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我眼中《開端》,更像一部紀錄片

01

2022年開年的第一部神劇《開端》前天晚上正式收官,要搶流量的話肯定要當天晚上,甚至昨天一早發文。

可惜,我只是個業餘博主,昨天一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直到臨睡前才抽出時間來整理一下思路,今天趕忙抽空來寫寫感想。

看這部劇純屬偶然:妙媽看後,曾經強烈推薦我看。

但常看歐美懸疑劇的人,對國內的懸疑劇通常不怎麼感冒,因為我們似乎不太擅長這類題材。

所以,縱然妙媽推薦了好幾次,我卻始終無動於衷——畢竟她平時幾乎不看懸疑劇,沒有什麼發言權。

直到後來頻頻在各大平臺的熱搜上看到這部劇的身影,我才決定抽空補齊功課。

看完後大呼上當:

用懸疑劇來定性這部劇實在是太小瞧它了!

誠然,

從懸疑劇的角度來看,《開端》算不上多麼出彩,大團圓的結局更是引發了許多懸疑劇迷的吐槽。

劇情本身見仁見智,畢竟迴圈的劇情有無數更好的作品可看,

但它所表現出的中國社會現實,卻是任何一部歐美影視作品都不能比擬的。

02

從文學角度來講,一部作品優秀與否,不在於用詞,不在於技巧,也不在於表面的深刻,

而在於能否展示所在社會的全景和深刻思想。

如果單論語言功底,《三體》顯然算不上優秀作品。然而,它背後展現出的深刻和宏大卻遠非華麗的詞藻所能比擬。

坐在公交車上或走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之間,我也曾經思考過周圍的人會有怎樣的人生和故事。

我們看似只是彼此形色匆匆的過客,交集不過幾分幾時,但每個人背後都是一生的求索。

《開端》魅力恰恰就在於此,

迴圈和懸疑,不過是一個吸引觀眾的小噱頭而已。

它所展現出的幾個小人物,正是我們當今社會“沉默的大多數”的縮影。

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侮辱觀眾的智商,每個小人物的人生邏輯都能自洽,生活狀態也很接地氣,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都市劇顯示出的那般縹緲。

本該反映現實的都市劇脫離生活,應當抽脫現實的懸疑劇卻很接地氣。

是不是很諷刺?

小說為什麼比評論更有生命力?除了透過作者的文字真實地展現時代全景外,更在於小說較之於評論有足夠的留白,話不說滿,留給讀者足夠的想象和自行思考的空間。

所謂“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作者的刻畫通常是點到為止,最多是透過氛圍烘托和人物刻畫來隱晦的表明態度,一如南方系常見的春秋筆法。

《開端》中豐滿的人物形象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看似緊張的劇情,卻把一個個人物形象刻畫得非常深入,大部分時候的情緒都醞釀得當,讓不同的觀眾都可以把自己投射到不同的劇中人物的身上。

而我,則從中看到了無數對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情感交織。

03

《開端》裡有多少對父母和子女?

受害者“鍋姨”

最典型的莫過於“鍋姨”陶映紅和公交司機王興德這對夫婦,與他們逝去的女兒王萌萌。

這也是整個故事的一條重要主線。

女兒死得不明不白,苦苦尋求真相,自己拼盡全力也要討要一個說法。

“鍋姨”的形象像極了江歌的母親。

雖然“鍋姨”最終的選擇過於極端,但她卻比江歌母親更加幸運,因為她身旁還有丈夫王興德。

那個看似唯唯諾諾的男人,其實充當了重要的情感支柱。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這樣一個父親的角色也必然給孩子的內心澆灌更多的溫暖。

他們的選擇縱然極端,但面對親生骨肉的枉死,我不相信任何人能做到心平氣和。

而王萌萌在死後依然遭遇網暴,更是加劇了這對父母的憤怒。還記得幾天前從三亞海邊離開人間的15歲少年劉學州嗎?

如果說劉學州是因為網暴而死,那麼王萌萌則是被網暴鞭屍。

可貴的是,劇情在設計時也沒有迴避警方當初辦案不周的問題,而是正視現實,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無助。

農民工焦向榮

如此的無助,在《開端》中比比皆是,最顯著的當屬農民工焦向榮。只不過,他的無助來自於金錢。

以傳統的思維來看,他在每次迴圈中都表現得事不關己,那種冷漠應當成為批判的物件。然而,

當鏡頭拉回到他剛剛經歷的種種絕望時,他的冷漠似乎又變得順理成章。

揹負債務,異地務工,丟掉工作,沒有收入,無家可歸,

甚至連學霸女兒都要為了分擔家庭的經濟困難而輟學務工。

每個問題都很現實,在這樣的重壓之下,這個父親當時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我們在生活中都難免遇到溝溝坎坎,當內心的壓力集聚到一定程度,冷漠就變成了最直接的表現。

我無意為冷漠洗脫,但理解了背後的人性必然後,多少可以減少一些苛責。畢竟,你我都不希望變成自己所批判的“鍵盤俠”。否則,我們跟“殺死”劉學州的人又有什麼不同?

解鈴還須繫鈴人,焦向榮因為金錢而冷漠,所以讓人性迴歸的也是金錢。3萬元的見義勇為獎金對有的人來說或許不值一提,但卻讓焦向榮一改之前迴圈中的冷漠,伸出了援手。

而在拿到獎金的時候,他臉上的愁容終於消散,與臺下的妻女相視而笑。

“中二少年”盧笛

“中二少年”盧笛所展現的親子關係更為直接。因為他患有哮喘,即使對貓有無比的喜愛,但卻不能如願。

盧笛的母親所展現出的控制,是中國父母最典型的代表:我們強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卻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所以他們一直在拼盡全力逃脫父母的懷抱。

用盧笛自己的話說,就是:“

這麼多年,你一直覺得你在保護我,其實是在軟禁我,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我不是你的附屬品!

從這個意義上講,

母親確實是冒險的反義詞

所以,盧笛最渴望的就是證明自己,他自己當然也對此心知肚明,只要給他一個理由,他就會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父母的悉心保護就是為了讓孩子不受傷害,但孩子最終卻不惜以受傷來脫離父母。

這樣的反差和矛盾值得每個父母反思。

“殺人犯”馬國強

提到父母與孩子的矛盾,瓜農馬國強同樣是個典型人物。

他因肇事逃逸入獄,本想著出獄後跟妻兒開始新的生活,卻不想遭到“拋棄”。

不難想見,他的“殺人犯”身份多年定然來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困擾。所以孩子的“拋棄”也就成了必然。

但馬國強畢竟是肇事逃逸,不是殺人越貨,只是因為一時糊塗做了錯事,本質上並不壞。

可是對所有人來說,“殺人犯”三個字會引起我們天然的警惕。就連李詩情聽說馬國強有“殺人前科”時,也將他鎖定為重點嫌疑人。

然而,當馬國強的過往一幕幕展現出來,當他給兒子準備的西瓜被肖鶴雲踢破後,他的老實忠厚暴露無遺。

“殺人犯”與“老實人”這兩個格格不入的詞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上,這是社會新聞上常見的報道。

也正因為這種人物特徵的矛盾,使得馬國強的兒子對他的態度同樣充滿矛盾。他知道父親的忠厚老實,跟父親的關係應該也很融洽,但迫於壓力,只好跟“殺人犯”保持距離。

如果說“見義勇為獎”給焦向榮帶去的主要是金錢上的支援,那麼馬國強從中獲得的更多的是名譽上的背書。

老實人——殺人犯——見義勇為的英雄

,反轉,再反轉,這就是人生,沒有什麼不可能。

再說說他馬國強的兒子,農村出來的孩子對城市的生活有著樸素的理解:我要找一個穿西裝的工作。

聽到這樣的“理想”,觀眾大都會會心一笑。

果不其然,房產中介是最理想的選擇。

雖然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不太可能存在跟馬國強的兒子相同的認知錯位,但我們在其他問題上難免不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見識”問題,所以,早早地瞭解大千世界的多樣,是有利於孩子日後發展的重要一課。

目擊者劉瑤

5年前拍下王萌萌在車上遭人猥褻的劉瑤,原本想要說出實情,但卻因為擔心遭到網暴而把秘密塵封了5年。

在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是她的母親,如果當時不是母親阻攔她報警,或許王萌萌就不會死。

當然,這只是如果,畢竟劇情沒有把迴圈的開端退回到5年前。

坐在電視前,我們很容易指責劉瑤的母親自私。演員在表現劇情時也會透過表情和語氣顯示出這種自私。

然而,設身處地地站在劉瑤母親的角度,我們為人父母的這種“自私”又似乎變得可以原諒。

沒人知道這個正常的“自保”之舉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站在道德高地,以上帝視角來評判別人時,最容易忘記的恰恰是最基本的人性。

如果劉瑤和她的母親知道王萌萌會因此喪命,知道王萌萌的父母會在5年後炸燬公交車,她們一定會選擇報警。

可惜,生活沒有如果。

“猥褻男”何鷹俊

最後,該輪到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出場了——猥褻男何鷹俊。

內心如此猥瑣的一個人,表面卻是道貌岸然,每天西裝革履前去工作。

但導演特意透過“不粘鍋用鐵鏟”等細節將這樣一個人的反差揭示出來。

事實上,真正的猥瑣之人恰恰都是此類。反而真的表面看起來不著調的人,未必幹得出如此齷齪的事情。

即便是他當初威脅劉瑤的那種兇狠眼神,也多半隻是虛張聲勢。這種表裡不一的猥瑣之人,在反抗面前往往最不堪一擊。

對何鷹俊的細節描寫都突出了他原本有家有事,但卻遭到拋棄的現狀。

箇中緣由留給觀眾自行思考。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他明明已經遭到拋棄,但卻假冒女兒的名義給自己帶上一盒草莓,內心的虛弱可見一斑。

這樣的人,又會有著怎樣的親子關係?

04

最後的最後,雖然李詩情的父母自始至終都沒有露面,但這樣一個善良、冷靜、智慧的姑娘,他的父母會是什麼樣子?

每個人的答案應該都會大同小異。

整部劇最後以大團圓的結局收場。這種處理方式有褒有貶,但請注意一點,這都是在故事的主角經歷了無數的“迴圈”之後,找到的符合所有人期望的最優解。

“鍋姨”夫妻解開心結,焦向榮獲得3萬元獎金,盧迪母親給他買了無毛貓,馬國強與兒子相認……

這些完滿的結局都是劫後餘生的產物。

但生活不是小說,更不是影視作品,迴圈並不存在。

不是每次劫後都有餘生,不是每場悲劇都可以迴圈。

即便是在小說中,每個人也都有無數的遺憾,渴望迴圈的機會,但只有李詩情和肖鶴雲有幸進入迴圈。

何況,即便能改變過去,也未必能像《開端》的結局一樣,找到最優解。

在《蝴蝶效應》裡,男主角無數次的回到過去後,發現事情反而越來越糟,最終只好回到原點,在母親的肚子裡殺死了自己。

所以,做好當下,才是我們每個人最應該做的事情。

不要預設立場,不要輕易批判,不要糾結過去,在當下尋找善良、健康、平安,把每個現在都當做新的“開端”。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