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我最珍視的品質:以負責任的態度和一流的技藝竭力做到最好。

20世紀70年代,一股中國功夫片的熱潮席捲了世界,功夫巨星李小龍的這個響亮的名字享譽全球。你很難說是功夫成就了李小龍,還是因為李小龍功夫才有機會走向世界。但從那時起,李小龍、功夫成為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特有印象。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廣東順德,他是武術技擊家、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巨星、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演員。

李小龍雖成就卓越、紅極一時,但年僅三十二歲就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今年是李小龍80週年誕辰,讓我們撥開時光的紛紜迷霧,開啟一本《李小龍信札》,走進最真實的功夫巨星李小龍。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李小龍信札》

這本書由美國人約翰·裡特編輯,收錄了李小龍從1959年11月首次乘船赴美到1973年7月20日逝世當天,人生最重要的十四年間給親朋好友和合作夥伴的信件。

我們得感謝那個移動通訊還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留下這麼多珍貴的信件,這裡面珍藏了李小龍最真實的靈魂。

我們可以在信件中感受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成長、他的雄心壯志、他在每一個人生重要關口的抉擇,去了解這個傳奇巨星活過了怎樣的一生。

本文將從東西方的碰撞、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創新、離不開的愛情和友情以及停不下的表演和生命四個方面對李小龍的一生進行梳理,去探尋他身上那些除功夫外將凡事做到最好的優良品質。

一、東方和西方的碰撞

①身份上的碰撞:美國籍的中國人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一位著名的粵劇演員。40年代,李海泉帶著身懷六甲的夫人在美國巡演,期間在舊金山生下李小龍。李小龍三個月時,被帶回香港,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代。

1959年,李小龍十九歲,首次乘船赴美,初時暫居西雅圖,後於華盛頓大學哲學系學習。

除了出生在美國,李小龍完全是浸淫於東方文化背景之下成長的青年,具有很高的民族認同感。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少年李小龍

②初露鋒芒:西方大學裡的東方功夫少年

初到美國,李小龍的生活很艱苦,他透過打工賺取生活費,在六零年給友人的信中,他寫到:

現在,我確已自力更生,從踏上這個國家的那天起,我便再未勞煩父親接濟我一分一釐。課餘,我在兼職做服務生。老實說,兄弟,那真是相當不易!我總是累到不行!

錐在囊中總是會露出鋒芒!困苦的生活難不倒這個來自中國的功夫少年。

以1961年為節點,在考入華盛頓大學之前,李小龍勤練詠春,認得了一些西方朋友,他教別人功夫,別人教他“具有異國特色的步子”。後來憑藉自己的實力進行過多場功夫表演,和朋友上過兩回電視。1961年進入大學之後他在學校裡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裡進行訓練和表演,博得了師生們的廣泛好評。

從此在大學這一小方天地裡,很多西方人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武館,有這麼一個厲害的來自東方的小子,他有會一門獨特的中國格鬥技術——功夫!

初生之牛犢,滿滿都是衝勁!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青年李小龍

③大放異彩:令人尖叫的中國功夫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武術界的拳擊格鬥是主流,由中國功夫衍生出來的柔道和空手道,雖然只是功夫的基本形式,卻幾乎風靡全美。可是並沒有多少人知道東方的功夫。

李小龍認為這是因為在美國根本沒有人聽說過功夫這種至高藝術,也缺乏有功底的教頭的緣故。李小龍在62年給香港故友的信中寫到:

放眼所有武術形式,功夫當屬最上乘……我自信自己多年的功夫底子,能夠讓我成為美國首位功夫教練……我的目標是在此創立第一所功夫武館,然後逐步推廣至全美(我打算用十到十五年時間實現自己的全部計劃)。我這麼做不單只是為了賺錢,還涉及許多其他因由,列如:我希望讓全世界瞭解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我喜歡教授功夫幫助他人……

此時的李小龍雖然只是個一無所有,僅蝸居於一間狹小的地下室的大學生,可是他的志向非常遠大。以在全美推廣功夫為目的,有了自己清晰的職業規劃,這種規劃來自於自己對於中國功夫的高度自信和強烈熱愛。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李小龍在空手道比賽做示範表演

1964年,李小龍於加州奧克蘭開設武館,此後的三四年他出席多個全美甚至國際的空手道競標賽做示範表演,開始在武術圈打響了名頭,1967年,振藩國術館洛杉磯分館正式開業。

彼時的美國,電影業發達,各種動作片也很受歡迎,隨著李小龍在武術界聲名鵲起,他開始接觸影視圈,並且大獲成功,只要有他出演的影視劇哪怕是客串,也一定是片中最精彩的鏡頭,總會引得觀眾一片喝彩!

1969年,李小龍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

縱然我現在已經涉足新的領域(演藝),但回首過去十年,發揚中華武術一直是我奔走的主要重心。而我在武術方面的成就也最令人滿意,三位全美自由式空手道冠軍如今都師從於我,為此,“中國人”這三個大字也在武術界內威名大振。

李小龍弘揚武術的初心不改,更多的西方人透過電視知道了中國人的功夫,他成為了真正打入好萊塢的第一個華人影星,也成功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人孱弱的固有印象。

二、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創新

1。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①中華武術的繼承者

李小龍和功夫的淵源最開始是跟著父親學習太極拳,練了幾年後覺得節奏太慢不適合街頭打鬥而放棄。後來透過朋友引薦,跟隨武學宗師葉問學習了多年的詠春拳。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葉問和李小龍

1962年李小龍給兒時好友的信中寫到:

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武道深深影響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我將練功視為一種身體力行的文化、一種思維訓練、同時也是一種生活之道。

武術是李小龍生命中最為重要也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

②對傳統武術的質疑

長期的訓練使得李小龍對中國傳統武術瞭然於心,但他並不迷信傳統權威,認為想要在功夫上有所造詣,就得摒棄一切糟粕,直取武術“精簡直接”的本質。李小龍以街頭格鬥實戰效果為出發點,對於很多傳統武術固化的套路和效率產生了質疑。

儘管我仍堅稱自己的拳法是中華武術,但實際上我已經對中華傳統武術失去了信心,因為幾乎所有武功路數都無異於紙上談兵,就連詠春也概莫能外。所以如今我練習的方向更側重於全副武裝地展開有效的街頭格鬥。

他把自己和傳統武師區分開來。認為他們總是試圖設定一個節奏,而不去去適應瞬息萬變的節奏,教授功夫的過程更是將原本鮮活的招式剖析的如同殭屍一般,這是不利於實戰的。

所以李小龍在1967年給友人的信中,拜託朋友按自己的手繪圖做了一個微型墓碑,“旨在戲劇化地影射傳統功夫流派的死板僵化”。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之下,改變勢在必行!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2。對傳統武術的創新。

李小龍認為“功夫的最終目標是精簡——以最少的招式,最小的力道,最大程度地表達自我。

所以他以詠春拳為根基,融合擊劍、拳擊的特點創立了一套博採眾家之長又講究精簡直接的武術體系,命名“截拳道”。

截拳道講究時機和距離,並沒有固定招式和套路,這樣對手也就沒有破解之法;武術招式很多,最實用的能最快速擊倒對方的招式就是對的。這也就是他經常說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通俗說來就是“快、準、勁、狠”。

截拳道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李小龍對傳統的質疑,對某個實用動作技巧的研究,對武術的核心因素的分析,自己武學背後的哲學思想都在一封封與朋友的書信往來中,透過自己的筆尖慢慢梳理成型。

李小龍是繼承者,是創新者,是武術哲學家,他的截拳道就是傳統與創新結合的產物,給中國傳統武術注入活力

三、離不開的愛情和友情

在李小龍的信中,除了極少數商業信件,大部分是給妻子和友人的。

1。“愛你的小龍”

李小龍的妻子——琳達·埃莫瑞,是他在華盛頓大學的同學,也是他的徒弟。這是一位美麗的愛爾蘭裔的美國白人姑娘。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李小龍和妻兒

他們1964年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一女,生活和美。

李小龍的給琳達的信數量非常多,寫信的地方有世界各地的機場、酒店和片場,寫信的時間從還是一個青澀的少年,到受傷落魄到飛黃騰達,信的落款最多的就是“愛你的小龍”。

李小龍曾有一段時間腰部受重傷臥床很久,家裡沒有經濟來源,琳達不離不棄,外出工作養家,回來照顧孩子。在李小龍成為影星到處做空中飛人的日子,她更是在家照顧好家裡的一切,是位非常好的賢內助。

李小龍給琳達的信中,他和所有的丈夫一樣和妻子討論家長裡短,為房貸憂心,為孩子的牙牙學語而興奮,為愛犬的飲食操心,為和家人分割兩地而痛苦,為終能以一己之力養家而喜悅……李小龍在信中跟妻子一起分享自己的事業,一起憧憬美好的未來。1971年在泰國曼谷,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到:

親愛的老婆,我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想告訴你,越是四處周遊,越是閱人無數,我便是對你情有獨鍾。

鐵漢柔情,令人動容!

2。四海皆兄弟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李小龍的徒弟比賽中獲得佳績

李小龍是個四海為家的人,他為人正派,也非常樂於交友。在與朋友的諸多信件裡我們看到了他們在武學上的交流、事業上的探討和生活上的問候。

李小龍待人以誠,為解決好友在武術上的困惑細心分析,經常畫圖分解動作,幫助友人進步。對方失意時更是以自己強韌超凡的人生哲學去勸說和撫慰,讓對方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焦思苦慮和消極的念頭上。

拉里是李小龍洛杉磯唐人街武館的弟子,一次車禍受傷,李小龍先後五次去醫院探望,並寫信鼓勵:

生活的戰場並非總是青睞

那些更強更快的人。

而勝利

遲早屬於——

相信自己行之人!

好朋友嚴鏡海去世後,李小龍寫信安慰嚴鏡海弟弟,說到:

他是個男子漢,我愛他,我也失去了一個兄弟。

若有我能幫助之處,請儘管開口。走筆至此,悲不能書。

李小龍的對兄弟真情珍惜至此!

四、放不下的功夫表演和生命

1。閃耀的巨星

1971年,李小龍與香港電影公司合作拍攝《唐山大兄》,該片打破了之前的香港電影記錄。1972年的《精武門》、《猛龍過江》、1973年的《龍爭虎鬥》……一系列作品憑藉李小龍快速有力的武打動作和獨特風格很快風靡全球,作品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賣座。李小龍成了華人功夫巨星,一時風光無兩。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李小龍劇照

此時的李小龍並不滿足,他仍在艱苦練習武術和進行體能訓練,爭取更大的發展。在與當時華納兄弟影業公司董事長的信中寫到:

儘管我在這裡享盡優待,但仍有一種無可磨滅的挫敗感: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香港電影業的拍片品質委實落後不少而我對這種挫敗感的真實解讀是,這個中國佬遲早會聲勢浩大地打回美國市場。

李小龍的願望是成為片酬最高的華人巨星,將華人電影推向世界。

2。生命之思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給自己的律師寫了一封信,信中概述了多項今後的商業提案和計劃。幾個小時後,李小龍去世,年僅32歲(33歲未滿)。

所有的輝煌在這一天黯淡!這是李小龍的最後一封信,雲中再也不會有錦書來了。

掩卷沉思,李小龍短暫的一生為何能如此活的如此精彩?

透過這些信件,我們穿越時空,看到了一個那麼真實的李小龍:

他以中國佬自居,帶著強烈的民族自信把中國功夫帶入國際;他醉心武學,敢於挑戰傳統權威,自主創新;他為人正派,對朋友妻兒真誠關愛;他身上有種崇高的品質——凡事力爭做到最好,絕不退而求其次。他的一生彰顯了一種日求精進、逆水行舟、精神世界強韌超凡的人生哲學。

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寫到:“如能善加利用,生命已足夠悠長。”

結語

李小龍的心中有一個功夫夢,他是一位追逐夢想的典範,終其一生都在理性的計劃——履行——達成,這就是李小龍。

書信為證,上天賦予李小龍的三十二載春秋,他從未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