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過年放鞭炮帶有民族感情色彩,也是氣氛和人氣的體現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農村是繼承傳統文化最多最全面的地方,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到現在凡是老百姓認可並繼續遵循的都應該屬於比較成熟的。決不能因為它們是民間的,不符合現代人們的認識,或者不符合西方文化標準就認為是落後、愚昧或迷信,當然迷信是不具有科學性的,勞動人民對迷信的東西未必就完全可以接受。過年放鞭炮既是氣氛,也是人氣,更是老年人添壽時的一種內心感知。

過年放鞭炮帶有民族感情色彩,也是氣氛和人氣的體現

爆竹

過年放鞭炮,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古代的時候人們深受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的襲擊,每到新舊歲之交的時候“年”就會闖入村莊,傷害人們和牲畜,嚇的老百姓驚慌失措。一位老人想辦法驅趕“年”的時候是這樣做的:老人在門上貼了大紅紙,點了許多火光,使屋裡通亮,然後在院子裡燃燒竹子,發出了噼噼啪啪的響聲,“年”一到村莊,看到這種場景嚇得是落荒而逃。人們看到“年”跑了,後就張燈結綵,相互道喜。從此每到新舊歲之交的時候人們就點亮燈火,貼上對聯,燃燒竹子,聲、光、色俱有,“年”就不敢來了,後來把新舊歲之交就用“過年”來代替了。隨著火藥的發明人們造出了紙炮,不再燃燒竹子了,所以把鞭炮也叫爆竹,爆竹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過年放鞭炮帶有民族感情色彩,也是氣氛和人氣的體現

過年放炮

後來過年放鞭炮的時候人們給起的寓意越來越多,炮聲一方面代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相祝賀,同時也是人們從內心裡祝願事業興旺、豐衣足食、身體健康、閤家歡樂、同喜同賀。至於科學不科學,汙染不汙染環境,這個不能簡單地隨便下結論,那麼什麼才算科學?凡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就是科學,因為科學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同時科學是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絕大多數老百姓認為合理的事情本身就應該是社會科學的範疇。環保方面,只要人類有活動就必然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放鞭炮本身就是人民群眾進行喜慶活動的傳統做法,如果說有汙染那也就是說已經汙染了幾千年了,那麼久也沒有對人類造成太大的傷害,現在放一點鞭炮難道汙染就會特別大嗎。

過年放鞭炮帶有民族感情色彩,也是氣氛和人氣的體現

磕頭拜年

過年期間全面不讓燃放煙花爆竹,丟掉的是傳統文化,淡化的是傳統節日,傷害的是民族感情,寂寞了老人增壽的氛圍,淡化了孩童們的嚮往。春節,老百姓習慣叫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以前是老人和小孩都盼望過年,小孩盼的主要原因是可以穿新衣、戴新帽、盡情地吃喝玩樂,其中玩樂中有一項內容就是放鞭炮。現在的小孩對過年已經越來越淡漠了。反而是老年人更看重過年,年齡越大對過年看得越重,民間流傳的說法是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五十多歲時過一年是一年,六十歲以後就變成了過一月是一月了,七十歲以後就變成了過一天算一天了,八十歲以後就變成了過一時算一時了。他們能看到過年是極大的幸福,如果過年時連炮聲都沒聽到的話,就彷彿沒有過年一樣,下一個年是不是還能等到呢,確實是很難預料的。所以對於過年的各種舉動,聽到鞭炮聲時最大的欣慰就是自己又長一歲了,不但自己心情好,而且全家人都會沉浸在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