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電影《少年的你》:欠你一場邁過盛夏的同行

今天觀看了《少年的你》,影片中有一處令人疑惑:兩個飽受欺凌的少年,臉上不斷出現新的傷痕,但少隔幾天,傷口便悄然蛻去,面容一新。這與其說是個造型上的錯誤,不如說是一種下意識的美學實踐。它與影片有著深層的連結。

電影《少年的你》:欠你一場邁過盛夏的同行

回到小北和陳念第一次相遇:小北被打,陳念不平,報警,被打倒在地。流氓拉起小北滿是血痕的臉,與陳念相對。陳念被推了一下,手機在地上滑過。下一場內有一個特寫揭示,手機螢幕已經碎裂,雜訊閃動。此處,電影做了個漂亮的比擬,即手機=人臉。

手機,這個在高三生活中本不該存在的幽靈,在多次特寫的關照下,呈現出某種自主意識。小北修復手機的方式與修復傷痕一樣,不費吹灰之力。臉是人體的顯示介面,顯示損壞,不傷及肌體(機體)。臉隨時可更新,替換。傷痕變成一種裝飾,時髦的刺青,不再是永久性的。它隨少年的細胞更新被抹去。而這種“野蠻生長”狀態,也可形容中國產能過剩的電子製造業。中國是手機生產第一大國,而影片的拍攝地重慶是中國第二大手機生產地。手機出口後,大量的電子垃圾幾經週轉,又最終回到這片土地。《少年的你》在對於人體的數字化處理中趨近Cyber Punk科幻片。而小北和陳念,也正是兩個具雛形的Cyborg。

電影《少年的你》:欠你一場邁過盛夏的同行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現實世界中,臉和手機的“相看兩不厭”正在逐漸強化。Face Time,Facebook用名稱中的“臉”來強調它們的人性化,Tinder,探探,一人一面,面部識別也正在逐漸佔據身份驗證技術的主流,手機使用者陷在映象和肖像的世界裡無法自拔。當手機攝影成為當代數字電影的一股潮流後,對臉的關注更是到達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如手機拍攝的《橘色》,《失心病狂》,充斥了大量面部特寫。攝像機是個變形怪,總是喜歡變成與之尺寸相近之物。《少年的你》雖非使用手機拍攝,但仍自覺地採用了當代的視覺,快速剪輯,特寫,淺景深。手機顯示屏並無厚度,而電影中部分段落也用了極淺的景深(如囚車幻想段落),使得臉幾乎成為一張平面。兩個平面,可以趨近或遠離,卻永遠無法融合,凸顯了這一段落的幻想性質,也進一步闡明瞭“螢幕時代”人的孤獨。

電影《少年的你》:欠你一場邁過盛夏的同行

《少年的你》當中,不光“沉默的大多數”如此,連陳念和小北也在不自覺地踏入字串的河流。兩人的交流用語並不日常,節奏也接近你問我答式鐘擺來回。多為各自剖露心跡,而鮮少就一個話題展開密切交鋒。唯一可能接近“對話”的段落——討論如何頂罪,恰好被敘事略去了。而在數字化交流和審查的合力下,一些慣常的情感交流也帶上了“微信聊天”的特徵。如小北受傷,與陳念共眠於床的段落。兩人並無肢體接觸,小北開始講述童年經歷,潸然淚下,淚水從外眼角滑落,隨後切至陳念,淚水同樣從外眼角滑落。小北翻身,又一滴淚從內眼角滑落,陳念亦然。這兩組眼淚的同方向運動,讓人不禁想起網路交流中的“鬥圖”。傳統電影中,情侶的關係建立往往是透過視線相交,或是肢體相觸。而網路聊天時,並無視線或肢體的接觸。雙方的表情作為各自主人的幽靈,在一個想象的空間裡相遇交匯,既是點對點的,也是在聊天視窗這一場所被展示的。這正是《少年的你》前半段的邏輯,也是不少當代電影的邏輯。

電影《少年的你》:欠你一場邁過盛夏的同行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情感”在字串裡如何誕生,“愛”能否被編碼出來?當代的愛情在人的機械化,交流的數字化中夾縫求生,難以預見未來。面對這一局面,影片在臨近結尾的時候給出了一劑強有力的解藥。那是陳念和小北在看守所的會面,兩人隔著玻璃相望。兩人的臉互相疊印,吸納,包含。情感流動,連綿。那是一串字元和另一串字元的重疊,一個程式錯誤,一次數字世界裡不可能的相遇。透過這個微小的奇蹟,我們終於有理由在破碎的時代中去相信電影和愛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