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黑白兩道為什麼都拜關公?歷史與現實,何止江湖如此?

香港導演林超賢,這兩年拍出《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票房極高。但我還是最喜歡他早年拍的一部非主流黑幫片《江湖告急》。

《江湖告急》裡面有段情節,相當黑色幽默。

說的是黑幫老大任老久(梁家輝演)被對手用槍頂著腦門,閉目等死。誰知槍還沒響,對手先倒地了。任老久驚詫地睜眼,發現一身戲服裝扮的關公(黃秋生演)提著青龍偃月刀,站在他面前。

關公顯靈,救了他一命。

把關公請回家裡招待後,任老久的師爺開始質疑關公的真實性:“為什麼那麼多人你不救,偏偏要救我們久哥?”

關公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太多人要我幫忙,我不可能個個保佑,唯有有空的時候找個人來幫一下。”

“做人跟做神一樣。”他接著說,“你隔段時間做點事情,人們就覺得你很靈。”

黑白兩道為什麼都拜關公?歷史與現實,何止江湖如此?

黑白兩道為什麼都拜關公?歷史與現實,何止江湖如此?

電影截圖:關公的話。

在影片開始不久,有任老久拜關公的鏡頭。

黑白兩道為什麼都拜關公?歷史與現實,何止江湖如此?

電影截圖:任老久拜關公。

這個很現實主義,黑幫(秘密社會)拜關公,在歷史上很早就形成傳統。但後面關公顯靈,就很魔幻。整個看下來,魔幻現實主義。

但放到歷史上,無論是官方史書,還是民間傳說,關公顯靈的記載其實非常多。甚至可以說,許多大歷史事件的發生與走向,都是關公顯靈的結果。

我是無神論者。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科學”。

黑白兩道為什麼都拜關公?歷史與現實,何止江湖如此?

電影截圖:不僅黑幫拜關公,警察也拜。

據歷史記載,關羽最早顯靈的事蹟發生在荊州地區,他最後的身死之地。

具體來說,這個顯靈的地點為現在的湖北當陽玉泉山。到了明清時期,有人在這裡豎了石碑,上面刻著“最先顯聖之地”。

不過,這時候關羽顯靈的事蹟已經被改造過了,改成了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向呂蒙索命,以及嚇倒曹操等等。其實,關羽最早顯靈,主要是以厲鬼的形象出現,當地人都很害怕,史籍說人們“懼神之靈,如履冰谷”。

為什麼人們會在關羽死後傳說他開始顯靈?這就不得不說到荊楚這片神奇的土地。

自古以來,荊楚盛行巫鬼信仰,重淫祀。這片地方走出來的屈原,在他筆下寫了那麼多瑰麗、奇葩的神神鬼鬼,絕對是中原人想都不敢想的,更不要說寫出來了。

關羽最後鎮守荊州,死在荊州,而且頭被斬下來,送給曹操,身首異處。當地人相信,這樣一個非正常死亡的人,如果靈魂得不到安撫,就會擾亂和報復生者。

當地人開始祭祀他,把他當成厲鬼、惡神進行祭拜,原因是唯恐冤鬼作祟,危害鄉里。

一直到隋朝,事情起了變化。著名高僧、天台宗創始人智顗晚年來到荊州一帶傳佈佛法,瞭解到關羽的生平事蹟和死後遭遇。

智顗很有創新性思維。為了發展當地信眾,他想了個辦法,告訴眾人說,關羽、關平父子又顯靈了,這次是在夢裡請求他在玉泉山建座廟。

廟建成後,智顗發展關羽入教,封為伽藍護法。

這樣,關羽便從民間的厲鬼、惡神,被收編為佛教保護神。當地人一聽,關羽都被“鎮住”了,於是紛紛投入佛門。

“改邪歸正”後的關羽神,跟著變成了當地的鄉土保護神。

黑白兩道為什麼都拜關公?歷史與現實,何止江湖如此?

佛教寺廟中的關公殿。by攝圖網

又過了許多年,關公這個IP在宋代火了。

宋代皇帝普遍信奉道教。道教的人發現,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本土化方面竟然做得還不如佛教,需要好好反思一下。

反思的結果是,關公這個IP被佛教改造後,很受官民兩界歡迎,可以啟動再次改編,為我所用。

大概在宋真宗在位時,道教模彷彿教的路數,製造了一部腦洞更大的關公顯靈大片,叫“關公戰蚩尤”。具體情節我就不講了,總之聽名字就知道比“關公戰秦瓊”還離譜。

但是架不住票房蹭蹭往上漲,不僅群眾愛看,皇帝也愛看。出品方天師道的粉絲幾乎一夜暴漲。

後來的影評家分析說,“關公戰蚩尤”這種無厘頭神劇能火,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之前的改編故事發生在關公的身死之地,導致關公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觀眾對更契合自己地域文化的關公故事抱有期待。這次的改編,直接把故事發生地放在了關公的老家——山西解縣(今運城),一舉收割了大部分北方票房。

第二,這個時候推出加強版關公IP,很能迎合宋代的政治現實,所以也收穫了上層的青睞。具體來說,整個宋代始終面臨著強大的敵國入侵壓力,統治階層委曲求全,割地進貢,心裡可是相當憋屈。像關公這種忠、勇、義齊全的歷史人物,不僅渴慕,而且想使之復活。打造厲害國亟需關羽這種人(神)。

此後,宋朝的皇帝開始為關羽加封號,尤其是面對巨大外敵壓力的宋徽宗,起初封關羽為“忠惠公”,後來一路加碼到“義勇武安王”。

要知道,關羽生前只是個侯爵。誰知道在死了900年後,一躍成了王。

整個宋代,關羽在對外戰爭中顯靈的事,也頻繁發生。

史書和各種地方誌中,宋軍作戰到關鍵處,總會到關羽廟祈禱、許諾,關羽隨後顯靈,統率“陰兵”助陣。

舉個例子,北宋元豐三年(1080),儂智高叛亂,一批山西籍戰士入廣西作戰,戰前,在駐地荔浦縣關羽廟約定,如果關羽這個老鄉保佑他們平定叛亂,迴歸山西后,將為他建祠廟。結果,兩軍開打後,大白天山野中突然出現了大量“陰兵”的旗幟、戈甲,叛軍看到後惶恐落敗而逃。

打仗是要死人的,但有神靈護佑就不一樣了。這些事宣傳出去,很能提振軍心嘛。後來,軍隊將領、守城官員都達成共識,只要打了勝仗,就對外說是關公顯靈幫了大忙。皇帝聽了也高興,總算沒白疼關羽,給了他那麼多封號。

這種宣傳口徑,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黑白兩道為什麼都拜關公?歷史與現實,何止江湖如此?

劇照:關羽驍勇善戰。

明代,關羽的地位繼續上升,直到取代姜子牙,成為國家武神。

這裡面有一個大背景。明朝開國後,朱元璋把元代的制度當作“胡制”,通通要改掉,於是釋出了“神號改正詔”。要求除孔子外,唐宋以來授予的神靈封號都要廢掉。

這樣,關羽在宋代加封的“義勇武安王”等封號都革掉了,僅採用其生前獲賜的“漢壽亭侯”封號。但受“新政”影響最大的,卻是當時國家武神系統的頭兒——姜子牙(太公望)。

從唐朝開元年間起,跟崇拜文神——孔子的系統相對應,國家開啟了崇祀武神的傳統。武神的主神,是姜子牙。姜子牙隨後獲封“武成王”,國家武神廟因此稱武成王廟。

關羽此時已在武神系統中露臉,但排名並不高。武成王廟除了主神姜子牙,兩邊還有合計多達64位(宋代增至72位)的從祀武將,眾神中,關羽排在第15位,地位並不突出。

朱元璋搞神靈系統改革,革掉姜子牙的封號,罷掉武成王廟。在他眼裡,歷代封王后的姜子牙,同周武王同享王號,有違君臣之禮,太不像話了。所以,處理了姜子牙後,只讓其作為臣子從祀於周武王。

可見,神鬼生於人心,但他們終歸是要為政治服務的。

但改革之後,中國奉行了600多年的武神系統,出現了真空。這怎麼能行?軍隊還要打仗,軍人卻沒有唯物主義武裝思想,他們要鼓舞士氣,增強自信,終歸得靠神的護佑和顯靈。

這種情況的出現讓一心推行改革的朱元璋始料未及,看來改革還有一個新任務:重建國家武神系統。

姜子牙“下臺”了,該另選誰上來呢?

一番調查摸底之後,中央王朝認定,關羽這個神,口碑不錯,群眾基礎紮實,在軍隊中享有較高威望。長期以來,雖然在國家系統中的地位不高,但他任勞任怨,依然保持優良的工作作風,關鍵時刻顯靈從不談條件。無論是思想覺悟、工作能力,還是幹群關係,均是國家武神一把手的恰當人選。

這裡面還有另一個大背景。宋代以來,隨著“說三分”、《三國志平話》的流行,經過歷史與文學雜糅的關羽形象,在民間影響力越來越大。民間對關羽講義氣的道德品格,推崇備至。

與此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群體的流動,一方面商幫形成,另一方面黑幫形成。大約在宋代,江湖時代來臨。

無論是做生意,還是混社會,這些人都脫離了傳統的秩序,虛構構建一種新的、屬於他們的秩序。

關羽的形象,完美地契合了這一新生社會力量的潛在需求:一個脫離原籍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與兩個陌生人結為兄弟,秉持自己的道德和能力,做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這不就是商人群體和江湖人士所期待和追慕的嗎?

總之,一個人要做好生意,混好社會,都要像關羽一樣講義氣、講誠信才行。商人崇拜關羽,秘密社會崇拜關羽,最初都是看中了關羽的“義”,並用以自我標榜。

明初中央王朝面臨的正是關羽這種“優質神靈資源”的資訊不對稱困境。民間的關羽崇拜風氣越來越盛,連秘密社會都以關羽為自己的造反活動張目,而國家卻褫奪了關羽的後世封號,這不是把“優質神靈資源”拱手讓人嗎?

朱元璋執政後期,他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同意以關羽替代姜子牙,成為國家武神。

一個典型事件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南京雞鳴山建起關羽廟,這是歷代中央王朝首次為關羽建專廟。祭祀關羽隨之成為國家祀典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出現了軍隊建設關羽廟的高潮。

在此之後,明朝皇帝對關羽的推崇代代加碼。

到了萬曆年間,明神宗給關羽上了個尊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當時人姚宗儀說,關羽的地位到此“至尊無上”。

黑白兩道為什麼都拜關公?歷史與現實,何止江湖如此?

山西大同關帝廟。by攝圖網

萬萬沒想到,後來和明朝作戰的勁敵,竟然由頭兒帶頭讀《三國演義》,一個個成了三國故事的真愛粉。

讓關羽顯靈,也就不再是明朝軍隊的專利了,而變成明、後金(清)雙方共享的神資源。

為首的努爾哈赤只要打了勝仗,就說是得到關羽神佑。言外之意,你看你看,明軍戰敗,連關羽都不保佑他們了,可見我是順天意做事,滅了明朝,遲早的事。

滿人甚至稱關羽為“關瑪法”(關祖)。

順治元年(1644),滿清統治者剛剛入關,就匆匆忙忙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並舉行隆重非凡的祭祀儀式。酬神的意思很明顯。

此後,清朝歷任皇帝對關羽的尊崇有增無減,遠超前代。道光年間的著名學者梁章鉅直接說,我大清國的護國神就是關羽。

有件事很搞笑。乾隆從他曾祖父順治那裡,給關公的封號再加了兩個字“靈佑”,全稱叫“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於是全國的關帝廟牌位集體改名,升級為2。0版,統一為“敕封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過了一段時間,乾隆覺得這事有點兒不對勁:“敕封”兩個字怎麼看怎麼礙眼。沒錯,關羽神是我家封的,但這樣赤裸裸地寫出來,人為造神的意圖也太明顯了,簡直把全國人民當傻×。

所以,他趕緊叫停,說“敕封”兩個字不妥,拿掉拿掉。

說起來,康雍乾推崇關羽還有一種用意。

民間取關羽的義,但官方向來只取關羽的忠。而關羽的忠,作為榜樣恰好可以說服明朝遺民降清。

歷史上,關羽忠於劉備,但又做得不絕對。在劉備敗亡之時,他曾投降過曹操,得知劉備沒死後,才謝絕了曹操的厚待,重新投奔劉備。這就是說,關羽的忠是有條件的,主公沒死,一片忠心毫不動搖,但要是主公死了,是可以換主公的。

清初皇帝利用這一點,為漢人知識分子樹立典型。明朝亡了,崇禎死了,你們可以名正言順投靠大清了。而像諸葛亮,劉備死了還對蜀漢忠心耿耿,這種人是清初皇帝最忌諱的。

總之,清朝皇帝對關羽的膜拜推崇,功利性表現得相當明顯。關羽的每一次加封和晉升,幾乎都跟他的顯靈有關。說白了,就是皇帝對關羽顯靈的回饋嘛。

嘉慶十八年(1813),林清、李文成率天理教眾武裝衝擊紫禁城。行動被鎮壓後,嘉慶頒佈諭旨,說這幫逆匪為什麼會失敗,因為他們當天在紫禁城滋擾生事時,“恍惚之中,望見關帝神像”,一個個抱頭鼠竄。

你看,又是關羽眷顧,我大清就不該亡。

攻打紫禁城失敗後,李文成跑回河南滑縣老家,聚眾抵抗。直隸總督那彥成奉命鎮壓,鎮壓下去後,那彥成向嘉慶彙報。你猜他怎麼說?

沒錯,關羽又顯靈了。

那彥成在奏疏中說,逆匪想趁著黑夜突圍,差點就讓他們成功了,突然關帝廟大火,形同白晝,官兵看得真切,兩邊夾擊,這才把突圍者全殲。更神奇的是,大火過後,廟燒燬了,但廟裡的關羽神像毫髮無損。神了神了。

宣揚關羽顯靈助戰,既可避免邀功之嫌,又能討皇帝歡心。那彥成精得很,活該他升官。

嘉慶一高興,給關羽的封號又加了“仁勇”二字,以答謝關帝助戰之功。

在晚清的內憂外患中,皇帝們更加需要關羽顯靈了。光緒初年,關羽的尊稱達到了極致,長達26個字: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整個清代,官方和民間對關羽的信仰,均達到了歷史高點。清人趙翼說,“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有統計稱,全國有大小關帝廟30萬處,數量約是孔子廟的100倍。關羽不愧是信眾最多、造像最多的中國歷史人物。

清朝亡了之後,關公崇拜並未消解。

在新的理念下,國家對關羽顯靈的需求沒那麼強烈了,但鑑於關公在民間的強大影響力,仍不得不好好祀奉。這時候,官方維護關羽信仰,多少有些討好民意的意思在裡面了。

1914年,民國政府將關羽和岳飛合祀。19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廢除神廟,但不敢動關公廟,關公廟繼續保留。

黑白兩道為什麼都拜關公?歷史與現實,何止江湖如此?

關羽、岳飛合祀的關岳廟。by攝圖網

林超賢《江湖告急》中,我認為最最最現實主義的一段來了:

關公旁聽了任老久的會議。聽到任老久要號令手下兄弟,發動對其他幫派的復仇之戰,關公忍不住插話,要任老久以和為貴。

任老久一聽就來火,把關公訓斥了一頓,說他只懂道義,難怪只能做千年老二。

關公無語,嘆一聲人間不值得,當場走人。

原來,人們拜關公是一回事,信關公又是另一回事。江湖從來不是道義說了算,是大哥說了算。

放眼歷史與現實,又何止江湖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