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被誤解最深的山東,靠什麼為自己正名?

被誤解最深的山東,靠什麼為自己正名?

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釋出,全國常住人口(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141178萬人。其中,廣東和山東,成為僅有的兩個人口過億的省份。

資料顯示,山東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從2010年的7。15%增加到了2020年的7。19%,增幅跑贏全國,常住人口過去10年增長了573。4萬。

雖然網上仍有“山東人口沒有淨流失,是因為出生人口多”的聲音,但總體上看,國家的權威資料破解了山東人口流失的質疑。

這些年,山東可能是所有省份中被誤解最深的一個,“人口流失”“產業落後”“官本位”等等,一頂接一頂帽子接連扣在山東頭上。

山東真有那麼不堪嗎?

如今,“人口流失”事件反轉了,可山東還有許多頂帽子急需甩掉。一個好的趨向是,山東正在用事實和資料說話,打破之前外界塑造的“刻板印象”。

被誤解最深的山東,靠什麼為自己正名?

浪潮的專利牆

1

自從開始新舊動能轉換,將落後產能公之於眾,山東似乎成了落後產能的代名詞,在諸多媒體和自媒體的筆下,山東錯過消費網際網路紅利、缺乏新興業態,被一再提及。

是的,山東原先的產業機構是比較傳統。比較著名的有以下這幾個資料——在“十三五”初期,山東有兩個70%:傳統產業佔整個產業的70%,其中70%都是鋼鐵、石油等重化工業。

直至今天,山東仍在壓縮這部分產能。山東省發改委透露,今年將加快推動低效落後產能淘汰出清,確保全年淘汰鍊鋼產能465萬噸、鍊鐵產能507萬噸、地煉產能780萬噸、焦化產能180萬噸。

但是,作為經濟大省,山東的新興產業也沒有那麼弱,尤其是經過這些年的新舊動能轉換,山東的新經濟規模已然不小。

山東沒有阿里、騰訊、華為等體量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不過也有一批專注於“硬核”源頭科技的企業,並領跑行業。

被誤解最深的山東,靠什麼為自己正名?

歌爾聲學

濰坊的歌爾聲學,麥克風出貨量全球第一,VR裝置領域全球領先。掌握無線藍芽耳機的核心技術,成功打入蘋果供應鏈,擁有研發人員1。2萬。

被誤解最深的山東,靠什麼為自己正名?

氫汽車模型

淄博的東嶽集團投入10多億元、歷經16年科研攻關,拿下氫汽車的核心技術——“氫能晶片”質子膜。已經獲得賓士和福特(AFCC)公司燃料電池膜全面認證,壽命突破6000小時,取得了為全球量產氫能汽車配套氫燃料電池膜的通行證。

還有浪潮集團,AI伺服器中國市場份額已連續三年保持50%以上。有人可能會說,伺服器的核心技術在國外,但能做到伺服器行業的全球前三,浪潮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走進浪潮集團,首先看到的是其專利牆,在大廳的最顯眼處。浪潮集團一年內自己的員工就會申請70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佔比89%。浪潮集團用這種方式,鼓勵員工創新,由此也讓人瞭解了這家企業的價值追求和未來前景。

上述企業,只是山東新動能培育和壯大的一個縮影。

今年初山東釋出的資料顯示,“四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6年的22%提高到2020年的30%以上。

被誤解最深的山東,靠什麼為自己正名?

菜博會的科技感越來越強

2

很多人對山東的認知,往往是建立在對“傳統產業“的認知基礎之上,比如說,化工企業是落後的,農業往往是不發達的。

實際上,所謂新動能並不是淘汰全部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向“高階”進發,煥發生機,是新舊動能轉換最大的課題之一,也是山東的一大發力方向。

比如化工行業。近年來,淄博的齊翔騰達投資177億元建設MMA和環氧丙烷等專案,向產業鏈上游拓展,成功實現了蛻變。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200%,預計達到6億元以上,等同於2019年全年的淨利潤。

擯棄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之後,化工產業依然具有巨大潛力。今年一季度,山東省規模以上化工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629。5億元,同比增長36。3%;實現利潤總額439。7億元,遠高於近兩年同期水平。

再比如農業,去年一段時間山東被外界笑稱為“蔥省”。剛開始,這是一個帶有諷刺意味的稱呼,但山東坦然接受,並透過一個個具體事例,賦予了“蔥省”更多褒義。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面積不大的山東,農業經濟全國最強。

1月20日,經國家統計局確認,2020年山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0190。6億元。山東成為全國首個農業總產值過萬億的省份。

被誤解最深的山東,靠什麼為自己正名?

耕地約佔全國的6%、淡水只有全國的1%,卻生產了約佔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產品。

山東是怎麼做到的?顯然,靠簡單的刨地是掘不出這麼多“金子”的。

其背後,是顛覆農業生產的強大科技創新。

壽光是全國的蔬菜之都,每年一屆的菜博會聞名遐邇,只要是從事農業的人,幾乎無人不知。每年展會,最先進農業技術都會出現在這裡。智慧補光、潮汐物流栽培、營養液迴圈系統等,各種前沿技術讓人目不暇接。

更重要的是,很多先進技術都在壽光和山東落地。這些,才是撐起山東農業強省的基石。

目前壽光市常年有8000多名技術人員在全國各地指導蔬菜生產,“壽光標準”在26個省份落地開花,全國新建蔬菜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

可是,相比於人工智慧、5G等,人們每天所享用的食物背後的科技以及產業,經常被忽略。

被誤解最深的山東,靠什麼為自己正名?

位於青島的人工智慧國際客廳

3

此前,“青小島”就說過,山東最大的敵人是“時間”。

無論哪一個省份和地區,在進行經濟轉型的時候,都會引發媒體的討論,甚至質疑。轉型需要時間,會遭遇波折,可外界往往只看到表層的動作,對政策決策的深層次考量缺少認知,對轉型週期缺乏“耐心”。

當年的廣東如此,今天的山東依然這樣。

2008年金融危機後,廣東藉機淘汰落後產能,下決心關停並轉一些中小企業,結果遭遇巨大質疑。

當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發文《擴大就業須善待中小企業》,指出某些地方在“騰籠換鳥”過程中操之過急,中小企業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無論是促進轉型升級,還是搬遷轉移,都要給企業留出時間,都需要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援。

南方網隨即在一篇《中小企業永遠是廣東的座上賓》的時評中做出解釋,騰籠換鳥並非過河拆橋,而是最終實現珠三角產業結構合理化,科學化,以更強大姿態應對未來國際競爭。

廣東的“騰籠換鳥”在爭議中堅持住了定力,即使GDP增幅被多個省份超越。經過5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廣東7萬家中小企業被淘汰出局。

經歷了多年的起伏之後,2017年前後,廣東經濟終於衝破了瓶頸。當年的轉型有多艱難,今天的成就就有多輝煌。

廣東是山東最好的榜樣。

當然,與當年不同,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遇到了更為複雜的國際環境,平添了結構調整的難度。

2018年,山東提出了“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時間路徑。目前來看,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無論是改變山東的經濟結構,還是改變外界的固有印象,山東仍需要堅持定力,付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