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鄭爽三度迴應不知所云,王思聰一條朋友圈揭露真相

01

金星說她是一個直言不諱的東北姑娘,像一張白紙一樣沒有什麼過多的裝飾。

網友們對她的“爽言爽語”又愛又恨,喜歡的人覺得她耿直討喜,不喜歡的人覺得她異常煩人,口沒遮攔。

一夜之間,她的“爽言爽語”變成了“瘋言瘋語”,而且是瘋批。

她終於憑“實力”獲得了2021年開年第一爆:

短短兩天,扯出來的分手、離婚、DY、QY、經濟糾紛……。令一眾吃瓜群眾驚掉了下巴。

沒錯,她就是鄭爽。

鄭爽三度迴應不知所云,王思聰一條朋友圈揭露真相

02

鄭爽開年爆上了熱搜,引發了一波全民吃瓜潮。

兩天之內,一直追隨的粉絲也無法欺騙自己,只能取關脫粉,感嘆這些年愛錯了人。

王思聰更是髮圈直言:

鄭爽三度迴應不知所云,王思聰一條朋友圈揭露真相

直到今天,鄭爽仍然沒有清醒,她連發了三篇迴應,都沒有直擊問題的核心。

像之前的每一次戀愛一樣,她遇人不淑,是個妥妥的受害者,她只是個無辜的十幾歲就出道打拼,卻總是在感情上沒得善終的“弱女子”。

她根本不知道,大家關注的點在哪裡,或者說,她知道,只是她故意忽略,又或者是她認為,她還是當初那個大家喜愛的“爽妹子”,只要裝可憐,大家就會像以前一樣,和她一起對張恆展開渣男指責和道德攻擊。

我不是她的粉絲,也不曾討厭過她,我只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著她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被害者”的怪圈。

為什麼?一個擁有極大號召力和影響力的當紅女星,卻總是在感情這件事上時時賣慘,次次被拋棄呢?

她的前兩任,大家都已耳熟能詳,我就不再廢話。我們一起捊捊她和張恆的時間線:

2018年7月24日,鄭爽被爆出夜會胡彥斌,“摸頭殺”互動引起復合猜測。

7月25日,胡彥斌親自發微博喊話,稱這將是他和鄭爽的人生最後一次見面。

接下來的7月26號,又有媒體爆出鄭爽和張恆舉止親密的同行畫面。

鄭爽當時在上優酷的《這!就是鐵甲》,張恆是節目的賽事總監。

按照被爆影片裡,張恆和鄭爽情到濃時就深深一吻的狀態,他們在一起的時間絕對只早不晚。

2018年12月20日,鄭爽和張恆共同出資開設公司,其中鄭爽出資68%,為大股東,張恆出任公司法人和執行董事。

2019年8月25日,《女兒們的戀愛》第二季開播,鄭爽和張恆是節目固定嘉賓,其父鄭成華則和其他幾組明星嘉賓的父親一起在演播室內進行跟播錄製,組成實時觀察團。

11月底,節目錄制快到尾聲時,鄭爽提前離開,給張恆留書稱要好好思考兩人的關係。

2019年12月18日,新浪娛樂從多位知情人處確認鄭爽張恆已經分手,爆料稱兩人還有經濟糾紛。

2020年1月8日,鄭爽前往法院起訴張恆。

之後就是“爽妹子”重回娛樂圈的各種大動作——接了無數個綜藝,手撕合作團隊,先接生日直播又當眾甩臉子走人……

她還在綜藝上大談自己“被騙錢”的遭遇,而“張恆”這個名字,每次出現在新聞上,就必然和“被告後的潦倒”脫不開關係。

於是乎,2021年1月18日中午,張恆發微博稱自己疲於應對網路暴力與汙衊,將會向大家澄清一些事實:

這一年多他都在美國,是“必須照顧並保護兩個年幼無辜的小生命”而無奈滯留。

附圖是一張他跟兩個孩子的合照,大的已經能站立,身形較小的也是能穿上連身服的年紀。

張恆在自己朋友圈裡做出了公開回復:

孩子是自己的,具體年齡是一歲零一個月。

張恆的朋友更是直接向媒體提供了孩子的出生檔案,一男一女,分別出生於科羅拉多州和內華達州,前後相差一個月左右。

亮點在於母親姓名一欄,鄭爽。

根據鄭爽之後的發文,我們不難看出:DY是真的。

這也是眾多網友難以接受的關鍵所在。

鄭爽三度迴應不知所云,王思聰一條朋友圈揭露真相

03

鄭爽稱自己沒有違背國家的指示,也尊重一切法律法規。她稱自己是被渣男勒索的受害者。

她所說的這些,她內心的真實想法嗎?

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鄭爽在發文中所寫,不能用真假來概括,而是一種思維方式。

她的思維方式是這樣子的:

第一個,她所陳述,沒有事實。

事實就是,鄭爽確實DY,DY之後又QY。沒有她的同意與配合,只憑張恆一個人,孩子是不會憑空出世的。只要鄭爽自己三觀正,就堅決不會同意DY這種事。

但鄭爽積極參與了,她出錢出力還出ruan子,還一個不夠來兩個。但凡鄭爽有點母性,她就不會如此草率地孕育兩個生命,更不會讓兩個生命一來到這個世界,便沒了媽媽。

這就是事實。

這就是鄭爽做出來的事兒。

可是她隻字不提,刻意迴避。

第二個,她的陳述,是有選擇性的。

她用想象替代現實,同時在現實中選擇最符合自己人設的。

比如她說:自己根本就沒想過張恆出軌了自己該怎麼辦——這句話,既是真,也是假。

真在什麼地方?

真在她和張恆計劃要孩子的時候,真的是沒想過這個男人會揹著自己出軌。她可能是真的想過和張恆白頭偕老,共度餘生的。

可是,細數她之前的戀愛經歷,你會發現,她遇到的男人怎麼都那麼“壞”呢?

跟張翰在一起時,因為不夠自信,去整了容。

跟胡彥斌在一起時,透過她寫的書,也能看出她愛得很真誠時,也愛得有點卑微。

在節目裡,她說自己之所以這麼瘦,是怕觀眾們不喜歡。

在《花兒與少年》裡,總是自己跟自己玩,沒辦法跟其他人好好溝通。

她在數次戀愛中,都把對方說成了沒有擔當沒有責任的渣男,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無辜”與“可憐”。

其實,不管是鄭爽父母一再強調,代孕要孩子是小兩口年紀輕、太草率、不懂事的衝動選擇,

還是鄭爽本人表示將孩子送養是一個“修正錯誤”的契機,說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情,都只是他們一家為自己的自私與冷血找的合理藉口而已。

第三個,她採用縮放式思維,重構現實。

鄭爽的發文,語無倫次,主次不分。很多網友都表示看不懂。

鄭爽自己也承認自己很“low”——其實她一點也不“low”,她只是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實就繞開,對自己行為中巨大的過錯視而不見,卻專注的尋找有利於粉飾自己的因素。

她把自己QY的事實淡化,縮小。

她把別人的貪婪,用心險惡強化,放大。

她繼續裝可憐,認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每每想到這裡,她便會覺得特別委屈,我已經這麼慘了,你們看不到嗎?幹嘛還要死揪著我不放?

她並不是“low”。

而是,她認為這樣描述,對自己更有利。

鄭爽三度迴應不知所云,王思聰一條朋友圈揭露真相

04

張恆利用兩個孩子,對鄭爽進行勒索,是不是真的?

真假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世間有許多女性,她們遭遇過比鄭爽更為悲慘的事情,她們的實力遠不如鄭爽,可她們並沒有成為拋棄孩子的無情媽媽。

這就證明了,張恆的渣與鄭爽的行為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她自己選擇了DY,之後又選擇了QY。

她是一個無視現實,一味粉飾自己的人,更是一個擁有時時處處不忘“賣慘”的“受害者”心理的人。

擁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的認知思維,是這樣子的:

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面前,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和弱者,把自己和其他人,和整個世界放在對立面。抱怨,埋怨,負能量纏身。

職場中:

升職加薪沒有TA,TA說自己被排擠,被輕視。其實,多少次機會從身邊溜走,TA並沒有珍惜。

同事在加班加點地趕工,跑業績,TA在玩遊戲,看股票,成績平平,卻不著急“反正我入職時間長,老闆不會把我怎麼樣。”

戀愛中:

“男朋友對我不好,總是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生氣了也不哄我,我喜歡的東西也不給我買。”

事實上,男朋友很愛她,事無鉅細地照顧她,但是她總是無理取鬧,感情一點點地在摩擦中磨沒了。

“女朋友不尊重我,不讓我和女同事,女同學有聯絡,談戀愛就要斷絕朋友關係嗎?”

事實上,女朋友很在乎他,只是看到他和女同事、女同學曖昧不清,讓他拎清楚,他覺得被幹涉了自由。

家庭生活中:

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省心;抱怨婆媳關係不好,婆婆不如自己媽;跟老公爭吵,覺得跟他在一起不幸福。。。

其實她有幸福的家庭,體貼的老公,刀子嘴豆腐心的婆婆,聰明活潑的孩子,但是隻要遇到生活中的一點小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而且抱怨,抱怨為什麼要發生這樣的事,抱怨生活為何如此難過。

沒有人天生就擁有受害者模式,事實上,我們的受害者模式是後天生活經歷所造就的。這意味著在早期生活當中,你無意識複製了周圍親人的隱性心理控制模式,或在過去曾有過一段受傷很深的依戀型關係。

從還沒有習得語言的時候開始,每個孩子就知道如何透過自己受到的傷害來獲取養育者的關注和補償。

長大以後,我們甚至會替自己創造這種被傷害到想哭的感覺來尋求他人對我們額外的情感付出、獲得他人的注意力和關心、獲取被愛的感受、逃避面對潛藏的真實感受、獲得始終“我是對的”的感受。。。。。

受害者模式像一個保護殼,將自己的問題錯誤隔絕在外,推卸給他人。任何糟糕的事情,都是別人的問題,我沒有錯!

縱觀鄭爽的成長經歷,以及鄭爽父母在這次事件中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鄭爽的“受害者”模式,正是她的原生家庭長期浸潤的結果。

鄭爽三度迴應不知所云,王思聰一條朋友圈揭露真相

05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不斷適應的過程,沒有任何人有義務體諒你,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負起責任,就算錯在他人也要對自己負責。

負責的真諦是:

不是逆來順受,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修整好你自己,沒做錯,不攬錯上身,做錯了,不推卸責任。

除了自己,沒人可以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買單。

鄭爽三度迴應不知所云,王思聰一條朋友圈揭露真相

我是雯子,一手生活一手娃,寫字烹茶學種花。關注我,育兒路我們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