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導演: 麥克·懷特

編劇:麥克·懷特

主演: 穆雷·巴特利特 / 康妮·布里登 / 詹妮佛·庫裡奇

型別: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集數: 6

單集片長: 60分鐘

上映時間:2021-07-11(美國)

《白蓮花度假村》是今年HBO推出的可以超越之前大熱的《東城夢魘》和《致命女人》的一部高階美劇。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在遠離喧囂的夏威夷,也依然擺脫不了陸地上各種意識形態的爭鬥和親密關係的斷裂,當代眾生相共同助推了一場“含情脈脈“的謀殺案。複雜人性的各種切面,把島上溫暖的陽光,點燃成刺破眼球的一束束烈焰。

“有病的是這個世界,吃藥的卻是我。”

這部劇豆瓣評分穩居8。1。卡司陣容雖沒有頂流咖位,但依然霸街:《破產姐妹》中的“大塊頭”搞笑破產女蘇菲,這次顛覆性飾演神秘的富豪寡婦;《致命女人》中的恐怖小三,也就是著名的“哈士奇美女”,這次她的童顏大胸真的是演技炸裂,把一心要擠進富豪家庭的平民女孩,那種複雜矛盾的心態拿捏的不能更好;還有戒酒五年又再度酗酒的酒店經理,這個深櫃男人笑臉背後藏起的掙扎和猙獰……

這部劇把封閉空間的懸疑劇推向了視覺和內容的極致。有人說它是《無人生還》和《寄生蟲》的合體,畫風精緻溫情、配樂高階到位,演員全體線上。而作品的豐富性,讓我想到了《紅樓夢》,都是有限空間的百態輪迴,以家長裡短的“小”,打撈眾生善惡的“大”。

在劇情的生與死、笑與淚之間,你看到荒誕與殘忍,也看到階級固化中共同的憂傷與孤獨,但最終你看懂了實質,看到了自己。這部劇演的就是你,我們長吁短嘆又抓馬戲謔的人生。

/ Part 01

那些絞盡腦汁跳入豪門的女孩,後來都去哪了

一群富人選擇去奢華的夏威夷島度假,黃昏金色的夕陽中一艘高階遊船載著他們駛向小島,島上的土著服務生嚴陣以待,聲勢浩大的迎接。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但彷彿每個鏡頭都摺疊著一個秘密,你覺得下一秒就會有事情要發生了。

島上除了藏著窮人和富人間劍拔弩張的對立情緒,還有階級內部的爾虞我詐,每一個貌合神離的微笑背後,都可能轉身對你噴出三根毒針。

來度假的都是無比自由的人生贏家,而島上的大部分是當地土著,被殖民搶奪了家園,現在還得對那些“小偷”的後代卑躬屈膝。但當這群不同階層、種族的人鎖定在這個封閉的小島之時,卻發現無論是曾經要仰望還是被俯視的,都活得一團亂麻。

幸福和秩序都是外在的序列,迷惘和麻木才是根上的情結。

他們真實又虔誠的站在生活懸崖的邊上,把瀕臨崩潰的不同精神狀態一層層撕開:窮人在生活和遠方之間掙扎,富人在遠方里的生活垮塌,人人都一樣,都在被奴役,都無從談自由。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哈士奇“美女瑞秋,靠著姣好的身材和抗打的顏值,是本劇的亮點。她不再僅僅靠著一雙哈士奇眼睛瞪人,靠精湛演技把這個內心情緒起伏最劇烈的”花瓶“演的會走路了。

瑞秋嫁入豪門丈夫夏恩之前,就是一個小記者,沒名氣沒地位,家境很一般,一邊讀書一邊靠微薄的收入償還貸款。偶然機會認識了媽寶男夏恩,他的家族靠房地產積累了鉅額財富,隨便躺平都可以孵化幾輩貴族後代。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瑞秋和夏恩是閃婚,一個不知道為何要結,一個是無緣由太想結,於是就跟著感覺走到了一起,兩個人都沒有對婚姻長遠的考慮。用媽寶男母親的話說就是:“你在纏著我兒子的眾多美女中勝出了,要知道感恩。”

兩個社會地位相差如此之大的人結合,必然會激化各種矛盾。濃縮在這個封閉小島上就更戲劇化的放大並具象了這些問題。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男人始終深陷訂錯房的困擾走不出來,對酒店經理窮追猛打,女人不願成為花瓶而放棄夢想,但總是被男人婉轉的嘲諷。在度假期間瑞秋因為工作沒處理完,不斷被夏恩抱怨,說她根本現在就不需要工作。

“我們現在在這裡度假,你和我談工作?這樣很失禮,所以我不同意“。不過最後哄瑞秋開心的方式總是一句話:“你知道我愛你,你要開心一點,我都是為了你好。”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瑞秋的情緒轉變伴隨著魔性鬼馬的配樂,把二人的矛盾也推向白熱化。最初嫁入豪門,從平權躍升到特權的那份喜悅和刺激,在短短几天親密接觸的時間,就煙消雲散,因太快更改人設成為附庸富產階級的花瓶,湧出無限的彷徨惆悵。後來媽寶男媽媽強行插足二人的蜜月之旅,是讓瑞秋情緒崩潰的燃點。

她看著自己的婆婆和老公比自己還親密的談笑風生,在上流社會中如魚得水、嘲諷平民,最後婆婆竟然慈眉善目地俯在瑞秋耳邊說了一句最狠毒的話:“你就只負責在我兒子身邊,一直開心就好,這就是你的工作。”

瑞秋淚流滿面,也曾四處求助,不過島上的人都忙於各自的紛爭對此毫不關心。絕望之下她和夏恩提出了離婚。

不過如果這是結局,那還不能算悲劇,應該算平民女孩盲目追逐財富後的自我覺醒,但可悲的是,瑞秋在蜜月結束的最後,還是選擇拉著丈夫的手,共同邁進了私人飛機。她的臉上有被夢想抽打後的掙扎,更多的是不再抗爭的順從。

“我會一直開心下去。”這是瑞秋和夏恩說的最後一句話。

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自由的時候,人們總是會換一個讓自己被舒服奴役的角度,重新審視問題,或許這是人比動物聰明的地方,不過也是最悲哀的功能。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就深刻的論述過自由與奴役的關係。看似浩浩蕩蕩的自由,到最後大都無一例外的走向了各種奴役。當權者到底是怎樣粉飾著自己的謊言,讓那麼多此起彼伏的追尋自由夢想的人,卻甘之如飴地跌入了最終奴役的深淵。因為他們總是在用外交辭令變通,“把僱傭一百個人說成是剝削,卻把指揮一百個人說成是光榮!”在這樣亮堂堂的口號下,誰不願意活得光榮一些呢。

沒有人願意放棄手中已有的特權。瑞秋嫁入豪門,這就是她握在手裡的特權。比起一部分主體性的缺失,這種特權的誘惑還是更大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權不僅體現在財產本身,更多的是特權階級有可以“合法”凌駕於規則之上的權力。權力,是超越大多數人的權利而被少數人把持的尚方寶劍。

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人人平等。法律面前形式上的平等,和政府有意識地致力於人在物質和實質上實現平等的初衷,雖並不矛盾,但也並不能實現。原富階級不論之前獲得財富的方式怎樣不擇手段,但你能說現在靠政府的力量,把他們既得利益無私分給窮人,就是一種合理性佔有嗎?顯然不是。

所以哈耶克提出:“要使法治生效,應當有一個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毫無意外的使用的規則,這一點比規則內容本身更重要。”因此在這個規則出現之前,擁有特權的階層,就會在群體被奴役之中獲得最大的個體騰挪空間,不過這也恰恰是自由最危險的地方。

那些毫無主體意識,卯著勁兒擰成S身段的人們,看著水中嬉戲的富人,自己也不可抑止地跳了下去,壓根忘了不會游泳,也沒穿泳衣。

瑞秋在痛苦的權衡後意識到,離婚並再次跌進平民生活的那種恐懼其實比現在做個花瓶大多了。所以她乖乖地走進了被錦衣玉食和衣香鬢影環繞的奴役中。窮人的永久敵視和特權階層的絕對優勢,讓她看清,靠所謂的氣節與夢想只能艱難地摸爬滾打,還是在富豪家族負責一直陳列自己的笑臉,更愜意。

每個試圖掙扎跳出生活枷鎖,高呼要追尋自由的人們,都還是乖巧地親吻著現實的腳跟,在世俗強大的秩序和既定規則中卑微地匍匐前行。自以為是洞若觀火,實則深陷其中的我們,嘴角那條不易察覺的細紋,又深了幾米。

/ Part 02

凡是想去控制的,都會反過來被深深奴役

小島上的相愛相殺其實投射出了三層階級關係:美國食利者、邊緣富人和中產以及被統治者。每一層都在強行變道中,變得面目全非,最終勇氣和掌聲沒贏得,都循規蹈矩的滾回去生活。富人想在堆積的財富面前自由地舒展舞步,窮人則想在被侵佔的家園中奪回夢想。但都是在試圖要控制更多的時候,被奴役的手更緊的遏住了脈搏。

“總是使得一個國家變成人間地獄的人事,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

《破產姐妹》中沒錢的蘇菲,反倒比家纏萬貫的寡婦自由開心多了。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對於曾經風靡一時的《破產姐妹》,給我印象最深的還真不是那對姐妹花,而是出場就自帶罐頭笑聲的大塊頭蘇菲。她窮到喝不起一碗湯,但依然霸氣十足,和心愛的人在垃圾堆裡翻騰也甜膩到冒泡。

但是在《白蓮花度假村》中她飾演富貴又怪異的寡婦,想將母親的骨灰灑向大海以完成真正的告別,但終究不能在奢華的遊輪上走出這片比海還深的痛苦。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寡婦始終試圖用金錢控制別人,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溫暖,但是當她許諾給治好自己心靈疾病的黑人按摩師一個遠方的夢想,在用完對方以後又狠心抽離,翻臉無情的時候,資產階級的冷漠和殘忍本性暴露無遺。

她雖然百無一用,但一生會有用不完的錢,這種人對全社會都已經喪失了最後的關心。但在食物鏈頂端的她還是要有索求有期待才能活下去,因此開始問生活要意義了。這就是人性,永不滿足。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要的越多,生命個體本身就萎縮的更快。因為這不是由內而外地生命意識地顯現和增強,而是外在強心針的注射加碼,時間久了機體的自主能量會消失,去毒化功能減弱,那些沉積的毒素和外在的索取會由客變主,開始掌控並逐步奴役。

和窮人相比,他們才是生活的寄生蟲。寄生蟲進入身體後,也就是富人完成原始財富的積累以後,其實就進入了一種退化過程。自主性消退,但是防禦性卻大大增強。防禦的前提就是你已經被奴役了,有的是被宿主奴役,有的是被金錢奴役。氾濫滋長的警戒心,對外在的一切辨識度都會降低,會因為防禦系統的過度強悍,而覺得一切都是要毀滅的異己。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所以寡婦沒有了感受美好的能力。她只記得如何被原生家庭迫害,男人都受不了她,撒骨灰,覺得姿勢不對,沒男人,覺得孤獨,有男人覺得太累……心靈的入口已經被資本腐蝕之後,所有善的感覺都從源頭切斷了養分。她癱軟在了繼承鉅額遺產的碩大無邊的“自由”裡。

她以為金錢是替她開疆拓土的萬能將領,但試圖掌控的一切都在變相的俘虜著她。用錢買愛情、友情、激情、夢想,到頭來錢像利劍一樣捅死了所有的存在,得到終將是一種僵死的佔有。但是在每一份佔有背後,都藏著一個等待索要意義的劊子手,意義被步步追殺後,就再無自由和幸福可尋。

除了富人階層希望掌控,窮人階級更希望翻身做主,但最終都難逃被奴役更深的結局。

那個善良的土著服務生,本來還可以在島上為白人用民族歌舞傳遞一些自我存在和抗爭的氣息。但聽信了女兒閨蜜的蠱惑,最終跑到一家四口的富人房間行竊,被捕入獄,而富人和教唆的人都毫髮無傷。

一家四口中女兒的閨蜜是個很有意思的“騎牆主義”的存在,她不屬於上述幾類人,她象徵著美國社會的知識分子基層。她們是時時想掌控,卻處處被奴役。

她們恐懼權力,反對種族歧視、殖民主義和一切壓迫,很多人確實也在為此而戰鬥。但是最後呢?她輸出的是理想,買單的卻是更下等階層。他們就像子彈沒有上膛的持槍煽動者,軟弱、妥協,又戾氣十足。

知識分子註定只是權力階層的附庸,當他們倒向民眾的時候發現手中槍無一用,倒向權力的時候又發現自己一窮二白。這種搖擺在真奴役和假自由之間的尷尬身份,自古如此,未來亦然。

透過劇中對三個階層的刻畫,我們體會到,普世的幸福不能靠直接自由選擇善或惡來獲取,而要靠統治和統一世界來獲得。必須先統治,後征服。而窮人註定是被統治的,是客體的,是要一直有反抗意識的。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階層固化何等牢固,“當權力本身在組織化的偽裝下出現時,它會使其迷人的魔力發展到足以將自由人民的社會轉變成極權主義國家的程度。”這就是為何富人要堅定的繼續抱團取暖的根本。

/ Part 03

島上其實除了一人,無人生還

到底誰死了呢?媽寶男在和酒店經理樂此不彼的爭鬥中,將其誤殺了。不過幸福的依然幸福,不幸的依然不幸。

媽寶男手挽著新娘踏上了歸途,酒店經理長埋於這個貧富爭端慘烈的小島。24時待機迎合的笑臉和內心波瀾壯闊的仇富情緒,依然如時刻噴薄而出的兩隻怪物總在互相追趕。

除了死去的經理、淪陷的瑞秋,被奴役的寡婦,這個島上還有幸福的人嗎?為何有人覺得這是勵志片呢?有,我想這也是全劇給我們留下的最後一絲光亮。就是四口之家的那個小男孩。

這個家庭是看似和諧美滿實則傷痕累累的一家。獨立能幹並支撐整個家庭經濟來源的妮可,一直因為丈夫的出軌、孩子的叛逆而負重前行;因為睪丸癌即將死掉的丈夫,一直在家庭中被忽視,無人尊重;青春期的女兒和閨蜜沉溺於對每個人的俯視和批判,負能量爆滿;小兒子終日沉浸在電子裝置中,一直親近電源、遠離生活,對親情極度淡漠。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他曾經覺得沒有手機寸步難移,島上的一切美景,對他都是饕餮盛宴後的多餘奶香。後來他被家人趕出來睡在海灘,在清晨的海邊看到鯨魚戲水,看到朝陽親吻浪尖,看到土著人划船挑戰自然,他顛覆了之前對自由的認知。

原來躲在螢幕裡玩遊戲並不是自由,那才是被生活深深奴役的寫照。而拔掉電源的自己,迴歸自然才找到了真正的歸屬和自由。他最後試圖留在島上和父母說:“我不想回去了,我想留在這裡生活,我很開心。”但是父母詫異地認為,不回去怎麼讀書,怎麼生活呢?小男孩堅定地又重複了一遍:“這裡才是生活。”

他的勇氣,不是一個口頭上嚷嚷著“事業心”的貌美新娘,和舉止行為處處彰顯叛逆卻步步特權持肩的姐姐可以比的,跟隨同行的姐姐的黑人閨蜜也說:“她是我的朋友,前提是她必須擁有的比我多。如果她發現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東西,她依然想要。”

而小男孩雖然之前沒有太多自由,但是卻保留了一份未被吞噬的純潔的自私。他就是希望自己活得快樂,並找到一種意義。他只是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聖地亞哥一樣,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因此他終於看到了世界的美好,在清晨和日暮時分的海邊找到了和土著融合的道路,加入船隊,划向海洋之心。在所有富人離島登機前,他頭也不回地逃離了父母和曾經的生活。

或許這也是主創對美國下一代的寄託吧:日子還要過下去的,實在不行,就融合。畢竟駕著船征服世界,這是美國祖先們建國立業的基礎。奔向了海島的男孩,他放棄了曾經的一切,選擇了真正的自由。

美劇版《寄生蟲》:有錢人和窮人,誰更不自由?

和開頭昏黃的夕陽映襯著古銅色的大海不同,最後曲終人散的小島,海水變得深邃曠遠。這個代表虛無的島,似乎賦予了所有人更名正言順的一種被奴役的特權。他們死的死,入獄的入獄,苟活的苟活,妥協的妥協,只有這樣或許才能在真實的生活中,更“自由”些吧。

而那個小男孩,他是唯一一個靈魂還活著的人,讓自由從自體的生命裡開出了微香的花苞。

沒有一種獲得自由的方式是溫和的,他們一定是伴隨著掙脫各種慣性奴役的抽筋斷骨。被統治者接受統治者的眷顧,獲得少許自由,但在之後一定會失去更多自由,因為接受了開頭的序言,就必須向他們傳遞的價值觀和理想此致敬禮永遠依順。

只有當你如走向大海深處的男孩一樣,懂得人與自然之間的呼吸吐納,不索取,不掌控,就是生命意願的全然流動,自私又自愛,這份自由才會不請自來,才是價更高的。

馬克思說:“你存在得越少,表達自己的生命越少,那麼你佔有得就越多,生命的異化程度也就越高。”

長遠看,我們是命運的創造者,短期看,我們每個人都是所創造觀念的俘虜。所以一切定義都是相對的。既然如此,活得看上去並不高尚的自私一點的人,反而更能知道如何遵從內心,從而找到通往自由的捷徑,而不是最終的“奴役之路”。

最後用我很喜歡的富蘭克林的這句話,作為影評的結尾吧:“那些願意放棄根本的自由來換取少許的暫時安全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安全。”

【本期話題】:你曾感受到過窮人或富人的惡意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書目: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加繆《反抗者》

以賽亞·柏林 《自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