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沒有日記,也就無我。” ――安妮·弗蘭克

“我希望可以永遠保持著這張相片中的樣子,這樣我便可有機會到好萊塢了。1942年10月10日。”照片中的安妮·弗蘭克許下了一個願望。很不幸,這個生於1929年的猶太女孩終未躲過納粹的搜捕,她在1945年2月或3月因斑疹傷寒死於德國伯根·貝爾森集中營。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1937年的安妮

《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1933年,納粹黨在安妮的故鄉法蘭克福市議會選舉中勝出,父親奧托·弗蘭克便考慮逃離德國。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找到工作,翌年把全家接過去。安妮的姐姐叫瑪戈·弗蘭克,母親叫艾迪特·弗蘭克,一家四口在荷蘭開始新的生活。他們家跑路的大背景,是自1933年到1939年裡30萬猶太人背井離鄉離開德國。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但一家人並未逃脫納粹的魔掌,納粹在西線開戰時進攻了中立國荷蘭。荷蘭迅速淪陷,女王威廉明娜流亡到英國,離開前發誓:“在適當的時候,在上帝的幫助下,荷蘭將收復其在歐洲的領土。”荷蘭在5年後光復,期間荷蘭猶太人有10。6萬人被屠殺,佔戰前荷蘭猶太總數的76%。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13歲生日,父親送的禮物是一帶鎖的記事本。安妮將它作為日記本,記錄生活中各種瑣事、自己的點滴感情,學校生活、家庭細節、戀愛感受……無所不說。“我希望,我能完全信任你,我還從來沒有能這樣信任過誰。我也希望,你將給我最大的支援。”安妮在生日當天寫下第一篇日誌,她將本子當做閨蜜,取名基蒂,以寫信形式寫日記傾訴。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早在1941年4月,父親為防止企業被沒收,將股份轉移給朋友。噩夢一天天逼近,1942年7月8日,瑪戈收到猶太移民局中央辦公室的通告,命令她去最近的集中營報到。父母決定全家躲入公司辦公大樓的“密室”,父親早就做好準備。姐妹倆馬上收拾行李,安妮首先想到了日記本,她認為“回憶總比衣服更寶貴”。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與安妮家四口同入住“密室”的,還有範·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以及杜瑟爾醫生。八人在狹小的密閉空間裡戰戰兢兢生活了兩年,白天避免發出一切聲音,晚上才能開啟窗戶呼吸新鮮空氣,飲食起居由外面知情的6個朋友照顧。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安妮是一個聰明、善良、純潔、敏感、熱情的女孩,又是一個正直、寬容、自省、勤奮學習、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少年。安妮和她的親人、朋友們為了躲避徳國法西斯的殺戮,防止有人告密,在後屋生活必須保持絕對安靜,因為樓下的辦公室和庫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們在這種名副其實暗無天日的環境下生活了兩年多。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安妮的書桌

她在1942年9月29日和10月1日的日記中是這樣寫的:“平常我們就只能低聲細語,或者根本就不說一句話,不能走動,更是難熬十倍。我的屁股坐了三天後給壓扁了,變得很僵硬還疼”。

“我們像小老鼠一樣一動不動。三個月前誰會想到,一刻也閒不了的安妮必須一連靜坐幾個小時,而且居然也能做到?”

就是在這樣常人難以想象的逼蹙和恐懼不安的環境中8個人生活了兩年多。尤其是對安妮這個只有13歲、正是天真浪漫,充滿幻想的花季少女來說真是殘酷的折磨,悲觀沮喪是難免的。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1943年11月8日在“後屋”生活了1年多的安妮還看不到何時能逃脫窒梏,她在日記中這樣寫到:“我根本無法想象,對我們來說世界還會恢復正常。我雖然說‘戰後’,但是這好象在談空中樓閣,一種永遠不可能成真的東西。”

她接著寫到:“我看我們八個人在後屋就好象是在大塊烏雲包圍中的一塊藍天。我們站在的這一小塊圓的地方還是安全的,但是烏雲正在圍攏,把我們同迫近的危險和黑暗隔開的圓圈正在收縮,越來越小……我只能叫喊哀求:‘啊,圈子呀圈子,張大一些,給我們一條生路吧!’”。

這些發自內心的吶喊,使每一個讀了《安妮日記》的人都深感徳國法西斯對人摧殘不僅是肉體的,而且是心靈的。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安妮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這日記是純為自己而寫。後來,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傑瑞特·波克斯坦從倫敦廣播電臺宣佈說,他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後,能收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佔領之下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他特別以信件與日記做為例子。

安妮收聽到這段話,為之動心,於是決定在戰爭結束之後,要依據她的日記出版一本書。

她開始將她的日記加以改寫、編輯、潤飾,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並且靠回憶增加一些內容。同時,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記。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安妮最後一篇日記寫於1944年8月1日。

8月4日德國和荷蘭警察破門而入,所有人被送往集中營。

9月17日,盟軍開始進攻荷蘭。

最終只有父親弗蘭克倖存下來,當初協助他們一家的朋友儲存了安妮的日記本。翻閱亡女的日記,弗蘭克無比痛苦。出於安妮多次在日記裡表示想當作家,他於1947年在荷蘭出版了日記,1952年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從此安妮廣為人知,《安妮日記》發行量超過三千萬冊,它還被製作成多部舞臺劇和電影,此書僅在中國就有多個譯本。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臺灣出版的安妮《少女日記》

此外荷蘭成立了安妮·弗蘭克基金會,把那間密室改造成“安妮·弗蘭克之家博物館”,此地遂成為一重要旅遊景點。她就讀的學校改名為安妮·弗朗克學校。

你讀過那本《安妮日記》嗎?

安妮和家人、友人藏匿的後屋

在日記的美國版中,埃莉諾·羅斯福(即美國前第一夫人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序言中寫道:“在我曾閱讀過的書籍中,這是對戰爭影響的描述最為現實和聰慧的記載之一。”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在1961年一次演說中提到:“在歷史上眾多在重大痛苦和損失之時為人性尊嚴發言的人當中,沒有誰的聲音比安妮·弗蘭克的更鏗鏘有力。”(Of all the multitudes who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spoken for human dignity in times of great suffering and loss,no voice is more compelling than that of Anne Frank)同年,蘇聯作家伊利亞·愛倫堡(Ilya Ehrenburg)也認為,“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萬(猶太)人心聲的書,縱使這不是什麼雄壯偉大的史詩,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