選單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我們的飢餓感

到哪裡去了?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

很多人都沒有飢餓感了。

到了飯點,可吃可不吃,

一日三餐每頓都不落下,

不是因為肚子餓了,

只是覺得到了飯點,總得吃點什麼。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飢與飽本是一對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陰陽關係,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有飽則有飢,一進一退,一消一長,是一個相互平衡的關係。並且千百年來,“飢餓”其實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並促使著人們不斷進取。

直到近幾十年,隨著社會的進步,糧食產量大大提高,飢餓才慢慢遠離我們,但是這裡的“飢餓”和我想說“飢餓感”並不是一回事。

這裡的“飢餓”是指由於糧食短缺,沒有飯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脅。

主要原因是糧食不足,這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這樣餓著肚子挺過來的。

而飢餓感則是短暫空腹感,跟糧食足不足沒有太大關係。

因為人在進食後,3—5小時胃會排空,排空後有空腹感,想進食。就像我們早晨、中午、晚上這幾個時間點會肚子餓一樣,早上吃進肚子的食物經過幾個小時的消化後,到了中午我們會感覺餓,中午吃進肚子的食物經過幾個小時的消化後,到了晚上我們又會覺得餓。也就是說一個健康的人會有飢餓感,並且每天都有。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飢”與“餓”也是有區別的

在古代漢語中,“飢”的本義是“肚子餓”《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飢不餓。”

而“餓”的程度較深,《說文》:“餓,飢也。”本義是“嚴重的飢餓”,指沒有飯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脅,不當一般的“肚子餓”

現如今我們沒有了飢餓,但應該有飢餓感,但是現在大多數人已經沒有了飢餓感,是什麼原因呢?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1. 混亂而麻木的飲食習慣

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我們的飲食逐漸變得將就。

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就是如此。

早上為了多睡幾分鐘,匆匆趕去公司上班,連吃早餐的時間都擠不出來;到了公司,中午又是各種外賣。熟不知商家為了刺激消費者逐漸麻木的味蕾,“快餐”往往都是刺激性強的重口食物。

到了晚上,因為熬夜加班到很晚,從公司出來後,也是在就近的餐館或者大排檔吃一頓“美味”的宵夜。

時間久了,不僅生活質量下降,連生理響應也逐漸麻木。

肚子不再“咕嚕嚕”的叫,很少再有飢餓感。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篇關於飢餓感的研究博文

,講述的是:當用一種恆定不變的生物化學訊號(如濃度不變的生化物質)刺激細胞時,細胞在刺激初期有適應的響應。如果長時間用恆定不變的訊號刺激細胞,細胞表面感受器或受體將會逐漸失效,最終的效果是細胞對這種恆定不變的刺激沒有響應,這種生物學現象稱作受體的Desensitization(失敏)現象。

也就是說長期不規律飲食,會迫使腸道內主管飢餓感覺的細胞發生失敏現象,以至於身體很少會有飢餓感,

這也是現在很多人的問題,吃飯不是因為餓只是因為到了飯點或者嘴饞。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2. 食物過於精細

今天,人們彷彿進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我們已經來到一個不再以溫飽為基本要求的時代,但我們對好大米標準,卻仍然停留在那個物質匱乏的階段。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我是非常認同這段話,如今的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不再為食物發愁的時代,但是我們挑選食物的標準還停留在那個物質匱乏的階段。比如水果蔬菜,在那個沒有農藥化肥的時代,誰家的果蔬光鮮亮麗、沒有蟲孔,那肯定是大家都搶著要的,還不一定有。所以我們對這些好食材的標準就是光鮮亮麗、沒有被蟲吃過的,但是那個時候“光鮮亮麗”的果蔬和現在外表“光鮮亮麗”的果蔬是一樣的嗎?顯然不是。

那個時候能吃上精米精面兒的都是富貴人家,一般家庭淘點精米麵兒都是放到過年過節吃,平時都捨不得用。在我們以往的映像裡精米麵兒是好東西,但那是基於那個物資匱乏以粗糧為主的年代,那個純天然的環境。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今天,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吃得“粗枝大葉”,許多人甚至只吃精米白麵,因為口感好容易消化。但不知道的是,這些精米白麵為了口感好,在加工時會去掉一些人體必要的營養物質,比如缺乏維生素B1,鉻元素、氨基酸等,這些糧食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營養價值,這是其一。

其二,如果一個人吃得過於精細,對身體並非就是好的,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消化系統是有攪碎腐化功能的,適當的吃些粗糧能夠起到磨礪作用,讓我們的消化系統保持原有的功能。

大家都知道一輛好車長時間不開會壞掉,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用進廢退”沒有合理的動用它,慢慢的它原有的功能就會退化。

我認識一些小朋友,一吃粗米就拉不出來就便秘,這還不是那種難消化的雜糧,只是稻穀去掉穀殼沒有精細加工的大米而已。

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我瞭解到,因為平時在家裡吃的都是精細的糧食,做法也是精緻,家長擔心小孩吃的“不好”不消化。而正是因為這種想法,反而使得小孩的消化功能弱,對於我們的消化系統而言,適當的食用一些粗糧,食用一些相對的不那麼容易消化的糧食,反而能讓其長久的保持活力。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此外,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在這幾千年裡已經養成了習慣,我們的身體已經養成了一套特有的消化系統,千百年來,腸胃已經形成了對粗糧的熱愛,我們的遺傳基因裡知道如何去消化這些“粗糧”。

3. 飲食過於寒涼

炎炎夏季來一杯冷飲、冰品,確實能讓人一下身心俱爽,大家都難以抗拒這種誘惑。冷飲更是大多數少女的最愛,

夏日裡一杯冰奶茶、水果茶已然成為了標配。

但人,是恆溫動物,過熱或過冷都會讓身體感到不適。中醫講陰陽平衡,冷飲等過涼食物會破壞我們身體原有的平衡,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 冷飲等生冷食物易損傷脾陽和胃陽,削弱人體陽氣;

◆ 過多冷飲會沖淡胃液,造成食慾不振或胃脹;

◆ 冷飲等寒性食物還易導致腎為寒邪所侵,增加腎臟負擔。

大家知道運動員在運動的時候如果受傷了,扭傷了,護理員會快速的拿一塊冰敷上,為什麼?因為冰鎮可以麻痺絕大部分痛感。

同樣,經常飲食寒涼性的東西也會使我們的胃“冰鎮”住,從而使我們的胃失去知覺。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中國喝熱水?”

嗯~是不是隻有中國喝熱水我不知道,但是像中國這樣普遍的肯定找不出第二家了,像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會喝點。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怎麼喜歡喝熱水,甚至連這個“多喝熱水”都不喜歡聽。很多人就問了,全世界都在喝冷水冰水都沒事,中國人為什麼就要喝熱水?

這個我聽到過一個非常好的答案。一位很厲害的中醫大師說的,他說:西方那些國家是不喝熱水的,像美國一般酒店都沒有熱水壺這個東西,他們的飲食習慣就是喝冷水冰水的,受不了的都淘汰了,都死了。

你看!說到點上了吧,每個族群、人種都有其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作為四大文明古國,能唯一完整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肯定有其合理的地方。比如說傳統醫學、傳統文化、以及其他諸多優良傳統,喝熱水就是其一。

我們的族群是一個喝熱水的族群,是經過幾千年的實踐適應過來的,我們的骨子裡都刻著“喝熱水”三個字,喝熱水對其他人種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對炎黃子孫的身體好。所以遇到那個讓你多喝熱水的人,請好好珍惜!

這些年我們消失的飢餓感,去了哪裡?

食慾是反映一個人對食物的需求情況,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健康情況。

老話講“能吃是福”

所以不要忽視了“飢餓感”

回憶一下,上次肚子餓,

是在什麼時候?

如果很長時間都不覺得肚子餓,

是否反省一下

該調整飲食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