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水漫金山”的中式品牌速成術,緣何海外遭打臉?

“水漫金山”的中式品牌速成術,緣何海外遭打臉?

許多人只知其名,卻不知他到底是幹什麼的吳亦凡,最近被粉絲們“坑”了。

11月2日,流量小生吳亦凡的首張個人專輯《Antares》在全球同步上線,不到5小時便登上美國iTunes專輯總榜、單曲總榜等4個榜單的冠軍位置,甚至壓過了美國當紅歌手“A妹”愛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及Lady Gaga的新歌,引起一眾歐美歌迷的不滿。

對於並不是很熟悉吳亦凡的歐美歌迷來說,這樣的“碾壓”顯然是“不科學”的。而事實最終證明,吳亦凡此次“出色”的成績確實是大批粉絲花錢買專輯“衝”出來的。對於中國粉絲“水漫金山”的行為,蘋果正式迴應iTunes不再統計吳亦凡的唱片銷量。

“水漫金山”的中式品牌速成術,緣何海外遭打臉?

在國內,粉絲刷單打榜的行為似乎是行業慣例,甚至已經形成了某些集團平臺的盈利的模式,比如前段時間“大熱”的創造101女團的打榜,就為騰訊帶來了可觀的利益。然而,同樣的打榜套路,出了國門,怎麼就行不通了呢?

近年來,娛樂圈被吐槽最多的就是流量明星的速成現象,靠話題,靠炒作,就是不靠實力和作品。娛樂圈的新老更替的速度也令人咋舌,“小鮮肉”、“小花旦”層出不窮,但人氣就像一陣風,過氣了就銷聲匿跡了。無數的年輕人削尖了腦袋想擠進這個多金的“圈子”,浮躁之氣揮之不去。

以演員為例,曾幾何時,演員要從跑龍套做起,和前輩表演藝術家學習,在日復一日的表演磨練中成長。如今這樣的成長模式幾成幻想,不會把自己包裝成“快消品”的年輕演員難以獲得表演機會,甚至大量德藝雙馨的表演藝術家也在被迫丟掉他們堅持多年的職業操守。而那些堅持打磨演技的演員,正在逐漸被邊緣化。

這樣的浮躁風氣從某種程度上與網際網路的興起不無關係。

網際網路日漸成熟,人們獲取資訊的效率大大提升。前幾年盛行的“網紅”經濟便是藉此東風,因為有了這樣的展示平臺,無論是網紅還是藝人越來越喜歡透過炒作來獲取流量,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氣和價值。當然,這與網友的甄別能力也有一定的關係,面對大量的資訊,使用者往往難以識別真正有價值的資訊,反而容易隨波逐流。

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的出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透過營銷宣傳,極大提升了被宣傳方的價值。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娛樂圈,在企業塑造品牌的過程中更為突出。

“水漫金山”的中式品牌速成術,緣何海外遭打臉?

九十年代的中國企業,要想成為全國知名性品牌,幾乎都是透過央視廣告。比如,雕牌、喜之郎、洋河酒等等。網際網路的興起後,營銷方式越來越豐富,尤其,隨著移動端裝置的成熟,使用者習慣也更偏向於網路。面對龐大的使用者基數以及豐富多樣的營銷模式,網際網路為品牌宣傳提供了良好高效的平臺。

然而,網際網路終究只是一種工具,它是品牌在當代社會得以建立的重要條件之一,但卻無法單獨決定品牌的價值和生命力。

“水漫金山”的中式品牌速成術,緣何海外遭打臉?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依然走不出塑造品牌的誤區,將大量的經費投入到廣告宣傳和營銷中,卻在產品研發上錙銖必較。以國內的飲料行業為例,王老吉、香飄飄、六個核桃、露露等品牌目前均遭遇了發展瓶頸,曾經黃金時段都是它們的身影,如今卻無人問津。市場份額的衰退或許有整體經濟、行業不景氣的因素,但最為關鍵的在於產品本身。很顯然,這些品牌的產品品類過於單一,並且長期品類創新停滯,面對如今琳琅滿目的市場,即使是廣告營銷的“狂轟亂炸”也無法力挽狂瀾。

或許你會爭辯,品牌都有一定的發展週期,許多民族品牌歷經多年的市場洗禮如今遭遇瓶頸,正處於內部改革的關鍵時期,市場份額出現波動無可厚非。誠然,如今社會日新月異,網際網路的出現更是極大衝擊了傳統的運營思維,實體企業的發展急需變革,跟上時代的步伐。如果這些民族品牌發展遇阻可以理解,那近兩年來新生的網際網路企業“輪迴”的速度更是驚人。

近年來,“風口”早就了許多“英雄”,2014年,這個風口屬於O2O;2015年,這個風口屬於智慧硬體;2016年,則是直播、VR、無人機、共享經濟。資本造就了行業的明星,也帶來了一地雞毛。

出行領域、共享經濟領域、電商領域、社交領域、教育領域等出現大批融資困難、經營不善而破產的網際網路企業,它們均成立不久,在“風口”之下獲得了“第一桶金”,然而,資本並非一勞永逸,品牌的生命力基礎始終在於產品的質量。

同樣的,“一個巴掌拍不響”,網際網路企業盲目生長,一方面在於資本的過熱湧入,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剛剛進入品牌社會的中國消費者的不成熟。

作為後發國家,國人的品牌意識啟蒙較晚,因此品牌的忠誠度相較於西方國家要低很多。西方人之所以在消費上普遍給人“保守”的感覺,在於他們作為富裕百年的發達國家,個人消費早已過了追風、盲目的階段,極為自信、成熟。品牌忠誠度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品牌的選擇,消費者品牌忠誠度越低越傾向於對新生事物的嘗試,這一點在年輕人身上更為顯著。

因此,當網際網路新生品牌出現時,往往是萬眾矚目,使用者躍躍欲試,尤其,在網際網路營銷的刺激下,使用者更加願意去“嘗新”。然而,當所謂的刺激逐漸走弱,經費燃燒殆盡,使用者的新鮮感逐漸褪去,能夠吸引使用者的只剩產品的實用功能。由此可見,網際網路似乎有著魔力一般,用“鮮豔的外表”點燃了無數使用者的熱情,令其趨之若鶩,但熱情過後,忽而一熱的“腦袋”終究會冷靜下來,審視這個產品最根本的功能性。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工具,網際網路提升了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執行效率。無論是個人品牌的塑造還是商業品牌的發展,在網際網路的作用下,都能在短時間內放大效果,快速引發關注和流量。然而,工具終究是工具,品牌的發展終究還是依靠產品這一根源。

就像藝人能否受到社會認可最終依靠的是專業實力和作品。

隨著品牌經濟崛起,未來國人的品牌意識將會越來越強。對於中國品牌而言,從眾、追求新鮮感、追求熱度的行為,只可為一時之技巧,而不能成企業之根基。如果還不能夠及時看出端倪,轉變經營理念,最終命運只會和那些大“水衝”出來的爆款明星一樣,曇花一現,泯然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