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都挺好》:有多少父母正在努力地憑實力拆家?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的觀眾在鬱悶、揪心了十來集之後,終於因為蘇明玉被蘇明成打而憤怒了。

《都挺好》:有多少父母正在努力地憑實力拆家?

社交媒體的討論話題瞬間被引爆,而討論的其中一個焦點就是“原生家庭”。

看過《都挺好》的人,無論男女,都一定會為明玉不平,對蘇家男人集體譴責,覺得怎麼會有這樣的父母、哥哥。

畢竟,就連郭京飛自己都在微博上說可以組團暴打蘇明成,著實刻畫得太鮮明瞭。

上一個能讓全民喊打的角色,是十多年來一直活躍在暑期檔的、擅長針灸的容嬤嬤!

《都挺好》這一家子及其自私,各有算盤,母親已然非常刻薄苛刻,而本該把女兒當成小棉襖得父親,對明玉也缺少關心,在女兒被傷害得時候不敢護著。

但是很多文章和網路討論都早已脫離劇情,將矛頭指向了“原生家庭”,似乎“原生家庭”似乎是一個罪惡的所在。

必須承認的是,

劇本能夠產生、劇情能夠引起共鳴,必然是有社會基礎的,社會上確實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和行為。

但是拋開劇情鞭撻原生家庭,似乎對原生家庭也有不公,畢竟中國的家庭並非是一個模板塑造的,

“中國式家庭”這個詞語將一個複雜現實過於簡單地歸納了。

羅賓·貝克在《基因戰爭》中說,當發生家庭衝突時,許多人會傾向於責怪自己(或者配偶、父母或祖父母),懷疑自己或他人沒有盡職盡責。

但其實,在親子關係和家庭生活裡,內在衝突是一種正常、不可避免且重要的特徵:如果沒有衝突,大多數人將無法從此經驗中得到更多利益。

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動輒用“中國式”來形容,否則未免太簡單粗暴了。

當初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參加《奇葩大會》時,馬東問他:“是不是我們長大以後所有的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係,有那麼嚴重嗎?”他篤定地說:“很嚴重。”

然而,父母對你最大的影響,其實是遺傳給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約有40%是遺傳的;你人格剩下的60%,是環境影響。而這個環境除了家庭,還包括學校和社會環境。

如果原生家庭真的這麼厲害,那麼蘇明玉的遭遇一定不會讓我們如此同情,將自己的不順和壞習慣歸結為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不過是一種常見的甩鍋行為:

每個人完全有能力擺脫那些負面影響,決定自己的人生,透過社會交往和教育塑造自己的人格。

與其將“原生家庭”罵得體無完膚,倒不如批判明顯不公平的偏愛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人口中的

“中國式家庭”並不只有重男輕女,也有重女輕男的現象

偏愛是無可避免的,真的有人能一碗水端平嗎?但過分的情感傾斜會給受到冷落的一方帶來難以彌補的心理陰影:

常年受到父母的冷落,會讓人對自我的價值產生懷疑——我是否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

《都挺好》:有多少父母正在努力地憑實力拆家?

當一個人懷疑自我價值之後,內心將可能陷入扭曲的狀態,這種內心扭曲的人,將成為潛在的社會安全威脅。

一旦在家裡感受不到任何的溫暖,我們往往會傾向於向外尋求支援

,就像蘇明玉一樣,和家庭斷絕關係往來,自己去闖蕩。

蘇明玉是幸運的,成長過程中三觀沒有長歪,之後也遇上了一個精明能幹、為人正當的“師傅”,倘若她遇到了一些三觀不正的人呢?

而常年受到父母寵溺的人,也會因為習慣家裡的偏愛,而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無論長到多大,精神也從不斷奶。

郭京飛之所以求生欲這麼強,也是因為把“媽寶男”演繹得淋漓盡致。幸虧《都挺好》是家庭劇,倘若是宮鬥劇,恐怕郭京飛就要再現《流浪地球》裡的精彩表演了。

也許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

自己有意無意的偏愛行為,看上去大家過得“都挺好”,但很有可能已經種下了毀掉子女一生、將家庭徹底撕裂的惡果,不知道在哪一天會發芽開花。

圖文來自公眾號“翼健康心理”,歡迎大家來討論更多心理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