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酒具為何越來越小,梁山好漢的酒量有多大

中國是酒的故鄉,是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從人類社會程序來看,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是同步的。中國獨有的黃酒與果酒、啤酒一同被稱作世界“三大古酒”,白酒也以其特有的香型在高度酒中獨樹一幟。

古代酒具為何越來越小,梁山好漢的酒量有多大

關於中國酒的起源說法不一,流傳最廣泛的說法是杜康。杜康是夏朝的一位國君,也叫少康。相傳他把糧食儲藏在空樹幹之中,結果過一段時間發現有不少野獸睡倒在藏糧食的樹幹旁,再看儲藏的糧食已經變為半液體狀態,嘗一嘗清洌可口富有醇香,喝下去以後人感到亢奮,彷彿飄飄欲仙一般,這就是最早的酒。後人就將杜康認作酒的發明者,杜康也成了酒的代名詞,曹操做《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大政治家也把酒作為精神寄託。

考古發現,在氏族社會時期就有了酒具,陶製的碗、罐、杯等,這說明酒的產生要早於夏代。西周時期已經把喝酒的器皿、方式、儀式、規矩等作為“禮”的一部分做了詳細規範。商周時代用於盛酒、溫酒、飲酒的各類器具十分複雜,包括尊、爵、角、觥、觚(音孤)、彝、卣(音有)、卮(音之)、觴、缶、豆、斝(音甲)、盉(音禾)等。周人重禮,不同場合、不同人物喝酒使用不同的酒器,而且酒器是祭祀、慶典等重大禮儀活動的重要道具。

上古時期人們飲酒時的場面是這樣的:眾人依尊卑席地而坐,每人面前有一個桌案,身邊放一個盛酒器皿,案上放一個飲酒的器皿,盛酒器比較粗大,往杯裡倒酒是不可能的,要用一把勺子將酒舀到杯裡,類似現在東北地區喝酒的習俗“手把一”,一人一瓶。

尊(後稱樽)類似酒壺、酒瓶,是盛酒的器物,也作為禮器使用。李白有詩:“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說明李白當時受唐玄宗厚待,生活水平相當高,但是他不甘心做個宮廷詩人,心情鬱悶,所以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蘇軾在吟詠赤壁古戰場之後也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把一大瓶酒都灑進大江裡去了。中國最著名的“尊”,是可與後母戊大方鼎齊名的國寶“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祭祀用的酒器,代表了青銅器最高製造水平,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5公斤。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古代酒具為何越來越小,梁山好漢的酒量有多大

四羊方尊

1938年,湖南省的姜氏三兄弟在種地的時候挖出了這件寶貝,有古董商聽說後出價400大洋求購,400大洋對於農民來說不啻於天文數字,在保長、甲長、鄉紳的層層盤剝之下,最終到手200多大洋。古董商準備轉手以20萬塊大洋出售,結果被當地政府所知,為防止文物流失被收歸國有,放在時任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的辦公室裡,張將軍不知此為何物,竟將它當作筆筒使用了3個多月。後來日寇進逼長沙,四羊方尊在戰火中遺失。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才終於找到已經被炸成碎片的國寶。經文物專家的精心修復,完整的四羊方尊才重見天日。

爵是古代王公貴族的飲酒器皿,是有三根腿的酒杯,酒杯口向兩側延展,一頭寬口叫“流”,一頭尖口叫“尾”,杯沿上有兩根小柱子,叫“止酒”。爵也是商周時期高貴的禮器,用青銅鑄造,天子往往將它作為榮譽授予臣屬,因此諸侯的等級就用“爵位”來表示,分公侯伯子男五級。關於爵究竟是用“流”喝酒還是用“尾”來喝酒至今說法不一,有人開玩笑說男子用“流”,女子用“尾”,二人共飲一爵,有合歡之意。“止酒”是幹嘛的也不清楚,有說防止人喝多的,有說是撩鬍子的,也有說是懸掛過濾網的,眾說紛紜。

古代酒具為何越來越小,梁山好漢的酒量有多大

觥(音工)也是上古時期的盛酒器,成語“觥籌交錯”就是指眾人喝高了,酒瓶和骰子都雜亂地扔在案上(那時還沒有桌子)。觴(音商)是士大夫用的飲酒器,圓形,類似一個比較淺的碗。中國自古就有“曲水流觴”的習俗。每年三月三,人們聚集在水邊,將酒碗置於水中,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喝一碗,以示歡慶和祈福驅邪。歷史上最有名氣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發生在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東晉的42名高官士族聚集在現在的紹興蘭亭,將斟滿酒的酒觴放在曲曲彎彎的溪水上,眾人臨溪而坐,酒觴在誰的面前停留誰就作詩一首,做不出來的,罰酒一觥。此次聚會共得詩37篇,當場結成詩集,已是酒酣耳熱的王羲之揮毫寫就《蘭亭集序》,後被稱作“中國第一行書”,是書法界和文學界的絕作。

古代酒具為何越來越小,梁山好漢的酒量有多大

無論是尊、爵,還是觥、觴,既能盛酒也能熱酒。古代的中國人很早就學會了用曲和櫱釀酒,但是酒體比較渾濁,雜質比較多,甲醇含量就會超標(現在自家釀造葡萄酒也有這個問題),而將酒加熱一是能夠消除甲醇,二是溫酒養胃,喝起來比較舒服。《三國演義》中,我們對溫酒斬華雄的橋段不會陌生,也熟知青梅煮酒論英雄,煮酒就是熱酒。

隨著時代的發展,周禮那一套不適用了,用孔子的話叫“禮崩樂壞”,酒具作為禮器的功能消失了,就朝小型化、輕便化發展,畢竟喝酒不是幹力氣活兒,拿個60多斤重的四羊方尊喝酒就太滑稽了。盛酒器就發展成酒壺,飲酒器變成了杯、盞。材質也不再是青銅。漢到魏晉最流行的酒具是漆器,唐代經濟繁榮,皇家用金銀酒具,宋代起瓷器高度發達,宋元明清就用瓷器的酒具,到了晚清就有玻璃杯了。也有用玉做酒具的,著名的就是“夜光杯”,王翰的詩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邊關大將喝葡萄酒顯得不夠孔武有力,但是用上夜光杯,葡萄酒的顏色就像血液一樣鮮紅,立刻就有了“渴飲刀頭血,睡臥馬鞍心”的鐵血豪邁了。

小時候讀《水滸傳》時總有一個疑惑:好漢們怎麼那麼能喝!魯智深能喝掉一桶酒,怎麼的也得有二三十斤吧?武松喝了18碗酒還能景陽岡打死猛虎,一路上喝了30多碗酒還能醉打蔣門神!至於書中經常出現的“先打兩角酒嚐嚐!”也讓我猜測,一角酒是多少呢?

中國人早期飲用的酒主要是米酒、黃酒,依現在的工藝技術,黃酒的酒精含量一般都不會超過20%,就是20度以下,大多15度左右,宋朝的黃酒估計酒精度更低些,武松打虎之前大概相當於喝了1斤多高度白酒,醉打蔣門神要多一些,但是他是用了一上午時間邊走邊喝的,酒精隨著汗水也揮發了不少。說到“角”倒是古代的一種酒器,依照漢朝時期的標準,一角相當於4升,漢時1升合現在200毫升,就是4兩,“李白斗酒詩百篇”,喝4斤黃酒就詩如泉湧了。雖然唐宋時代升的容量大了,但是作為盛酒器的標準應該沒變,一角酒是1斤6兩。魯達和史進、李忠初次相識下酒館,魯達叫“先打四角酒來”,之後聽了金翠蓮的遭遇心情不暢,“三人再吃了兩角酒”,三個人9斤6兩黃酒,也能喝好了。武松醉打孔亮前,在已有“三五分酒”的情況下又喝了四角酒,金聖嘆忍不住喝彩:“好筆,四角酒不足以醉武松也!”此後武松打了孔亮又喝了一甕酒,這才醉倒。這樣分析,梁山好漢確實海量,但也沒有達到玄乎其玄的程度,多喝點不是問題,畢竟人家是好漢嘛!

古代酒具為何越來越小,梁山好漢的酒量有多大

電視劇《水滸傳》武松

據考證,蒸餾酒是從元代開始進入中國的,哈爾濱阿城也發現了金代蒸餾酒的遺存,看來這種高度的燒酒是少數民族率先發明的,在清代以後,人們也開始喜歡喝燒酒了,中國人喝酒的度數越來越高,酒杯也越來越小了,甚至只有幾錢,人人都能“一口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