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高口碑、低票房,尷尬的文藝片

清明檔中國電影票房再創新高,但文藝電影又遭重創,陳建斌的《第十一回》和papi醬的《明天會好的》票房加在一起也不過億,還是沒有擺脫高口碑、低票房的魔咒。

高口碑、低票房,尷尬的文藝片

其實這種情況也不是一年兩年了,也不是中國有,全世界都存在這種情況。當電影變成大眾娛樂之後,藝術電影的空間就越來越小了。尤其是當美國把電影變成工業化產品以後,電影導演的個性化和個人風格也越來越不明顯了。

說回中國電影,自認為文藝片是“第五代”導演開創的,我的印象中黃健中的《良家婦女》應該算比較早的一部文藝片,在當時的影壇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就是因為在思想上有突破,在創作手法上有創新,還有一點開放的鏡頭。

高口碑、低票房,尷尬的文藝片

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電影發展的四十年,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票房最高的區域。但依舊沒有改變文藝片的尷尬境遇。因為現在的電影已經是資本運作,是一個產品,都想打造爆款,那市場就很關鍵了,大眾消費才是票房的保障,所以摸準大眾的心理,利用流媒體煽動大眾的各種情緒,包裝各種情懷,找人帶節奏,宣發成本越來越大,有的甚至超過了製作成本,成了現在電影的一個重要環節。

高口碑、低票房,尷尬的文藝片

而文藝片故事小眾,創作者和導演一般比較倔強,對藝術有自己的堅持,《大象席地而坐》被評為21世紀世界十大藝術片之一,而導演胡波卻因為各種壓力而自縊,而影片的投資人王小帥是《十七歲的單車》的導演,這部文藝片國際上獲獎無數,他也因此宣告鵲起,這是諷刺還是悲哀?另一部入選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不得不靠“跨年一吻“的宣傳來博人眼球,最後落了個兩邊不討好,大眾說它是騙子,文青說它太庸俗,這就是當下文藝片的現狀。就連今年金熊獎的最佳影片都要靠片名和大尺度鏡頭來造熱度,可見文藝片在全世界的境遇都一樣。

高口碑、低票房,尷尬的文藝片

清明檔陳建斌的《第十一回》,可以說是文藝片中的小眾了,鮮明的戲劇風格和濃重的個人特色,讓電影有了先鋒話劇的味道,比起他《一個勺子》的質樸,《第十一回》則更加完整。片中話劇和現實的相互交錯,人物表象和內心的各種糾結、掙扎都交織在一起,臺詞中真真假假的戲謔,黑色幽默的文學氛圍,要專心致志的去看,這對很多觀眾來說確實比較難,難怪很多人說看不懂。

高口碑、低票房,尷尬的文藝片

我一直認為,電影是大眾的娛樂,是解壓、放鬆、開心的一種手段。但是電影也是一門藝術,需要有各種型別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文藝片就是一種,雖然現在文藝片口碑好、票房差的現狀很難改變,但有一批向陳建斌、婁燁這樣的導演在堅持,還有像秦昊、周迅這樣的演員願意去演藝術片,也應是中國影壇的幸事。

高口碑、低票房,尷尬的文藝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