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水形物語》得獎前11年,導演就拍過少年版

如果說一個導演一生只是在重複拍攝一部電影,那麼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的兩部作品《潘神的迷宮》和《水形物語》可以說是這句話的寫照。

2006年上映的《潘神的迷宮》當時因獲提名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外語片這兩個重要專案而受到關注,最後因影片極具個人風格的審美和無與倫比的想象力,在那屆奧斯卡捧回了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化妝獎項。

《水形物語》得獎前11年,導演就拍過少年版

《潘神的迷宮》海報

在結構和元素運用上,《潘神的迷宮》和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水形物語》之間有不少相同之處。

首先,主角的設定都是現實生活中備受壓迫的女性,有著不同尋常的異世界身份。《水形物語》裡的艾麗莎是政府實驗室的啞巴清潔工,對於上司的騷擾只能艱難反抗。但是她頸側的腮裂狀的疤痕,暗示了她異於常人的身份,和魚人天生的密切關係。《潘神的迷宮》裡的小女孩奧菲莉亞的特殊身份則被迷宮中央的法翁直接道出,她是冥界之王和月亮之神的女兒,地下王國的莫娜公主,肩上有月牙型胎記。疤痕和胎記將她們從普通人之中區別開來。

奧菲莉亞的原始設定中是一個跛腳的姑娘,按照導演的說法:“我本來想的是讓她不要太普通,但後來又覺得更好的做法是,讓她在生理上普普通通,但在其他地方與眾不同。”到了《水形物語》,艾麗莎有著生理上的與別不同,同時也繼承了內心的與眾不同。不變的是她們的真誠,勇敢和善良。

《水形物語》得獎前11年,導演就拍過少年版

將魚人帶回自家浴缸的艾麗莎

其次,兩個故事的基本結構,是非常童話式的。公主必須經受考驗才能實現願望或得到幸福,中間因為一些品德上的瑕疵或者失誤險些讓願望與自己擦肩而過,但當公主把缺點克服後,她達成了自己的願望,開心快活地生活下去。兩個故事基本符合這個線索,而這樣的故事在《格林童話》中並不鮮見。同時,兩個故事的幸福結局,都是先要拋棄現世的生命作為代價。而且都非常注重主角的品德和勇敢善良的內心。奧菲莉亞為了重返地下王國必須完成三個任務,以證明她的靈魂未因為在現世停留而受到汙染,她的最終考驗是不以無辜人的血來開啟而是自己的血來開啟通向地下王國的大門。而艾麗莎則為了關在實驗室裡的魚人不被虐待和解剖,而冒險將它偷運到自己家中。

《水形物語》得獎前11年,導演就拍過少年版

奧菲莉亞身穿愛麗絲樣式的裙子

再次,兩者都對暴力和殘損的身體有直接或簡直展現,來進一步深化電影的黑暗基調。《潘神的迷宮》裡因被懷疑與游擊隊有關係而被殺害的平民,被反派維達爾折磨的游擊隊成員,維達爾被割裂的嘴;《水形物語》裡被魚人咬斷兒潰爛發黑的手指。後者對於暴力的呈現其實有所收斂,前者則中要張狂直白得多,那些停留在被子彈射穿的人的臉上的鏡頭真的帶來相當大的心理上的震撼。

最後,兩部電影的故事背景差別很大,但身處其中的那種壓抑和戰戰兢兢是相似的。《潘神的迷宮》描述的是西班牙弗朗哥獨裁統治時期,平民生命朝不保夕時的群體反抗。《水形物語》裡冷戰時期個體反抗則更顯艱難。

一邊是艱難的現實,一邊是勇敢和善良會得到回饋的童話世界。奧菲莉亞在死後重回地下王國,艾麗莎在槍擊落水後打開了頸側的腮裂回到水底世界。兩個虛幻的美好結局,也算是活在現實中的我們的一種安慰吧。

《水形物語》得獎前11年,導演就拍過少年版

影片結尾,奧菲莉亞重回地下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