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原來這才是中國人喜歡拉關係、搞派別的原因!看完漲知識

原來這才是中國人喜歡拉關係、搞派別的原因!看完漲知識

“仁”者“二人”,必須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互相交心,才算是關係良好。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300字,深度閱讀需8分鐘,受益終生|

原來這才是中國人喜歡拉關係、搞派別的原因!看完漲知識

現在的人,似乎都特別討厭兩個詞:拉關係,搞派系。

但是又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普遍愛拉關係,搞派系,需要某些心腹知己來互相抬轎子。

畢竟人總有獨力難支的時候,必須依賴他人的支援,才有安渡難關的可能, 這時候最希望的便是有人協力幫忙。

怎樣獲得他人的協助?

依中國人“互相互助”“彼此彼此”的信念,最好平日多“拉關係”,多“抬”別人的 “轎”,多和別人互動,緊急時才能夠有人前來“抬轎”,幫自己的忙。

這有什麼不好呢?

其實,“拉關係”不一定是拉幫結派,“心腹知己”不一定要營私舞弊,而 “抬轎子”也不一定是盲目哄抬。

以中國人的觀點,這種互相抬轎子的態度,由於需求源源不斷,所以歷久不衰,而且於今為甚。

1

我們先來分享一個案例。

有一位王先生去拜訪朱先生,懇求他出面替他助選。

朱先生客氣地說:“我對政治一向不感興趣,而且也缺乏能力,恐怕不助還好,一助反而鬧出紕漏,增加麻煩!”

可是當李先生來拜託朱先生出馬,朱先生滿口答應:“難得李兄看得上,給我面子,我再沒有能力,也應該盡力而為,全力以赴。”

中國人是否願意捧場,完全“看情況,憑關係,論交情”,三者綜合判斷,答案前後很不一致。

如果王先生膽敢前來興師問罪,責問朱先生:“我先請你,你推說對政治不感興趣,為什麼老李一來,你又馬上答應,豈非給我難堪?”

朱先生的回答恐怕不太好聽:“沒有辦法,我欠他太多了,不敢說不,只好拼老命,勉為其難。”

潛意思是:“你也不自己照照鏡子,憑什麼和李先生比?想當年他照顧我這麼多,你呢?還好意思責問我!”

這就是中國人的關係論。

對中國人而言,差別待遇是有是有非的公平論斷,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表面的公平反而是實質上的不公平。

這種觀點是基於儒家“差等的愛”,不是墨家的“兼愛”。通俗的說法,叫作“大小眼”。

原來這才是中國人喜歡拉關係、搞派別的原因!看完漲知識

2

說到底,中國人是太極民族。

“太極”的觀念,將一個人看作一個太極,身為靜態的“陰”,心為動態的“陽”。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你心中沒有我的存在,我心中沒有你的分量,只剩下兩個靜態的身體。這兩個陌生人,不產生互動,也就無所謂“感應”。

現在兩個靜態的身,透過兩顆動態的心,彼此感應,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這就產生了“感通”。

兩顆心相通,彼此有互動作用,才能互相照顧,彼此關懷。

陌生人“將心比心”,引發“二人”的關係,產生了“人情”,一切比較容易溝通。

中國人非常重視“同心”或“異心”,相信“大家一條心,無事不可成”。

在中國社會,除了皇帝自稱“寡人”之外,芸芸眾生都不願意“孤寡”,

大家都衷心盼望與人合群,在團體中成長個人。

儒家特別重視“慎獨”,因為單獨一個人的時候,缺乏“將心比心”的物件。沒有“心”的導引,單獨“一人”的“身”往往會作出自私自利的不良舉動。

所以,我們一向不怎麼主張完全走上個人主義,認為一旦以個人為主,就會重身體而輕心靈。

人與人之間缺乏心靈的溝通,勢必寄託於上帝或其他教主。西方人一方面倡導科學,一方面信奉上帝,原因即在於此。

從宗教的意義上講,“心”屬於靈界,中國人說心,大多指“良心”。

儒家重視“仁心”,便是“二人感通的心”,當然是大公無私的。

中國人強調“同心”,不是“集體主義”式的“一心”。一心一意,很容易走上偏頗的道路,合理的一心,不合理的也一心,實在可怕。

我們希望“同心”,就是合理的要統一步調,不合理的要站在贊同的立場來適當規勸,把自己不贊同的論點表達到大家能夠接受的地步。

很多人搞不清楚中國人究竟是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我們說兩者都不是,我們所秉持的,是“互動主義”。

“互動主義”的重點就在交心,彼此彼此,互相互相。

中國人是典型的有情文化,在某種情形下,將一切價值判斷都“情”化了。

成中英先生一再指稱“西方講理性,日本重感性”,中國兩者都不是,因為我們秉持“情性”。

情字從心,中國的“心學”並不是西方的“唯心論”。我們所說的“心”應該是“心物合一論”,同時包含“心靈”與“心臟”的“良心”。

人與人的關係,在中華文化中以“仁”為共同準則。

“仁”者“二人”,必須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互相交心,才算是關係良好。

原來這才是中國人喜歡拉關係、搞派別的原因!看完漲知識

3

換句話說,中國人的關係文化,就表現在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上面。

人們都需要適當的感應,產生合理的互動作用,所以拉拉關係,彼此抬轎成為中 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充滿了人情味。

中國人互相之間的配合互助精神,實在是中國社會最具人情味的表現。

比如在職場中怎樣與上司配合,就是一門大學問。會拉關係,配合得體,不怕沒有前途。

中國社會多得是會抬轎的人,我們所缺少的是有辦法讓人家樂於為他抬轎”的人。

不過,拉關係也很容易變調成為同流合汙式的結黨營私,而中國人又不能不極力維持良好的配合局面,所以中華文化十分重視誠正。

以誠正交心,才是良好而正常的配合。

倫理的功能,表現在“上正,在下者都跟著正”,這樣的相互配合,合乎正道,不致產生營私舞弊的惡果。

婚喪喜慶、標會、合會,都是基於互相抬轎的精神。

會主坐得越安穩,會眾就抬得越起勁。會主不安穩,抬轎的人跑得很快,招也招不成會。

比如說首長喜歡爬山,大家樂於跟進,只要出乎自願,有什麼不好?

主要是首長的嗜好必須正當,使跟進的人獲得身心健康的好處。然後一切要隨緣,千萬不要勉強,自然地結合起來,才顯得正派。

不要把自己當成唯一講正義的人,致使沒有人敢自告奮勇地來配合你。

不要標榜絕對的誰做得不好,就叫他下臺,搞得大家不願意相互配合。

走正道,講和諧,照樣有辦法不和稀泥,卻有很多人心甘情願地長期配合下去。

這樣的拉關係,搞派別,相互成全,豈不是非常圓滿?

總之,對中國人的拉關係、抬轎子的態度和行為,不必過於反感。

只要相互之間,拉的人、抬的人一本乎“正”,大家互相配合,彼此照應,團結才有力量,不正是我們所樂於追求的理想嗎?

不必帶有色眼光,不要懷不正的心思,

大家正正派派,互相配合,不就是樂群的表現嗎?

原來這才是中國人喜歡拉關係、搞派別的原因!看完漲知識

本文內容:曾教授著述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