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紅塵中的修行:知行合一,知易行難,“知什麼?”“如何行?”

知行合一,首要在知。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個知,就是良知的知。

“致良知”當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而在紅塵中修行實踐而言,竊以為有四個方面的“知”比較重要:

一為“知己。

”知己,就是“我是誰”的問題,要知道自己的身份,明確自己的定位,履行身份所帶來的責任。我認為知己,就是要知曉自己身有自然人、社會人、組織人的三種角色,三種角色各有其“道”,各有規矩,各有責任,順之為善,逆之為惡。明白“我是誰”知曉自己的身份,就會自然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長大成人之後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完全責任,這是生而為人的基本要求。

二為“知命。

”“命運”之中的所謂“命”,是指我們無法選擇的事情;而“運”,則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去改變的。我們生而為人,有兩件事是無法選擇的:一是我們的父母無法選擇;二是我們身處的時代無法選擇,也許這就是“命”。而人的運氣好壞,是可以自己把握的。好運氣、壞運氣,都是自己的行為所決定的,所謂“因果”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三為“知人。

”要明白人和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他人,親善相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因為自己的生活經歷、工作經歷,都會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執著和慣性。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就是知人的真諦。

四為“知敬畏。

”敬是敬重,畏是畏懼。生而為人必須知道敬重什麼、害怕什麼,這樣才不至於忘乎所以、肆無忌憚。要敬畏“道”,做人辦事,順應規律而行,莫要拔苗助長、偷天換日、投機取巧。要畏懼什麼呢?《菜根譚》裡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老百姓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這些樸素的道理,應該銘記在心。

紅塵中的修行:知行合一,知易行難,“知什麼?”“如何行?”

知行合一,其重在行。別人看待你,只能看到直觀的行為舉止,並由此評價你的人品道德,不會有人有興趣探索你的內心世界。

所以說我們不要經常去解釋什麼,那都是蒼白無力的,不會有人真正關心你的解釋。你做就是了,大家只會關注你做得如何,而不會聽你說得如何。

對“行”而言,竊以為有四個關鍵詞具有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

其一,慾望。

孔子說,食色性也。人有七情六慾,這是人的天性、本性。人生之初,慾望大多出自本能,隨著年齡增長,沾染世俗紅塵,慾望也會越來越複雜。權錢色利名之慾,伴隨我們一生。一個人如果不能合理支配自己的慾望、剋制自己的慾望,一旦變成慾望的奴隸,就會不擇手段,甚至形同禽獸,害人害己。

其二,行止。

言為心聲、行為心表。一個人的修養如何,不在於他嘴上怎麼說、內心怎麼想,關鍵是看他怎麼做。“行止”包括“言、行、舉、止”四個方面。言,說什麼、怎麼說;行,做什麼、怎麼做;舉,崇尚什麼、追求什麼;止,反對什麼、禁止什麼。四個方面,包含了一個人外在表現的方方面面。

其三,相處。

人際交往是我們社會生活的一個常態,任何一個社會中的人都無法迴避。相處是對情商的校驗。孔子有兩句話講相處之道。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兩句話就足夠了。

其四,胸懷。

有胸懷,才能識大體,才能顧大局,才能有擔當,才能把事辦好、把人做好。胸懷二字,既有海納百川之博大,又有知足謙讓之戒慎。太極拳就強調身心的松、靜、柔,唯有此才能出功夫。中醫養生也是這麼要求的。心態好了、心胸開闊了,心理自然就鬆快了。心理鬆快了,靈性就出來了,靈性一足,智慧就開了,五臟六腑都會因此受益。因此,常修胸懷,實在是身心俱養的一個好辦法。

紅塵中的修行:知行合一,知易行難,“知什麼?”“如何行?”

知行合一,貴在日常。非知之艱,其行維艱。知行合一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從日常小事做起,常修“省察克治之功”,常懷“掃除廓清之意”,為善去惡,逐步而成。

關於日常養成,古往今來多有論述。實踐中應當先易後難、先小後大,從人前到人後、修小德以養大德。竊以為紅塵修行,有四件事比較重要:

一是把責任盡到。

在家庭裡、崗位上、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都能盡到,時時處處都能有所擔當,自然就能知行合一。

二是把工作幹好。

這是我們每個人養家餬口、安身立命的基礎。勤奮敬業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成才之道。儘管你可能不會成為天才,但透過敬業卻可以使自己成為學有專長的人、不可替代的人、受人尊敬的人。

三是修德常隨喜。

“隨喜”本是佛家詞彙,“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這裡引申一下:為善去惡,隨之心喜。也就是經常用道德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為善去惡的過程中經常鼓勵表揚自己,隨之心生歡喜。做一件好事,或者拒絕禁止了一件不好的事,要隨時隨地在內心中肯定表揚自己,隨之心生歡喜。久而久之,為善去惡、恪守底線,就會成為一種不自覺的習慣,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四是有個座右銘。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後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座右銘,能始終伴隨著你的修行,不論在失意苦惱之時,還是得意順利之時,都能時刻警示糾正著你的日常言行和人生態度,在關鍵時刻發揮巨大作用。

紅塵中的修行:知行合一,知易行難,“知什麼?”“如何行?”

不二太極:更多原創文章,更多太極拳心得體悟,歡迎關注不二太極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