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鬼谷子:審時度勢,抓住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鬼谷子:抵巇第四

古代聖賢大都深得抵巇之道,他們能進確抓住‘’抵巇”的時機,實施謀略,以避免亂世所帶來的大災難。當天下太平時,他們就隱居以詩時。可見,抵巇之道的核心,就是能夠審時度勢,抓住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萬物都有自然發展的規律,萬事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有時彼此距離很近,卻互相不瞭解;有時互相距離很遠,卻彼此熟悉。在近前的所以看不見,是因為沒有互相考察言辭,不明對方的虛實;在遠處的所以能得知,是因為經常往來,互相體察。

鬼谷子:審時度勢,抓住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鬼谷子說得好:“有近而不可見,遠而可知。”為什麼在近處的反而看不見呢?因為近處的東西太平常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被重視,因為它們太小了。但是有句古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對於想幹大事的人,就怎麼能輕視小節呢?

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垃圾堆裡的一點火星,可以把一座宮殿燒成灰燼。‘’一子落錯,滿盤皆輸。”你站在高處,身上任同一個微小弱點都可能成為敵人集中火力攻擊的目標。

一個人能不能幹成大事,有很多種檢測的方法,但最簡單的一種,看他在處理小事時的態度和做法。

鬼谷子:審時度勢,抓住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公元215年,曹操率大軍討伐張魯,在合肥留下七千守軍和一封信,上寫道:“敵人來了,再開啟看。‘’

八月,孫權率軍隊十萬人圍攻合肥。此時,合肥城內有張遼、李典、樂進率七千人馬屯兵駐守。孫權大兵到達,張遼等人開啟信、信中寫著:“孫權若攻打你們,張、李將軍出戰迎敵,樂將軍守城,護軍不要參戰。”

將軍們認為如此寡不敵眾,都懷疑曹操的指示有問題。張遼說:“魏公遠征魯,等他派救兵到這,我們已經被攻破了。所以他在信中指示、在敵人安排停當前,予以迎頭痛擊,以摧折敵軍氣焰,安定我軍軍心,然後才可能回城固守。”

鬼谷子:審時度勢,抓住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樂進等人都沉默不語。張遼氣憤地說:“勝負成敗,在此一戰。諸位若還猶豫不決,我張遼將獨自決一死戰。”李典原本與張遼不和,卻感慨地說:“這是國家大事,您的計謀是為國家著想,我怎麼能因為私人的恩怨而損害公義呢!我將和您一起出戰。”

於是,張遼當夜募集敢死隊員八百人殺牛設宴隆重犒勞他們。第二天清晨,張遼身穿鐵甲,手持戰戟,身先土卒,衝鋒陷陣,殺敵數十人,斬敵兩員大將,高喊自己的名字,衝破敵兵營壘,直殺到孫權的大旗下。孫權大驚,手足無措,退到一座高丘上,用長戟自衛。

鬼谷子:審時度勢,抓住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張遼大聲叫喊著,要孫權下來決一死戰,孫權不應戰,看到張遼的人馬並不多、乃下令將張遼重重包圍。張遼急忙衝出重圍,僅帶出數十人,陷在敵陣中的人高喊:“將軍要拋棄我們嗎?”張遼又返身殺回、再度衝出重圍,救出其餘的戰士。孫權的人馬都望風披靡,不敢抵擋。從清晨一直戰到中午,東吳計程車兵都十分沮喪,全無鬥志。

張遼命令回城,部署守城,整修城防,軍心開始安定下來。孫權圍攻合肥十多天,無法破城,只好撤軍。士兵們已經集合列隊上路,孫權和部下將領們還在逍遙津北岸,被張遼從遠處看見。張遼突然率步騎兵殺到。

鬼谷子:審時度勢,抓住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甘寧、呂蒙等人奮力抵禦,淩統率領親兵攙扶孫權衝出包圍,又殺進去與張遼奮戰,身邊的戰士全部戰死、他自己也受了傷,估計孫權已無危險,他才撤回。孫權乘駿馬來到逍遙津橋上,橋南邊的橋板已經撤去,有一丈多寬沒有橋板。

親兵監谷利在孫權馬後,要孫權坐穩馬鞍,放鬆細繩,他在後面猛加一鞭,戰馬騰空躍起,如箭般射向南岸。賀齊率三千人在南岸迎接,孫權因此而倖免於難。

鬼谷子:審時度勢,抓住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孫權登上大船,在船艙設宴飲酒壓驚,賀齊從席問走出,流著淚說:“主公為一國之尊,做事應處處小心謹慎。今天的事情,幾乎造成巨大災難。我們這些部屬都深感震驚,如同天塌地陷,希望您永遠記住這一教訓。”孫權親自上前為賀齊擦去眼淚說:“我很慚愧,一定把這次教訓銘刻在心中,絕不僅僅用筆記錄下來就算了事。

此次孫權率大軍出征,以為能夠憑藉懸殊的兵力,強取豪奪,卻沒有一個萬無一失的戰略準備,不料反被逼入絕境,險些送命,這就是魯莽出兵所帶來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