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第一次讀老舍《離婚》這樣的作品,感覺有種別樣的滋味在裡面。他把不動聲色的幽默融入簡潔清新的小說裡,小說圍繞國民政府時期,北平財政所幾名科員的婚姻生活及為人處事為主線,從而設計了一個人人都想離婚,卻沒有一個人離婚的戲劇性故事。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老舍的《離婚》明顯不同於今日的新寫實小說,最顯著的,是作品主人公老李貫穿全文的知識分子式人生思索,這種思索展示了老李從理想主義者向小市民蛻變的心理歷程,同時也不乏作家主體的批判意味,這便與新寫實小說家刻意追求的純客觀敘事手法大相徑庭。

從幾個主人公身上我們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煩惱”不如“痛苦”浪漫――不至於死人;然而“煩惱”卻如影隨形,揮之不去,比之“痛苦”,更加難以擺脫,它不會轟然摧毀人的肉體,但卻會一點點侵蝕人的靈魂。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小說中人物的無奈與悲哀,折射出人們在解決問題時總選擇妥協,而這種妥協帶有某種劣根性。從而也反應了

人在面對困難時,難免會展現出人性自有的軟弱的一面。

1、人生本就多悲苦。要麼生活贏,要麼你輸

主人公老李,是個被生活推著走的人。在矛盾與妥協下,不得不與生不出絲亳愛意的太太一起貌合神離的生活;不得不屈就於領導的無視和同事的嘲諷;對心之所向的女子,縮手縮腳,終無法踏出他所想要的

“詩意”

生活。但也只有他在一邊妥協,一邊成長著。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在小說情節的進展中,老李不斷與世俗化進行著鬥爭,然而似乎又屢戰屢敗:他首先為張大哥的涮羊肉所征服,接來了鄉下的那個不夠體面的妻;然後在兒女的繞膝之樂中感受到

“張大哥的快活”

,在鄰居老太太的關照中,

“覺得生活美滿多了”。

他覺得

“自己擔當養活一家大小,和教育那兩個孩子,這至少是一種重要的,但不是十分偉大的,工作”。

為了家庭而出賣自己的

“詩意”

,為了生活

“忍受領導的無視和同事的嘲諷。”。“因兒女而犧牲一切生命的高大理想與自由”,

這都是值得的。

“把自己的平衡暫時的苟且的保持住”,雖然是難堪的不是滋味的,可是,“沒辦法。還是忘了自己吧。”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老李在心裡一邊厭惡著社會的汙濁,而又一邊向世俗物化生活中的“張大哥”式生活的認同,這種矛盾的心態,可以說是當時眾多知識分子的代表。

世間不是沒有脫離凡俗追逐理想的人,但卻也是芨芨可數。現實生活中眾多的“老李”並不是少數人的存在者。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小說最後安排老李“棄官歸隱”。當然,這並非完全不可能發生,然而如此的結局,卻脫離了整篇作品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線索,也導致了對人物命運悲劇性歷史深度的挖掘。其實這也是那個時代的作者“與社會對抗”的一種浪漫式理想的闡述。

荷爾德林說:“人生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詩意的生活從來不源於外在,而是對現實生活的品味與提煉。”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2、左右逢源的風光做不了生活重擊的保護傘,反而是別人的笑話

“張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

作為小說開篇描寫的主人公,舊時期的真正代表,他充滿著矛盾和妥協的特徵。

張大哥一生要完成的使命,便是老實做著科員的活兒,並堅持做媒和反對離婚。他每天忙著幫東家調夫妻關係,幫西家介紹媳婦,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其實在整個小說中,他才是最害怕改變的人。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養兒防老,養家餬口,得過且過,何嘗不是

“張大哥”

式的人對生活的一種妥協。然而,即使張大哥每天謹小慎微的活著,沒有原則的調劑著他人的天秤,卻是擺平不了兒女人生的一杆秤。

在兒子被抓,女兒險落壞人之手時,他便如喪家犬一般失去了所有動力,整個人焉了。

正如錦上添花者眾,雪中送炭者少。

在張大哥危難當頭之際,當初一眾

“好友至親”

竟無人伸援助之手。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當張大哥的兒子放了出來,女兒也躲過了壞人小趙的“魔爪”,張大哥又恢復了往日打了雞血般的活力時,那些人又成了

“好友至親”

3、害怕失去依附而向丈夫妥協的女人,得到的只是一軀骸骨的婚姻

不滿於丈夫納妾的吳太太和邱太太,終因害怕失去依附而向自己的丈夫妥協,向僅剩下一軀骸骨的婚姻妥協。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這也正說明了舊式婚姻裡女人的悲哀。在她們任勞任怨,以丈夫、家庭為中心的生活模式裡,女人是沒有主心骨的。一旦知道丈夫要納妾,說明了她們在自己男人的心裡已沒有多大的價值。

如果你不鬧,還可能有你的立足之地。要是鬧了,你什麼也得不到。

這種想法在舊時代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因為女人操持家務是沒有收入的,大多靠過活。所以,離婚你什麼也沒有。

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在舊時婚姻裡,如果嫁出去的女兒離婚,或者夫家不要了。孃家人會覺得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他們不會關心自己的女兒,只會嫌自己的女兒沒本事。且說上一句:

連個男人都拴不住。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正因為如此,吳太太和邱太太才情願丈夫納妾,也不情願離婚。而那個在老李眼裡充滿

“詩意”、有著樸素、安靜、獨立氣質的馬少奶奶,也只有為愛私奔卻沒有離婚的勇氣,最終只有依附於夫家的份兒。

馬少奶奶不離婚是她已經沒有了退路。因為她的婚姻是她自己的選擇,不是父母的媒妁之約。她為了愛,不顧家人的反對而與之私奔。所以,她只有委屈求全的過下去。

老舍的《離婚》:生活永遠是贏家,每個人都在不斷妥協的路上

所以說,婚姻中的女人最好學一項能養活自己的技能。不管你的婚姻是自由戀愛,還是媒妁之約,有了這一項技能的保障,才不至於在婚姻走不下去的時候,讓自己不那麼卑微!

後記:老舍筆下的每個都為生活妥協,而如今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呢?只希望我們的這種妥協,是建立在互敬互愛、彼此尊重的婚姻裡;是建立在愛和關心裡!而不是建立在只剩一軀骸骨的婚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