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再讀亦舒《喜寶》:即使重新來過,她還是會選擇麵包,而非愛情

“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如果兩者都沒有,我還有健康。”——姜喜寶

亦舒是言情界的師太級人物,《喜寶》是其代表作。它講述了一個俗氣的故事:劍橋高材生薑喜寶為了錢甘願給大她幾十歲的富商勖存姿當情婦,勖存姿死後,擁無數財產,享無邊孤單。

初讀此書,很自然地把姜喜寶定義成了一個“撈女”,並覺得,

她這一生受盡白眼,沒有自由,最後無人交付真心,只得孤獨終老,假如能夠重新來過,她一定選擇憑藉雙手打拼出一片天地,而不會再甘於墮落

可時過境遷,再讀《喜寶》,想法卻發生了變化,現在認為,

即使能夠重新來過,喜寶也還是會選擇麵包,而非愛情

。那麼,是什麼註定了她的命運?在我看來,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再讀亦舒《喜寶》:即使重新來過,她還是會選擇麵包,而非愛情

張國柱飾勖存姿,郭采潔飾姜喜寶

需要用一生去治癒的童年

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姜喜寶正是這樣不幸的人。

她出生於一個破碎的家庭:生父是個浪蕩子,專精吃喝嫖賭,母親受不了苦日子,與他離婚。那時她才剛學會走路,父親的角色就已在生命中缺席。母親在航空公司上班,每天早出晚歸,很少有時間陪她,日子卻還是過得緊巴巴:沒錢買熨斗,只能用搪瓷漱口杯盛熱水來熨東西;沒錢買課本,只能輾轉借遍親朋的舊書……

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匱乏,讓她很小就開始學會“出賣”自己,以換取金錢和關愛

,正如她自己所回憶的那樣:“我在十三歲上頭學會叫男生付賬,他們願意,因為我長得漂亮,而且我懂得討好他們。”

幼時已懂得透過容貌與討好來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長大後出賣整個的自己來換取成為人上人的機會便顯得“理所當然”。可當她選擇把自己交付給勖存姿時,還沒有發現,

治癒童年陰影的代價,是一輩子的愛與自由

再讀亦舒《喜寶》:即使重新來過,她還是會選擇麵包,而非愛情

貧窮與理想的碰撞與矛盾

“貧窮要獨立自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科貝特的這句話在姜喜寶身上正好應驗。姜喜寶過盡了窮日子,也許正如她生父所說,她命中註定做個小人物,一輩子就是個小人物。可她偏不信命,不信自己要坐在中環寫字樓的打字機前終老,

她要為命運賭一把,而唯一的賭注就是她自己

在英國的第一年,她傍上韓國泰,一個家裡在唐人街開餐館的男人,這樣學費與生活費便有了著落。後來,結識勖存姿,儘管年齡足以做她的父親,可他滔天的財富與權勢能為她提供登天的機會,她不可以放過。韓國泰曾問她,他們之間難道沒有感情,她卻回答:“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像我這樣的蟻民,我不大去想它。”是啊,

愛情和理想都是奢侈品,在迫及生存的貧窮面前,一文不值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正是姜喜寶的真實寫照。貧窮的現實與空幻的理想激烈碰撞,讓她不得不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獲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再讀亦舒《喜寶》:即使重新來過,她還是會選擇麵包,而非愛情

時代之下沒有幸存者

亦舒將故事發生的背景設定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香港,是頗具深意的。這是一個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現代化大都市,

這裡的人不是人,而是商品;他們的理想、愛情、尊嚴全都可以隨意出售

——只要對方給得起相應的價錢。

個體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很難出淤泥而不染,姜喜寶也不例外。因此,她的選擇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即使沒有遇到勖存姿,她也會將自己賣給張存姿、李存姿

……作為扭曲的商業社會中的一員,她被物化是命定的結局。

童年的陰影,現實的殘酷,時代的重壓,使得姜喜寶逐漸交出了自己的靈魂。即使再有一次重來的機會,她還是會選擇依傍一個勖存姿一樣的男人,因為

她早已失去了根,經歷的種種都在引導她再次走上這條不歸之路

再讀亦舒《喜寶》:即使重新來過,她還是會選擇麵包,而非愛情

其實,姜喜寶不僅是她自己,更代表著所有在浮華社會中迷失自我的女人。小說的結尾寫到:“勖存姿的故事是完了,但

姜喜寶的故事可長著呢

。”而即使書中的姜喜寶不在了,現實中,還是會有無數個喜寶為了金錢前赴後繼,生生不息。要靈魂,還是要麵包,是一個永遠值得思考的話題。

這裡是@少女小原,有深度,有溫度,希望成為你最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