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我的內在無窮大》:為什麼重複做毫無益處的事?原因就在這三點

成長過程中,你是否有過同樣的經歷:

明明自己工作安排得很滿,別人拜託時,卻說“沒事,我來吧”;

明明自己都入不敷出

別人借錢時,卻說“有需要再來找我”;

明明休息日正高興地逛街,同事打電話請你幫忙時,卻說“正好我閒著,馬上過去”

……

面對不想做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違背自己意願的選擇?總是重複做一些看似毫無益處的事情?

《我的內在無窮大》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一個人總是重複地做什麼,一定有他的道理,他重複做的這件事對他肯定是有好處的。

《我的內在無窮大》:為什麼重複做毫無益處的事?原因就在這三點

本書作者張沛超是心理學碩士、哲學博士,是國內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十餘年,將心理諮詢各流派的觀點融會貫通,致力於幫助人們求得一個“小自在”。

在本書中,對於我們總是重複做一些看似毫無益處的事情,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常模崇拜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說唱臉譜》這首歌廣為流傳,說到竇爾敦、關公、典韋……腦海裡自然而然浮現出相應的顏色。

其實,

不只京劇人物,仔細觀察,會發現對於不同職業應該是什麼形象、不同年齡段應該做什麼……我們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模板,脫離模板的人被我們視為特立獨行。

《我的內在無窮大》的作者張沛超引入了一個概念——常模崇拜。

一個正常的標準只有一個,這個標準來自一個參考群體,只有儘可能地接近常模,你才算正常。

常模崇拜,既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又影響對自我的判斷。比如,當社會事件發生時,一些人會期待“完美受害者”,一旦發現受害者不如他們所預想的那樣“完美”,而是存在所謂的“瑕疵”,可能會調轉方向攻訐受害者;又比如,以瘦為美的風尚一直很盛行,很多女孩受此影響,會格外控制自己的飲食,甚至喊出了“減肥是女人的畢生事業”的口號。

《我的內在無窮大》:為什麼重複做毫無益處的事?原因就在這三點

談到老年人,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恐怕大多數人不會將老年人與朝氣蓬勃、意氣風發之類的詞語聯絡在一起。但是清華上海校友會藝術團、平均年齡74歲的團員們,意氣風發、朝氣蓬勃地唱著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顛覆了我們對於老年人的刻板印象,重新定義了“少年”這個詞語。

常模只是一個相對概念,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價值判斷標準,我們要學會包容與接納,容許出現與自己不一樣的聲音與群體,也容許自己與多數群體不同,

發現生活的多樣性,保持對生活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轉換一下自己的思維,就會發現人生與眾不同的美麗。

“後悔藥”思維

“我好後悔啊,我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嫁過來,如果我不嫁過來,我的夫君也不會死,如果我的夫君不死,我也不會淪落到這麼一個傷心的地方。如果不淪落到這麼一個傷心的地方……”《武林外傳》中佟湘玉的這段臺詞,表現的就是經典的”後悔藥“思維。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後悔藥”思維的影響,腦海時不時就會冒出“如果我當時做出另一種選擇,就不會面臨現在的困境”類似的想法,彷彿透過這種說法,我們的能力就得到了認可,其實只是尋求一種心理安慰,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改變,反而陷入自我膨脹、盲目自信的狀態,看不清事實。

《我的內在無窮大》:為什麼重複做毫無益處的事?原因就在這三點

“後悔藥”思維讓我們不能以全面、客觀的視角看待過去,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反映的是我們缺乏活在當下的勇氣。

《我的內在無窮大》中,關於“當下”,作者張沛超有這樣一段論述:

真正的當下一定會不斷和過去與未來相聯絡,而我們在面對這種普遍的關係時,通常都會缺乏勇氣。

當下並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是與過去、未來相關聯的,我們之所以缺乏面對當下的影響,是因為面對過去,意味著不僅要接收過去的成就,還要面對過去的錯誤、不美滿,承認自己不完美的人生,當出現陰暗面時,我們會產生後退的想法;面對未來,意味著不僅要面對未來的機會,還將迎接未知的挑戰。本能上,我們害怕面對未知,未知意味著不可控,反應在情緒上是恐懼、緊張、不知所措、焦慮。

《我的內在無窮大》:為什麼重複做毫無益處的事?原因就在這三點

《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願上帝賜予我平靜的心,讓我接受我不能改變的;願上帝賜予我勇氣,讓我改變我能改變的;願上帝賜予我智慧,讓我明辨這兩者的區別。”其中蘊含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當我們被挫折與失敗所困擾之時,試著觀察分析整件事情發生的過程,導致當下結果的根源,可以從“如果……就……”入手,分析哪些是主觀因素影響、我們能夠改變,哪些是客觀因素影響、我們無力改變的,

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

身份標籤

活出新生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是一個拋掉不適合自己的規條、撕下不適合自己的標籤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接納新事物、不斷整合的過程。

每個人身上都貼了很多身份標籤,以此來界定自我,商業活動中,我們做“是某某公司的會計”之類的自我介紹,家長會時,我們是某某的家長,與親戚交流時,我們是某某的子女……

標籤會影響我們的行動,像是一種強烈暗示,我們約束自己的行為以符合標籤設定。不合適的標籤,如果不能及時被撕下,可能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混亂。

《我的內在無窮大》:為什麼重複做毫無益處的事?原因就在這三點

與家人有關的標籤是最難被撕掉的,甚至可能越來越牢,因為我們與家庭的聯結非常緊密,家庭可能是堅強的堡壘與後盾,也可能是帶來痛苦與困擾的根源,父母與孩子相處過程中,雙方過於執著父母、孩子的身份標籤,如果當孩子結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依然把自己當成家庭中的權威,插手小家庭的事情,激化家庭矛盾。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標籤的變更,舊標籤被撕掉,新標籤被貼上,不同階段的標籤不同,側重也不同,從青春期、學生時代到進入職場,再到中年危機,每一次的人生危機,都是標籤洗牌的機會,有的標籤被丟掉,有的標籤被貼上,如果失去重要的標籤,自身會面臨一個動盪期。

《我的內在無窮大》:為什麼重複做毫無益處的事?原因就在這三點

當標籤與標籤發生衝突時,我們會試著在其中找平衡,試圖維持現狀的穩定,就像更新電腦程式一樣,對自己系統打補丁或重新編碼。

作者建議我們做個小實驗,將自己身上的所有標籤一一寫在紙上,以一個月為週期,每天去掉一個標籤,一個週期結束後進行對比,透過增減標籤,來更新我們自身的系統。

結語

在《我的內在無窮大》中,作者還回答了我們為什麼難以離開某些關係,我們為什麼總要維護面子,為什麼有些人很敏感,如何看待煩惱、憤怒、悲傷情緒等問題,從心理學入手進行解讀,並從專業角度提出建議,我們可以對照自身,逐一剖析,化解內心的困惑和衝突,找尋真正的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