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想和你聊一聊:孤獨可選嗎?

“當我有一日與人共同居住,我會不會像凡高一樣,因為終於有人緩解了自己的

孤獨

,而變得諂媚又可悲?”

“只要說這句話,對方肯定覺得你是這個世界上最懂他的人”,蔣方舟在《圓桌派》對著竇文濤、馬未都、陳曉卿三個老江湖拋了一個誘人的話引子。三個浮沉半生,爬上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們滿臉問號,聽著下文。

“這個世界上說自己孤獨的人很多,但我看你才是真正的孤獨吧”。說完,四人大笑。 “殺傷力太大了”,陳曉卿說道。

想和你聊一聊:孤獨可選嗎?

也不知是從什麼時候起,“孤獨”成了大熱的賣點,它是書,是電影,是網路金句,是你的心情和簽名。我們的社會語系也被“孤獨是生命中的禮物”這樣的文化潛移默化著。

“孤獨”的身價被一抬再抬。似乎周遭所有人都是人潮中狂歡著的“外向孤獨患者”,有著很多熱鬧的故事,但回到家後卻不得不面對長時間的獨處。

超過六成青年患有城市孤獨症

——資料來源:58同城《你是孤獨星人嗎?》大調查

但是與其它詞彙一樣,對孤獨的定義也有不同種。暫且粗分為:顯性孤獨和隱性孤獨。

顯性孤獨症:肉眼可見的"我們不一樣"

根據58同城《你是孤獨星人嗎?》調查資料顯示,造成孤獨的誘因朋友少、宅、單身所佔比為:42。51%、40。47%、39。88%,

更難過的是,這三個因素往往相伴而生,疊加效應明顯。這樣的朋友真的沒法狡辯自己不孤獨。

吃飯睡覺打豆豆,you are all alone

不過,也正因為超過2億這樣的“孤獨”青年催生了“孤獨經濟”。

“買的不如賣的精”。聰明的商家們早早看到了人潮人海中走著的是一個個被夢想和現實裹挾的個體,他們往往背井離鄉,被加班累夠嗆,沒有時間,甚至不願意花時間交朋友。於是, “一人KTV”,“一人火鍋”、“一人健身房”……基本生活娛樂專案都有一版“單人迷你份”。連電飯鍋、冰箱、電飯煲都相應縮小,專心地備好你的“獨食”。

想和你聊一聊:孤獨可選嗎?

隱性孤獨:自我與整個世界

孤獨從這一個角度來說就深沉很多。在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碰撞摩擦的過程中,總有與本性、自然性相沖突的尖銳矛盾點。只要活著,這個問題就存在,人也就會有不被理解的孤獨感。

人際:眾人皆醉我獨醒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迷之自信的點。與形形色色的人有越來越多的交集時就會顯現出來。所以“我的前任是極品”、“我的老闆是奇葩”、“我和我的傻~X舍友”就變成了我們與密友交談的常規話題。

然而,三觀不同,個人處境不同,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也沒有真正的同理心。“你怎麼能這麼說話”,“這是我的錯嗎”?在被不合心意的安慰後,我們難免會煩上加煩。如果想不被盲目的意見打擾,那只有躺在心理醫生的椅子上。否則,你只會越說越孤獨。

我們互為傻~X,各自孤獨。

想和你聊一聊:孤獨可選嗎?

自我: 難與世界握手言和

很大程度來說我們所做的個人選擇都是社會規定程式。學齡上學,婚齡當嫁。畢業就得工作,工作得有收入。結婚生子、生老病死,社會人都需要在世俗的放大鏡下生存。

有位博主曾經說自己母親退休後有了大把時間,反而卻迷茫了。在走完社會規定流程後,兒女獨立、老伴釣魚,自己卻找不到方向了。所以,“人終究還是需要面對自己的,逃不掉”。

英格瑪·博格曼筆下的《婚姻情境》其實就是一場自我認可與社會規程的衝突。夫妻倆工作體面,從不吵架,是一對完美的中產夫婦。然而兩人卻想逃離這個“完美”的日常。漸漸地夫妻倆把無趣歸咎於一切都是被預先設定好的社會套路,和那些不得不遵循的社會法則,甚至把社會壓力具象到了兩個人的母親身上,彷彿兩個母親的消失才是問題的答案。可是,“我們從來都不瞭解自己,更別說別人”。

連自己都不瞭解,我們怎能不孤獨?

想和你聊一聊:孤獨可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