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外蒙古何以歸順康熙?

眾所周知,清朝疆域遼闊、國力強大。而歷史上,一個強大的王朝要想保持繁榮昌盛,國泰民安,一定離不開國家疆土的安寧。畢竟,只有國家疆土安寧,不受外來勢力滋擾,帝王才得以專注內政,而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相反,如果國家邊境不斷受外部力量騷擾,輕則損師折將,重則要失國讓位。歷史上宋朝、明朝的悲劇都是因此釀成的。因此到了清朝,位高權重的君王都深知保衛邊疆寧靜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康熙才要連續三次出征蒙古。

外蒙古何以歸順康熙?

但當時的蒙古也並非“省油的燈”。據史料記載,清朝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個部落。三個部落均是元朝創始人成吉思汗的後裔。作為強悍的戰鬥民族,蒙古人在戰爭這件事情上從來都“不讓鬚眉”。為什麼到了清朝康熙年,兵強馬壯的蒙古人會甘願歸順呢?

外蒙古何以歸順康熙?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外蒙古部落自身激烈的內部矛盾。上文提到當時蒙古三個部落中的漠南蒙古在清軍入關前已被收復。而漠北蒙古的喀爾喀部和漠西部落的準格爾部還在邊境活躍。其中漠北蒙古的喀爾喀部又分別有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和札薩克圖汗部三個部落。在這次事件中最先挑起事端的就是西部的札薩克圖汗部。該部落的大汗被部下殺害,整個部落群龍無首,很快引發了內亂。統治階級的內亂使得整個部族的日常秩序都變得混亂,甚至波及了其屬下的牧民。為了維持以往的安定生活,札部的一部分牧民選擇了移居到中部的土謝圖汗部生活。一段時間後,成袞扎布在平定內部鬥爭後成為札部第四任大汗,並向土謝圖汗部表示要歸還之前遷移過去的牧民。土謝圖汗部果斷拒絕了成袞扎布的請求。喀爾喀部的兩個主要部族由此結下樑子。

外蒙古何以歸順康熙?

古往今來,部族之間的矛盾原本就是一個很難處理妥善的麻煩。偏偏這回土部和札部的樑子中間還多了一個“第三者”準格爾部在煽風點火。這裡要說明的是,當時漠西蒙古的準格爾部首領葛爾丹在沙俄的煽動下,多次向漠南地區發動進攻,是當時清朝的一大難題。野心勃勃的葛爾丹知道了漠北兩大主要部族的矛盾,便在二者之間左右盤旋,煽風點火。土部以為準格爾部與札薩克圖汗部私通,也不甘示弱,偷偷殺害了札部沙喇和準格爾部首領的弟弟多爾齊扎卜。土謝圖汗部的這一舉動讓矛盾一觸即發,早就想吞併喀爾喀部的葛爾丹藉機出兵漠北喀爾喀部。前面提到當時葛爾丹得到了沙俄的大力援助,這次也不例外。被逼到絕路的土謝圖汗部和札薩克圖汗部無奈之下選擇了歸順清朝。

外蒙古何以歸順康熙?

原本就國力強盛的清朝在兩大部族的歸順下如虎添翼,在多次惡戰中攻下準格爾部,從最初的強大到後來的歸順,其實都還是喀爾喀和準格爾兩大部族間的矛盾作祟。喀爾喀內部為搶牧民反目成仇,準格爾為吞併同族不擇手段,最後被迫向清投降。歸根結底都是蒙古各部為爭取利益空間反目的結果。

外蒙古何以歸順康熙?

如果說喀爾喀部和準格爾部的內部矛盾是蒙古歸順康熙的根本原因,那麼準格爾部首領葛爾丹本人剛愎自用的性格也可以說是壓倒外蒙古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歷史上但凡是野心勃勃、戰功顯赫的領導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剛愎自用的毛病。而在葛爾丹身上,自負的色彩則越發極致。康熙十年,葛爾丹就在沙俄的大力援助下不僅統一了準格爾各部,而且打入天山南簏各部,一舉統治了整個回疆和藏族地區。之後,正如前文所說,葛爾丹又藉口舉兵攻打喀爾喀部逼得其中兩大部族向康熙求助歸降。沙俄的援助,疆域的擴張,從前多次戰爭的勝利衝昏了葛爾丹的頭腦。喀爾喀兩部投清後,康熙命令葛爾丹撤軍西歸。但失去了兩翼的葛爾丹氣焰囂張,不但沒有聽從指揮,反而調兵南下,直犯烏珠穆沁境內。康熙於是調兵遣將、嚴行堵攻,終於大破準格爾。而葛爾丹也在多重壓力下自殺。蒙古各部,最終還是收入清朝版圖中。試問,如果不是葛爾丹剛愎自用的性格,在兩大羽翼盡降、大軍征戰多日疲憊不堪的情況下仍然冒險南下,怎麼會落得自盡的下場呢?細想,葛爾丹的自盡和項羽的烏江自刎頗為相似。而兩人類似的悲劇似乎也都是由於他們剛愎自用導致眾叛親離的性格。

外蒙古何以歸順康熙?

面對國力強盛的康熙王朝,實力不容小覷的蒙古部族之所以向清歸順,可以說喀爾喀兩大部族的衝突只是導火線。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矛盾也不是一次事件才會積累的。蒙古部族被清征服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部族難以調和的利益衝突,既包括漠北喀爾喀兩部族的利益之爭,也包括葛爾丹的吞併野心。在利益面前,再濃厚的血緣也會斷裂,再強大的民族也會土崩瓦解。 而對於葛爾丹自身也一樣,如果一味冒進,不冷靜分析局勢,再出色的勇士也會吃敗仗,再高明的將領也會肝腦塗地。所以外蒙古歸順清朝,可以說是偶然,也可以說是必然。部族的摩擦也許是偶然,但長此以往,矛盾日積月累,遲早成為康熙帝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