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何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題發表演講?

如何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題發表演講?

如何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題發表演講?

文/樊榮強

演講之難,除了沒有詞彙,沒有觀點之外,最難的恐怕是沒有思路了。

所謂思路,大的方面就是指講什麼,以及如何開頭,如何過渡,如何延續,如何論證,如何結尾,等等。小的方面,則是指講了上一句,如何接上下一句。

根據我的研究,講話其實就是在回答問題,而且回答的所有問題,歸結起來只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三種類型的“元問題”。由此視角出發,我分別解釋一下兩個層次的思路:

對於大的思路來講,我把提出疑問這個動作稱為“立題”,一次演講,可以回答一個立題,也可以回答兩個、三個以及更多個立題,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演講。而這種大的思路結構方法,最常見、最經典、最實用的謀篇佈局的方法就是麥肯錫公司的“空、雨、傘”法,即把是什麼(空)、為什麼(雨)、怎麼辦(傘)組合起來。

對於小的思路來講,我提出了一個獨特的“問答思維”這個概念,即講話需要持續的思考,一個思考單元即“提問-回答”,而持續的思考即不斷地“提問-回答”。我們所講的每一句話,如果它是一個陳述句,它一定是在回答某個問題,而且只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三種。說到底,講話可以說就是在自問自答。

下面我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題寫一篇簡單的演講稿,而且採用上述“空、雨、傘”法,請大家認真研讀,學會舉一反三。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中國人中間流傳甚廣,只要對孔子思想稍有了解的人,沒有不知道的。這儲存話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它的意思,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另一種解釋是:對君子我們要跟他講道義,對小人我們要跟他講利益。從字義上講,兩種不同的解釋源於對“喻”字的不同理解。喻字既有明白、瞭解之意,也有說明、告知之意。

這兩種解釋其實有根本的區別。前一種解釋,是把義與利當成評價人的標準。中國傳統人格的最高標準是君子,而君子的標準就是看重道義與不是利益,看重利益的人是小人。後一種解釋,是一種方法論,即我們如何與別人有效溝通的方法。跟不同的人溝通,要聚焦於不同的需求,跟君子講利益可能對方認為你侮辱他,跟小人講道義對方會認為你忽悠他。

我認為,傳統文化中把義與利的對立過分誇大了,不論是對小人還是君子,都應當講求道義與利益的平衡,而不可偏執於義或偏執於利。

為什麼要追求義與利的平衡呢?一方面,君子不能被欺負。君子也是人,君子也要養家餬口,君子要有物質生活的基本保障,如果跟君子只談道義不談利益,那純屬欺負人。在現實生活中就是道德綁架!另一方面,小人不能聽任墮落。小人之所以為小人,就是因為他缺乏遠見,缺失情懷,他實在沒有什麼崇高的追求,因而他更看重利益。但是,小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個個都是純粹的,而且也不是可變的。如果小人不講道義,那他又與動物何異?

如何來保持道義與利益的平衡呢?第一,認知。我們不要指望人人都是聖人、君子,而要把所有人首先都看成有七情六慾的普通人,既要給他展現道義的機會,也有給他足夠的利益。第二,制度。建立合乎人性的利益機制及制度。好的制度可以控制人性之惡肆意氾濫,壞的制度可能讓好人變成壞人。第三,務實。對於每一個人,都要區別對待。“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講的就是區別對待,問題在於走了極端。正確的方法是,義與利在不同的人身上,比例應當不同。有的人三分義七分利,有的人七分義三分利,千萬不能一刀切。這就叫務實。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