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影評《我在故宮修文物》,他們文物醫生,珍藏曆史留給未來

“以手編織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近年來人們開始倡導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到底化為何物,做何體現,我想,“故宮精神”就是其完美縮影。由蕭寒導演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目前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文物修復故事的記錄片,以故宮為背景,講述了深居於故宮中的一批“文物醫生”的故事。伴隨著影片娓娓道來的敘事手法,時隔千百年的文物與文明向我們款款走來。

影評《我在故宮修文物》,他們文物醫生,珍藏曆史留給未來

《我在故宮修文物》少了幾分同題材紀錄片的凝重感,卻帶給了觀眾不一樣的年輕視角,並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描繪,而是用輕墨淡粉打下基調讓我們自己去填寫留白。導演只是用真實的鏡頭去記錄真實的事,卻遠比刻意的戲劇性帶給我們的意義和啟示更加深刻。透過平淡溫潤的鏡頭去瞻望和打探那些修復時間的“故宮隱士。”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跟隨著木器組師傅王連倉的背影,推開了一扇扇故宮紅漆大門,鏡頭一步一步牽引著我們瞭解走進文物修復師的生活。周圍的環境逐漸由奢入儉。普通的平房居所,簡單的工作條件,似與他們的身份不符。然而“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他們的心境就像是滿園的植物一樣,蓬勃而堅強,又何來簡陋。影片結束鏡頭再次跟隨著匠人的背影一步步走出故宮,帶領觀眾結束了這場遊歷,像是一副淡入淡出的畫面,意韻悠長,耐人尋味。

影評《我在故宮修文物》,他們文物醫生,珍藏曆史留給未來

在本片中,導演將寫實和還原放在了第一位,全篇的所有人物都是真真實實的本色出演,更準確的說是記錄。影片放棄了戲劇化的雕琢,卻運用自然化的方式深化了影片的真實性。面對鏡頭的演員們彷彿時刻在於觀眾對話,對於匠人們生活近距離的接觸彷彿就是身臨其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鐘錶修理師“王津” 先生 。工作任務常常只有“恢復機能”四個字,簡單的四個字卻蘊含了太多的責任和要求同樣也是所有匠人的準則。王師傅修理鐘錶,實際上就是在修復時間,和所有匠人一樣,他們都是在撫平時間的傷痕。而在治癒文物的同時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一把把石磨鬃刷,也在磨礪著工匠們的性情,“人體悟物,物推導人”,匠人們在乏味反鎖的修復工作中也逐漸領悟了人生的哲學,一代一代的守望和傳承著星星之火。

影評《我在故宮修文物》,他們文物醫生,珍藏曆史留給未來

情懷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一兩天的雞血,對於他們來說卻是一輩子的事業。一直以來,紀錄片型別的電影的觀眾基礎就十分薄弱,相比於情節精彩或特效絢爛的劇情片,記錄電影的枯燥鏡頭和單調劇情通常對觀眾缺乏吸引力。導演深諳其意,另闢蹊徑,將那些被社會所遺忘和忽視的“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搬上了銀幕,近年來觀眾看膩了演繹,偏愛一些真人秀,而《我在故宮修文物》則就是一部跟為深沉,更具有文化底蘊的真人秀,影片中真摯崇高的情懷緊緊的攥住了觀眾的心。

珍藏曆史,是為了更好的走向未來,當楊澤華老師傅將御竹從園圃裡刨出並重新栽種的時候,一個時代與一個時代的傳承和交接就蘊含其中,那種世襲的責任感和神秘感必將像竹子一樣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誰又能想到,就是那樣的一個小院,隱沒這這麼多的能工巧匠,所謂“大隱隱於市。” 大國工匠的風骨和氣節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