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少說這3種話,對方會脫口而出:“我被你征服了!”

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

我們日常所談的征服,有兩種型別:

第一種是透過能力或者權力的碾壓,凌駕傾軋他人尊嚴,從而制服對方使其順從的手段。

第二種是透過個人的才華、高尚的情操,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從而使對方折服的能力。

經常提及的pua,是第一種征服,但這種征服是沒有魅力和影響力的,是易逝而且悲哀的。

其實,人們對第二種征服有近乎本能的識別能力,並且會不可抗拒地被它吸引。

就像嚴歌苓在《讀書與美麗》說的那句話:

“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靈動的眼神;

不標誌的面容,可以有可愛的神態;

不夠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儀態和舉止,這都在於一個靈魂的豐富和坦蕩。”

美貌和魅力其實是兩種事物,在兩性相處的過程中,真正可以產生吸引力的,是來自靈魂的吸引和共鳴。

那些總感覺自己沒有吸引力的人,往往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太多了”,並在錯誤的方向上不斷疊加負的增量。

一個人想要手機執行流暢,與其增加很多清理軟體,不如刪減一些不必要的檔案。

人際關係裡的吸引與共鳴也是需要做減法的,比如少說以下3種話。

少說這3種話,對方會脫口而出:“我被你征服了!”

01

直言直語

直言直語的人通常有一種心態——喜歡我的人就喜歡我,不喜歡就拉倒。

如果因為我直言直語討厭我,那我就遠離你,樂得自在。

但其實,過度暴露也是一種防禦心態,他們用直言直語的表象,來保護自己內心的脆弱。

直言直語的人通常容易讓人討厭。

我鼓勵大家真誠做自己,但做自己,並不是讓你試著當一個讓對方相處起來覺得不舒服的人。

凹直言直語的人設,很有可能讓你的社交陷於不利地位(除非你真的不在意你的形象和吸引力)。

真誠,不是你的每一個想法都需要說出來,而是要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大部分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吸引力但仍然選擇直言直語的人,其實是在躲避真實的碰撞和衝突。

可能以前有過被人抨擊說話方式的經歷,努力過後依然遭受了打擊,最後乾脆破罐子破摔,“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直言直語的人,容易把自己和盤托出,把過去,當下、未來狀態,統統不問自答。

損失了神秘感的同時,還降低了吸引力。

郭德綱在一場相聲裡面微言大義:

“一屋聊天,有一個不說話的,大夥心裡都嘀咕,這傢伙是不是太厲害了。

你要不說話你有神秘感,他也不知你值多少錢。

看明白就得少說話,好多人吃虧都吃虧在嘴上了。

老怕人家我不說,是不是不瞭解我,你說完人家才瞭解你呢。

你要不說話,沒人知道你怎麼回事。”

直言直語的人,經常說很多自以為正確的話,然而那些話真的有意思麼?

你的眼裡看到別人了麼?

對方有沒有想要表達的話呢?

你確定對方可以聽明白麼?

你是在建立關係還是在破壞關係呢?

這些你都考慮清楚了麼?

語言不是武器,需要像機關槍,咄咄逼人,把談話的物件定義成敵人。

語言更像是工具,像指揮棒,每個字都是音符,在你的指揮和組合下,演奏成一曲充滿魅力的音樂。

我實踐過兩個很管用的訓練方法:

第一個叫做想象打字法,每當我們要開口說話的時候,可以想象腦子裡有個有聲的電腦鍵盤,在鍵盤上一邊輸入一邊說。

這樣語速可以慢下來,自己說的一字一句也會聽得非常清楚。

第二個叫做一分鐘停止原則,在說話的時候想象腦海中有個定時器。

把自己定位成這段對談的貢獻者,時間到達的時候把說話機會讓給別人,並認真傾聽。

少說這3種話,對方會脫口而出:“我被你征服了!”

02

自我貶低的話

自嘲是種幽默,而過度自貶是自卑和自戀的混雜體。

當代紅娘孟非老師曾在節目中說過他特別不贊同的一種價值觀是:“我為你生孩子”,“我養活了你”。

這些表述是婚姻裡糟糕的價值觀,讓人難以接受,並且沒有魅力。

在中國人的文化裡,趾高氣揚的人容易被識別出來,但自我貶低的人卻經常會被理解成謙虛、能忍耐。

生活中你肯定聽過類似的話:“我太胖了”、“我不配”、“我一點兒都不聰明”。

過度自我貶低者通常有一套錯誤且上癮的歸因方式。

說出自我貶低的評價的同時,其實期望聽到別人否定他這種說法的回答。

如若聽眾點頭稱是,那自我貶低者就會變為攻擊者。

他們的心裡話是:“我可以這樣想,但你不能這麼想”,又卑又亢,自相矛盾。

如果聽眾只是簡單地否定,而沒有展開細細陳述。

那他們會開始懷疑你的答案的真假成分,甚至會把壓抑著的負面情緒傳遞到你身上。

《非暴力溝通》裡有句話說得很好: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如果你是一位經常自我貶低,且期待別人反應的人,那希望你之後能警惕。

當然,我能理解這是你的匱乏和缺愛狀態,但沒有任何人有義務給你提供情緒價值,注意你的索求感。

而且,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你也不會有安心和滿足感。

一個人人際關係好的標誌,一定是從心情好開始的。

無論外在條件如何,我們千萬不能心窮。

如果你想要改變舊模式的話,可以參考以下三條建議:

(1)經常反問自己,記錄自我對話,追溯,瞭解根源。

當你說那些自貶的話的時候,你心裡想到了什麼經歷?

你的感受是什麼?

你在期待得到怎樣的迴應?

得到之後你就會開心麼?

那種開心感在其他地方獲得過麼?

為什麼?

真的是那樣麼?

(2)學會正向表達情緒,向信任的人袒露真實的想法,一起探尋優缺點。

聯結一份真實安全的人際關係,可以是朋友或者戀人,有條件的話可以諮詢心理醫生。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你所認為的缺點很有可能是特別的點,無需妄自菲薄。

是選擇豐富特別,還是焦慮匱乏,決定權都在你那裡。

跟喜歡的人交流,以平等的姿態表達情緒之餘,也記得要讓對方感受到愛意。

(3)尋找發現生活裡的小確幸,小美好。

如果我們把一切都看成悲觀的,喪氣的,很容易錯過那些美好而積極的事物,自然也失去了核心吸引力和影響力。

少說這3種話,對方會脫口而出:“我被你征服了!”

03

隨便的話

這一點談論的其實是生活中的一片縮影和小細節。

“一會兒吃什麼?”

“隨便吧。”

在人際相處中,經常說隨便的人,很容易讓氣氛掃興,大家敬而遠之。

這並不是簡單地在話術上把“隨便”改成“聽你的”就能解決的問題。

表面是無所謂和不在意,其實是對冷淡和不熱情的掩飾。

換位思考,當你熱情地徵求一個人對你們將要做的事情的意見時,得到了一句“隨便”,是不是會覺得熱情碰壁,略微尷尬?

並且時間長了,你會選擇不去問這個人的意見了,因為問或者不問,他的答案都是隨便。

不給意見,不參與選擇,沒有互動感的態度,也是人際關係的降溫石。

面對遞過來的選擇,經常說:“我隨便”,這種人內心真的沒有標準麼?

還是怕承擔而選擇慎重,然後逃避起衝突的責任?

凡事總說隨便的人,其實內心戲很多,很挑剔,但不言明。

如果問你的那個人是你不在意的人,你想要擺脫糾纏,那你可以經常說隨便。

時間長了,感情一定會變淡的。

反之,如果你很在意,請對生活中的小事也多一些經營的儀式感,有原則不將就。

如果對面是你在意的人,那就試著增加一些熱情和儀式感。

人對了,即使麻煩一些,也全都是浪漫。

“一會兒吃什麼呀?”

“唔……我想一下,早上吃了瘦肉粥,鹹口的,一會兒想吃點兒清淡的,你呢,

想吃什麼,咱倆可以商量一下……”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將就是一種尊重時間的慎重。

我選擇不隨便,是我尊重自己選擇的權力和審美的標準,也是我對自己精力負責的體現。

在生活細微之處依然有標準、有框架,獨立不盲從,這種魅力,才能征服那些和你相處的人。

以上三種坑,小夥伴們都踩過麼?

即使踩過,也沒關係。

接納不好的自己,不是說既然不好還怎麼接受,這不是自欺欺人麼?

而是,我們要看到自己的舊模式,接納舊模式,才能有新的改變,新的開始。

用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曾說過的一句話代表我的祝福就是——

你永遠可以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你永遠不是別無選擇。

願大家充滿魅力,未來可期!

作者|王京 小說創作者,古典文學沉迷者。涉獵中外哲學,相信但不迷信。喜歡鑽研個體心理學,堅信個體具有主動創造性,任何事情都有三種及三種以上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