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白居易《琵琶行》:聽一曲琵琶聲長,溼一襟司馬青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一定有著卓絕的音樂才華,要不然怎麼能用這麼細膩的方法去描述一個人彈奏音樂的過程。

我們聽一場音樂會,在那個過程當中會感動於樂曲中的情感,震撼於演奏者的表演,但是回到家跟朋友親人聊起來,卻很難將“聽了什麼”復原。就算遇到專業的音樂人士,能將聽到的音樂用專業的詞彙講解清楚,每一小節的節奏如何、所用的樂器都有哪些、鋼琴上的手指技法多高明……尋常人聽起來也會囿於拗口難懂的專業術語,無法完全理解。這跟我們看了一場電影回頭跟別人描述影片內容全然不同。音樂具有一定的即時性,很難用語言描述。

但是白居易不同,他不僅聽了一曲令他感慨萬千的琵琶曲,還將這樂曲中的魅力用文字加以展現,並且通俗易懂,讓人共鳴。

聽多了流行音樂的我們,不妨按下手機播放器的暫停鍵,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千年之前的琵琶曲。

聽這段江上琵琶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時任太子老師的白居易上書鑑明唐憲宗主張緝拿元兇,卻因“越職言事”被貶謫到江西,在九江郡作司馬。第二年秋天,一個朋友要離開九江,白居易在湓浦口送別友人。

那一夜秋風瑟瑟,潯陽江邊的楓葉和荻花在秋風中簌簌作響,應著這離別的情景,愈發顯得蕭肅落寞。白居易下了馬,將要遠行的朋友也上了船,當然是要喝酒餞行,但是舉起著酒杯卻沒有音樂助興,以至於這酒也喝得不甚爽快。

白居易《琵琶行》:聽一曲琵琶聲長,溼一襟司馬青衫

終於是要離別了,這江上倒映的粼粼月光,似乎也在為離別而傷心。

打破這離別的愁緒的是那一聲琵琶響。“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大家都停下來看是誰在彈奏,於是將船劃到了靠近的地方。千呼萬喚後,彈琵琶的人終於出來了,白居易筆下一場精彩絕倫的琵琶演奏,隨即拉開了序幕。

白居易《琵琶行》:聽一曲琵琶聲長,溼一襟司馬青衫

琵琶女開始調絃,彈奏還沒開始,氣氛就已經營造。“弦弦掩抑聲聲思”,

掩抑不止指以手按弦的技法,也雙關了心情上的壓抑,於是每一聲琵琶都顯得另有意味。

琵琶女開始演奏了,她彈奏的技藝十分高超,”輕攏慢捻抹復挑“,大小弦之間的高低音變化就像下得很急的雨聲和兩個人的竊竊私語。大弦和小弦交錯彈奏的時候,是“嘈嘈切切”的聲音,像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珠子掉落在白玉做的盤子裡面。

這一段複雜熱鬧的演奏之後是一段輕柔緩慢的旋律,讓人彷彿看到溼潤的石頭上有苔蘚在滋長,樹上的黃鶯正發出清脆的啼叫,又像是泉水汩汩,細密又流暢。

接下來又像冬天冰封雪凍,水也不流了,鳥也不叫了,所有的旋律迴歸安靜,“

此時無聲勝有聲

”。

白居易《琵琶行》:聽一曲琵琶聲長,溼一襟司馬青衫

用文字形容聲音是非常難的事情,白居易憑藉自己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煉字技法,用

擬聲詞、聯想、通感

等方式,

將抽象的聲音給演奏出來了

。我們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上讀到這一段,似乎也隔著悠遠的時空,聽到了琵琶女的彈奏。

02 嘆這般境遇淒涼

除了對音樂的絕美描寫,《琵琶行》之所以感人,更在於

詩人與琵琶女的情感相通。

貶謫到江州的白居易當然抑鬱,但是三尺男兒豈能輕易展示軟弱。剛聽到琵琶女的歌聲的時候,白居易霎時聽出她有京城口音,因此前去詢問。如此敏感,想必他心裡也是期盼重回京城的。

琵琶女彈奏完後,開始講述自己的身世。她本是京城人士,從小跟著兩個會彈琵琶的師傅學習,十三歲就列名在皇宮的教坊第一部當中(相當於是當時的名妓),不僅琵琶彈得好,長得也十分漂亮。常常一曲彈完,長安城的少年郎送的紅綃都堆成了山。

日子一天天過去,琵琶女的弟弟去從了軍,阿姨也去世了,而她自己也是年老色衰。門庭若市變為了門可羅雀,只好嫁給一個經商的人。可是生意人最看重的是利益啊,常常在外做生意,哪有時間陪伴她,這不,上個月去買茶到現在還沒有回來。

白居易《琵琶行》:聽一曲琵琶聲長,溼一襟司馬青衫

白居易聽了,陷入了沉默。

琵琶女的故事感染到了他,讓他有了濃重的傷感,這是一種對於繁華落幕的哀傷。

孔尚任的《桃花扇》裡有一段唱詞:“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白居易的哀傷就是這種高樓坍塌的哀傷,更要命的是,他在琵琶女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

前面一大段琵琶女的遭遇不過是一個誘餌,釣上來的就是那句“同是天涯淪落人”。

至此,白居易剖開了自己的脆弱。

想到自己謫居潯陽,臥病多日,這偏遠的地方,沒有什麼音樂可以聽,作伴的朋友今夜又將遠行,從此只能一人喝酒一人消愁,他悲從中來。“難得聽到這麼好聽的琵琶曲,就請你再為我彈奏一首吧。”他對琵琶女說。

白居易《琵琶行》:聽一曲琵琶聲長,溼一襟司馬青衫

琵琶女也很感動,遂又彈奏了一首。只是不管是彈曲的還是聽曲的,都再沒有剛剛聽歌時候的心情,

入耳已全是哀傷

在座的人都為琵琶女的遭遇所觸動而流淚,誰也不知道堂堂江州司馬為何哭得這樣厲害。

白居易怕是傷了心了,才會溼了青衫。

03 為這顆同情之心

我們今天震撼於白居易對音樂的精美描寫,也感慨於琵琶女和白居易坎坷的人生或仕途經歷。

但是這當中最難得的,是白居易對生命的關懷和對平凡人的一種同情之心。

瞭解白居易的人,一定聽說過這個有名的小故事:白居易每次寫了詩,都會拿去唸給不識字的老太太聽,只要對方有任何一個地方聽不懂,他就會加以修改,直到對方聽懂為止。“

為民間發聲,寫一些百姓可以聽懂的東西

”是他寫作的目標,“

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

”是他的行文準則。

深入民間,記錄實時,並時時自我批判。這是白居易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心。

他的名篇《賣炭翁》,文字直白淺顯得堪比漢樂府。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白居易《賣炭翁》

整片文章真實的描寫,讓我們看到賣炭翁的不易,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辛。只有真正置身於社會底層,設身處地,

將彼此放置同等的關係層面

,才能瞭解這當中的滋味,才能生出濃烈的同情。

正是有了這樣的同情心,做官的他對一個老歌妓說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們都是落魄於人世間的人,見面何必一定要是舊相識!正是這種同情心,才有了

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互通和默契

一個做官的人能有這樣的性情,這是我們隔了一千多年還為他感動的原因。

那個荻花翻飛的夜晚,也因此多了幾分深情。

我是芒果。音樂有聲,文字有情,讓我與你一起看書聽歌,分享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