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胡侃古田話(3)之稱呼

文—H。M。

今天說說古田話中的各種稱呼,現在各地對人的稱謂基本上大同小異,但古田話中的稱謂還是具有一些特色的。下面就列舉一些比較常用且具有特色的稱謂:(左邊為現代漢語,右邊為古田話)

爺爺—公、阿公

奶奶—馬、阿馬

父親—巴巴、阿巴、儂麻(一般用於向第三人稱呼自己的父親),還有少部分人稱呼自己父親為叔(ga)或伯(音同把)、阿伯(音同阿罷),原先是父親沒有親兄弟人家的子女用來稱呼自己父親用的,這在古代漢語中很常見,但也有的人家父親有親兄弟的也這麼叫,這點如何起源的我至今未知。

媽媽—內[nei]孃的意思、儂內、奶母(nengmo:)奶母可能來源於古代的奶媽。

乾爹—佬儂麻 (屏南一帶也有用來稱呼自己的父親)

乾媽—佬儂內

公公—爹官(dia(這裡a要讀[ei])wang)應該來自古代“大官”的演變(古代有些地方女子稱呼公公為大官、稱丈夫為官人)。

婆婆—爹馬,女子進入南方家要自降一輩,比如叫丈夫的奶奶要叫大馬(duai-ma)

男人—丈夫人(duong-mo-noeng)也叫唐哺人(據說來源於唐末五代時期),而丈夫、丈夫人也用在已婚女子在第三人面前稱呼自己的配偶,像我母親那輩人在第三人面前稱呼自己的配偶一般叫厝里人(cuo-lie-noeng)

女人—女孩(nvai),這點很特別:在古田話中女孩指女子的性別,而婦女一般指結過婚或者年長的女子,對應的男孩在古田話中也類似,但也指未婚的男子。

男孩子—丈夫囝(duong-mo-giang),官方寫作:當摸樣(dang-mo-yang),我個人認為是不妥的,原因有三點:一個是當(dang)的讀音在古田話中就不對,雖然很接近;其次丈夫囝更符合古代男權社會中認為孩子是屬於男方家族的;其三在廣東河源一帶也把男孩子叫做丈夫囝(da-bo-gia),在古代閩越族與南越族同屬於古越族系,所以在語言上還是有紐帶淵源的,當然這隻代表個人觀點。

女孩子—俊樣、俊樣派(Pαeng)與福州話俊嫩樣稍微有點區別。

小孩子一哥蕊樣,與福州話“娘襖″不同。

人分男女動物也分公母,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是這樣去分動物的公母:公雞、母雞,公鴨、母鴨,公豬、母豬,公狗、母狗之類的;而在古田話中卻是反過來的:雞公、雞母,鴨公 鴨母,豬公、豬母,狗公、狗母。當然讀音是不一樣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最後講講最好玩的老公老馬的由來,古田話中一般把爺爺、奶奶叫作公、馬,那為何把丈夫、妻子叫作老公、老馬呢?

相傳在五代十國時後期,閩國內部互相殘殺,國力漸弱,因此南唐興兵犯閩。也有說是那時中原漢人大量入閩。不管哪一種傳說,都稱入閩者為唐兵或唐人。唐兵或唐人入閩後,均以勝利者自居,要佔閩國婦女為妻,並由軍中統一抓配。因閩國的婦女均為閩越王無諸後裔,所以唐兵或唐人稱她們為“諸娘人“、“諸娘囝”,所到之處就喝令:把“諸娘人、諸娘囝統統抓起來!”婦女們驚叫:“唐部人來羅”,大家聞風而逃。據說這就是“諸娘人”、“諸娘囝”、“唐部人”。“唐部囝”稱呼的由來。後來就慢慢演化為“俊嫩樣”、“俊樣”、“ 唐哺人”、“ 丈夫人”、“ 丈夫囝”。而抓來的“諸娘人”、 “諸娘囝”有年輕也有老的,唐兵中同樣也有年輕的和年老的,如何分配撮合呢?他們想了個辦法,把抓來的婦女個個用麻袋從頭套到身,然後讓唐兵自己去摸選,摸到哪一個就是哪一個,不得反悔。於是就出現了許多老夫配少妻,老妻嫁少夫的尷尬事,年輕女的配老夫的驚呼:“天哪!比我公(爺爺)還老”,年輕小夥子摸到老婆子也感嘆:“哎啊!還老過我馬 (音馬、即祖母)。“於是後來妻就稱夫為“老公”,夫亦稱妻為“老馬”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