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時值2018年9月21日,也就是本文釋出的差不多一個月前,郭敬明的最新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悲傷逆流成河》

正式上映。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在上映之前筆者就曾經在別的平臺憑藉自己對於《小時代》和《爵跡》的觀影體驗來意淫本片的劇情水平和思想深度,誠然,切身看了電影之後確實覺得自己的些許言論有失偏頗,但是這部電影依舊沒有逃出郭敬明本人的思維邏輯、情感慣性。

用官方點的語氣來說,

《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設定了一個不具逆轉性的死局,將所有的情節人物朝向某種“莎士比亞”式的絕對命運悲劇、性格悲劇的方向去繪色,透過不斷的戲劇衝突的累積將這部電影的戲劇情節推向高潮。

咳咳,用人話來解釋就是,

這部電影的巧合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首先就是主角易遙因母親特殊的工作環境的原因而意外染上性病,其次,眾人擁躉的校草與她相互暗戀並且還是鄰居,再則,她幾乎招惹了所有她不應該招惹的人:發現經常霸凌她的女孩的秘密、與喜歡校草的女孩的弟弟有親密來往……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狗蛋兒在評價這部電影如何如何的時候,很多讀者都說了這樣一句類似的話:

“你不是易遙,你永遠無法理解她的悲傷。”

是啊,我不是易遙,我也很難成為易遙,這樣一個幾乎觸雷了所有周遭人的痛點,以郭敬明強行拼湊起的各種“悲傷”於一身的獨一無二的女孩易遙,不被霸凌也很困難吧。

雖然看了這部電影再說這樣的話可能顯得有些沒心沒肺,但是片中所有強行搭建起來的霸凌理由,於現實中通通都不具有任何的普世意義,

沒有幾個人會保證潔身自好就莫名其妙染上性病,也沒有什麼人會如此幸運地得到校草的垂青,也沒有幾個人會那麼容易就能窺見欺負你的人的秘密,結果徹底成為了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那麼真正的校園霸凌是因為什麼呢?怎麼樣的電影才具有普世意義呢?其實還是有很多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一陣子在網上瘋傳的對於中國娘性文化的批判文章?類似的文中大量的出現如

“少年娘,則國家娘”

這種對於中國如今青少年成長不具有男子漢氣概的肆意鞭撻、嘲諷甚至排斥。姑且不論這樣的言論是否有失偏頗,但是一個成年人都能在已經具備成熟思想的前提下,仍舊發出這種類似的不能體己及人、無腦排外的論調,小孩子是不是就更容易被矇蔽?

你有沒有因為小時候很娘,而被別人嘲笑過、欺負過?

美國電影

《月光男孩》

是一部比較特殊的電影,它標打絕對的

“政治正確”

,話題中滲透了諸如

同性戀、黑人種族、家庭暴力、校園暴力

等等美國當局敏感話題,雖然製作粗糙但也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中有這樣一段對話,主角小孩子的母親對著外人這樣提起自己的孩子: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一個走路扭扭捏捏、細皮嫩肉的小男孩,不需要跟大家宣佈自己是不是同性戀、不需要惹到任何一個他不應該惹的人,甚至不需要做錯任何事情,只要在大家面前一出現,自然就會有人來招惹、來嘲笑、來欺負、來霸凌。

“校園暴力”始終是一個無解的回答,因為霸凌者總會以各種各樣成年人看來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的理由去實施霸凌,他們並不在乎後果、不在乎客觀者的看法,他們自有一套行事的準則,甚至衍生為一種最可怕的

“愚民式暴政”。

日本電影

《告白》

中,森口老師的小女兒被班級上的兩個男同學所聯手害死,老師當眾揭發了事實的真相,並且暗示了大家案件中的兩個兇手分別是誰。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向大家陳明真相併宣佈放假後,森口老師也藉此辭了工作。但是事情確實如其所料,沒有隨著森口老師的離開而結束,放假歸來後,兩個“兇手”一個請了假,一個沒事人一樣照常來上課,但是已經自認為“熟知”發生了什麼的同學們,顯然並不想就這麼輕鬆放過這兩個人。

霸凌便正式開始了:各種冷眉怒眼、各種整蠱嘲諷,甚至連著幫助過那個“殺人兇手”的女孩一樣不放過。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至於那個害怕面對一切、躲在家裡的膽小鬼,大家本打算默契地不再提起他,但是不知內情、還沒什麼眼力見的新老師非要調動起來所有同學鼓勵那位“臥病”在家的同學渡過“難關”。結果,這種霸凌就透過寄外表鼓勵信實則恐嚇信的方式

從校園延伸到了家庭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誠然,《告白》這部電影確實不具有普遍性,它以日本電影慣常的

極端化、典型化、矛盾化

的故事敘述方式從某一特殊的角度的側面反映出校園暴力,但它的這個側面恰好反映出了一段霸凌行為施暴者們的

“愚民思維”

,他們非常容易被他人誘導的、自我理解的粗淺片面的事件認知和價值取向而變得身上肩負某種

“偽正義感”

他們就是一群不成熟的容易被輕鬆駕馭的“愚民”,但他們所具備的強大的傷害能力卻遠遠不能忽視。

能傷害到什麼地步呢?最可怕的其實不是傷害本身,而是傷害引發的後果:

受虐者的反擊。

有這樣一部美國電影叫做

《大象》

,它的導演是曾執導過

《心靈捕手》和《米爾克》

的大名鼎鼎的

格斯範桑特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與他拍攝的其他電影不同的是,這部《大象》具有鮮明的歐洲文藝範電影的文藝範氣質,影片前近一個小時都在流水賬一般絮叨一所高校裡學生們的日常,但是直到其中一個平常屢屢遭受同學欺負的鋼琴男孩跟他的室友收到了網上訂購的槍支的時候,一切的都變了。

後二十多分鐘便是他們二人對全校的大屠殺,一樣是那種讓人沉默的文藝片風格,後半部分的兩人持槍掃射的畫面,冷靜甚至冷酷得讓人覺得膽寒。

影片《大象》並沒有將鏡頭直擊校園暴力,甚至沒有大篇幅描繪兩個人的內心活動,如果有的話,可能兩個人寢室電視螢幕上播放的

希特勒和穆索里尼

算一個,最後那個鋼琴少年在殺了自己的同伴之後準備幹掉躲在冷藏室裡的情侶時唱的來源於

《天生殺人狂》

電影開頭梅樂莉所吟唱的歌謠也能算一個吧。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而在韓國電影

《夜間飛行》

當中,這種“受虐者”的反擊則呈現得更為現實化和合理化,雖然它沒逃脫得了韓國電視劇的那種愛情至上的浪漫思維框架,但是它依舊將相當大的電影篇幅殘酷冷血地將鏡頭直接對準了校園暴力,甚至指出了,

受虐者也會變成施暴者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主角李志雄從小就因為父親意外縱火坐牢而被同學們嘲笑、欺凌,進了高中後,為了解除掉一切威脅他的因素,他首先使自己強大了起來,他開始欺負霸凌別人,

曾經那個愛笑的、有點羞澀的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冷漠裝酷、到處無賴耍渾的流氓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是各位需要清楚的是,校園霸凌從來都不只是一兩個理由就可以組建成立起來的,

它可以像是《悲傷逆流成河》裡面種種巧合的堆砌而成就的全校公敵;可以像是《月光男孩》裡眾人合夥欺負的、只是因為他柔弱膽小的男孩Chiron;可以像是《告白》中受人挑唆而主動伸張“偽正義”的一群“愚民”;可以像是《大象》裡埋藏了“殺人魔”種子的兩個持械進行“無差別”屠殺的男孩;也可以像是《夜間飛行》裡為了不受欺負而主動先欺負別人的李志雄……

“暴力”,從來不可能被消除,校園裡更甚,這裡隨時可能住著一群外表稚嫩可愛,但實則只是暫時財富不自由、暫時人身不自由、暫時思想封閉未開化的“人渣”,面對這種綜合起來的極端化的案例,有這樣一部日本電影,同樣是發生在校園中的“暴力”,但是施暴者換成了一位老師,電影名字叫做

《惡之教典》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在電影中的町田高中裡,逃課作弊、濫交嗑藥、打架欺凌……一個由暫時還年輕的人類渣滓所組成的學生群體,遇到了他們此生最大的劫難——

蓮實老師

蓮實老師是一個神話,面容俊美、和藹可親、溫文爾雅,但是他卻憑一個人和一身的武器裝備在校園祭的晚上血洗了這片渣滓拼貼成的人間地獄……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相對於《大象》中過於冷靜、甚至偏冷漠的大屠殺,《惡之教典》貫徹了三池崇史的血腥CULT風格,遠遠不足《殺死比爾》中還頗有美感的昆汀式“暴力美學”,僅僅類似於《大逃殺》中廉價血漿的肆意噴灑,

將原本蘊結於影片中對“校園人渣”的踐踏粗淺地轉化為“殺紅了眼”的淋漓盡致的爽快感

,影片本身是還有些偏題的。

逆流而成河的悲傷,裂痕而殘酷的青春:那些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但不論怎麼樣,校園暴力固然是個目前還很難去根治甚至去管理的現實問題,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人類都依然沒能研究出一個萬全之策去完美應對各類青少年的教育、杜絕未成年人的暴力問題。

但是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是多去關注、多去聆聽那些孩子自己的聲音吧,因為其實任何的一個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本質都是一張張白紙,如何在這些白紙上塗抹顏色,是我們成年人應該反思的問題。

喜歡賞鑑內容的小夥伴,記得關個注、點個贊、留下一條好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