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今天是臘八,也是母親的生日。

按說生在“臘八”,好吃好喝的那是叫你吃個夠的,但在那個動盪不安的50年代,吃食能墊底,衣服能裹腹,便已是滿懷。

解放初期,饑荒年代,對於我母親那樣十幾口的大家來說,能吃香喝辣實屬不易。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據母親說:她幼年時的臘八節,是與平日裡無什麼兩樣的。外婆白天依舊餵雞、兔、羊、豬、牛各種家禽家畜;夜裡依舊喂蠶、拉驢推磨、織布紡線。

而我在外婆家成長的六年裡,臘月的臘八節是越吃越香的。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臘八節前一天晚上,外婆便開啟放了好久的,黑的藍的布袋子,裡面有各色的豆子,黑豆、綠豆、紅豆、黃豆、扁豆和花色的麻豆子,把它們洗乾淨,倒進足可以裝下兩個我的,一尺八寸的“深蹲鍋”裡。(由於它深而大,又稱鍋中鍋,而得名)。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加一些水,水燒開半個時辰,便把柴火在鍋底多放一些,用柴灰蓋在上面,第二天一大早,天剛矇矇亮,我和小姨就會被拉“風箱”的啪啦聲音叫醒。

我們擦著睡眼,便會聞到豆子的濃香。大鍋裡熱氣騰騰,透過那閉熱氣,我們便會看到在案邊做臘八飯的外婆。

我們迅速整裝待發,也加入其中。外婆在案板上做了麻食,面球、兩頭尖的小面節、麻雀頭、當然還有我們最愛包的“麵糰幣”一分、二分、五分錢的硬幣,被我們包在面片裡,團成球。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外婆再擀一些細長面,做一些肉臊子,做一小鍋帶豬油的蘿蔔,豆腐辣葷湯。這臘八飯就成形了。

外婆會先煮上那些大塊頭的麵糰、面節、麵疙瘩及麻食等鍋蓋掀開三次,便可下細長面了。

這煮熟的面,也是有講究,先用漏勺把那些大塊頭面疙瘩分放在幾個碗裡,再用筷子給每個碗裡撈上細長面。

接下來盛一些事先熬好的雜豆五穀粥,再盛一些蘿蔔辣油湯,最後碗上放一勺肉臊子,撒上蔥花、香菜末。再配幾碟,豆芽,泡糖蒜、紅白蘿蔔的小菜,這一碗黃土高原上的“臘八飯”就能開吃了。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臘八飯”是特別可口的,關鍵誘人的是,那些包著硬幣的麵糰子。我們幾個小人端了碗,先把碗內食物翻個底朝天,尋找著碗底下的寶貝。外婆說:吃到硬幣就有福了。

我們邊喝邊鬧邊笑,這接下來了,外婆做的什麼,嫩豆腐,臘肉、豬灌腸、油餅,一直能滿足我們吃到正月過了十五。

兒時只知道臘八這天有好吃的,卻從不知道它的由來。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而今據記載:原來臘八節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的節日。後來,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

按佛教記載,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遂發現苦行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決定放棄苦行。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此時遇見一牧女呈獻乳糜,食後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於此日舉行法事。以米和果物煮粥供,名為臘八粥。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再憶,兒時臘月初八

原來,“臘八節”是如此神聖的節日,所以祝願我70歲的母親:生日快樂,安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