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不學禮,無以立”告訴了我們什麼?

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字伯魚。

有一天,孔鯉從院子裡跑過去,孔子叫住他,問今天有沒有學《詩》,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就說“

不學詩,無以言

”。又有一天,孔子又在庭院裡叫住孔鯉,問他有沒有學《禮》,孔鯉是個誠實的孩子,又回答說沒有。孔子就說“

不學禮,無以立

”。

“不學禮,無以立”告訴了我們什麼?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他這裡說的禮是指《禮記》。

禮,是成長為成熟之人必須學習的思想規範。《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俗話說:君子有所言,有所不言。作為一個成熟之人在某些場合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說,無論是說多話,或是說錯話,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其他人對自身的人格褒貶。

言由心生,智者慎言,該說則說,適時而言,說話是一門藝術,用心揣摩和學習說話之道,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禮記》之中也闡明瞭許多為人之道與說話藝術,在今天仍有借鑑和警示意義。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禮記》之中的說話藝術,做一個“會說話”的人

1.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

譯文:禮的實質,不是隨便取悅人,也不是空話連篇,要做到行為不逾矩,不侵犯侮慢別人,不與人故作親熱。

感悟:在日常與人交往之中,切忌說空話、假話和虛偽的話來隨意取悅他人,行為舉止要合乎規矩,不要輕易侵犯和侮辱他人,也不要刻意與別人假裝熟稔和親熱的樣子,這樣別人會認為你這個人十分的虛偽。

2.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譯文:一開口說話而不敢忘記父母,因而不說惡毒傷人的話,也就沒人用忿恨惱怒的話說你,然後才能做到不辱身體,不讓父母蒙羞,這樣做可以說是孝了。

感悟:古人認為輕“身”就是輕父母,輕人倫,辱“身”就是辱父母,辱祖先。因此說話之前先想到父母,不要放肆言行,這不僅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更是“不羞其親”的要求。

3.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

譯文:居喪期間,不要談及快樂的事;祭祀時,不要談及凶事。

感悟:高談闊論、嬉笑打鬧都是對亡者及家屬的不敬,說話壓低聲音,舉止輕緩穩重,才能顯出您的誠意和風度。

4.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譯文:君子的舉止要不失體統,儀表要保持莊重,言語要謹慎,不要說錯話和說不該說的話。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儀表足以使人感到威嚴,言語足以使人信服。

感悟:做人要謹言慎行,以免授人以柄,招致非議,這也是君子的個人修養。事情的成敗得失,很多時候取決於說話之人能否在適當的場合說出適當的話。

5.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譯文:處於一定的職位,而沒有在那個職位上所應該提供的意見,是君子就應當感到羞恥;有那樣的言論,卻沒有那樣的行為,是君子就應當感到羞恥。

感悟:這幾句多用於說明處於一定的職位就應該有符合那個職位的言行,正所謂“在其位謀其事”,也可用於譏諷居於一定的職位而不稱職的人。

6.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

譯文:侍奉先生,如果先生問話,一定要等先生問完,再回答。

感悟:長輩在說話的時候,不要隨意打斷和插話。同樣在與其他人交流時,出於對對方的尊重,最好不要主動打斷別人,這樣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7.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譯文:朝庭之上,言動都要合理。官、府、庫、朝,都是辦公場所。在相應的辦公場所,就要談論所應處理的事務。

感悟:一個人不能圓滑,但要圓融,說話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一個有修養的人,跟不同的人談話,其主題都要符合對方的身份,所談都是合乎道理的事情,這樣就會使對方受益。

8.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譯文:有德行的人謹慎說話,注重幹實事,說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語,搶先說大話,說到做不到。

感悟:巧辯和飾美會傷害言語的真實和誠信,不是正道所為。“實幹勝於雄辯”,任何真理都不是由論辯和互相詰難而生的,欲要達到目標和求知,就要做到實幹,有志之人要謹記於心。

9.長者不及,毋儳(chán,間雜之意)言。

譯文:長輩、師者沒有談及的事,不要提及。

感悟:與尊長談話時,應該由尊長主導話題。

10.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譯文:禮尚謙,若多人同侍長者,長者向眾人發問,侍坐者當先看看周圍,待他人來回答,不宜率然搶先回答,要察言觀色來對答。少頃,若終無人說話,再來回答長者的問題。

感悟:在職場生涯中,遇到部門開會,應由領導主持會議,沒有輪到自己發言,不要急著先說,這是極其不禮貌不恭敬的行為,也是急躁輕率的表現。

古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有溫度的,能把溫暖傳遞到人的內心深處。它是化解矛盾的催化劑,它是跨越鴻溝的橋樑,它是撫平傷口的一劑良藥。語言是一種智慧,一門人生藝術,語言的威力不可小視。

“不學禮,無以立”告訴了我們什麼?

透過上面《禮記》中選摘的十條禮儀學習,我們發現:禮,不僅僅是指禮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指一個人的情商。

我們現在大說特說不學禮如何如何,可又有誰去看《禮記》,又有誰去了解傳統的禮節?有人說這都是以前的東西了。可這為什麼會成為以前的而不是現在的將來的?還不是我們丟棄了它,我們沒有去學禮!

“不學禮,無以立”,只有簡單的六個字,卻含義深刻。孔子說:“做人要有禮,沒有禮,怎麼來做人啊!”夫子的確是夫子,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書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禮是作為一個健全人所必須的素質,一個人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做好,儘管道貌岸然,也只是個有缺陷的人。

“孔融讓梨”—— 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禮儀的人,那他也是一個對社會毫無用處的人。因為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不學禮,無以立”只有簡單的六個字,卻含義深刻。孔子說:“做人要有禮貌,沒有禮貌,怎麼來做人啊!”夫子的確是夫子,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書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禮儀是作為一個健全人所必須的素質,一個人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做好,儘管道貌岸然,也只是個有缺陷的人。

“不學禮,無以立。”就是 說,你不學習禮儀,就沒辦法在社會中 立身。

由此可見,禮儀對個人而言是 多麼重要,它是你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

好的禮儀,高的情商,不僅代表著你的形象,而會決定你是否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