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商鞅變法——變法界最閃耀的一顆星

大秦改革1.0

公元前三五九年(孝公三年),孝公用衛鞅計頒佈了第一次變法令。

衛鞅頒佈的法令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是

戶籍相伍制度。

下令將人民編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監督,犯法連坐,每個人嚴格按照戶籍行動。

第二是

刑法的加嚴加密。

加強人民內部監督鼓勵互相舉報,舉報奸謀的人與殺敵立功的人獲同等賞賜,隱匿不報的人按臨陣降敵給以同等處罰,戰國時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戰爭,而把舉報和隱匿都作為和軍事勝利或投降一樣的懲罰可見這項制度的嚴苛。

第三是

獎“戰”罰“鬥”。

激發尚武精神,鼓勵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立軍功者可以獲得上等爵位;私下鬥毆內訌的以其輕重程度處以大小刑罰。

第四是

獎“勤”罰“懶”。

對於致力於本業(也就是農業),耕田織布生產糧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們的賦役。不務正業因懶惰而貧窮的人,全家收為國家奴隸。家有兩男以上不分居的收加倍的人口稅。

第五是

廢除世襲。

王親國戚沒有獲得軍功的不能再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確按照由低到高的各級官階等級,分別配給應享有的田地房宅、奴僕侍女、衣飾器物,使有功勞的人獲得榮譽,無功勞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顯耀。(這不僅僅在當時是一個質的改變,就是在後世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也是罕見的。秦以後的王朝皇親國戚雖然爵位會遞減變化但仍然部分享受著世襲罔替的待遇)

商鞅變法——變法界最閃耀的一顆星

初入秦國的衛鞅(來源:大秦帝國劇照)

透過這樣的方式,全然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面膜和生活方式,秦國百姓反對之聲不絕於耳,使得新法很難貫徹執行。所以在變法之初,衛鞅已經預料到一定會出現這種不滿的情緒反應,為了讓新法貫徹下去,衛鞅想到要先樹立政府的公信力。

徙木立信 殺雞儆猴

衛鞅在首都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的集市樹了根三丈長的木頭,然後把老百姓都召集來,當場下令說如果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因為這個要求太簡單,而給的賞金又很高,老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於是沒人敢動手去搬。衛鞅見此情景又加籌碼,對於能做到的人獎賞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扛著木頭到了北門,衛鞅立刻獎賞了他五十金。這便是成語

徙木立信

的來源,經過此事,秦國百姓對於政府的信譽有了新的認識。

商鞅變法——變法界最閃耀的一顆星

但在起初實施中,百姓還是將信將疑。偏巧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對於衛鞅來說,這可是千載難逢的

殺雞儆猴

的機會。於是衛鞅說:“新法現在被百姓質疑,不能順利施行,根本原因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不遵守,必須要嚴懲。”但是太子畢竟是國君的繼承人,就算衛鞅膽大妄為、蠻橫無理到極致也不敢對他施以刑罰,便將太子的老師公子虔

了(割鼻)、另一位老師公孫賈

了(臉上刺字),透過連坐以示懲戒。

具體太子犯了什麼事情,《資治通鑑》裡面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濟安根據年齡推算這個時候太子不過八歲,想想也犯不了什麼大罪。只是為了殺雞儆猴就把兩個老師割鼻、刺字,衛鞅也夠狠得了。而被割了鼻子的是當過左庶長(秦國官職,是最重要最有實權的軍政大臣;後來衛鞅接替公子虔出任左庶長)且又是孝公哥哥的公子虔,於情於理處置的都有些過頭了。但要徹底改變大秦的面膜只有強力壓制,也可說是無奈之舉。(對這個問題的處理,直接體現了商鞅的性格特點——果斷、霸道,這種性格既是他成功的保證也是他悲慘結局的原因。《史記》中描述為:“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太子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商鞅族誅。)

透過處罰太子一事,秦國百姓再次看到了衛鞅變法的決心,心裡對新法不願意的、反對的,現在看到貴為太子也要接受酷刑,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規規矩矩的執行新法。

新法實施十年後,秦國家給人足,盜賊絕跡,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百姓從詛咒轉為歌頌新法。這時,當初說新法不好的人中有些又開始說新法好(我始終認為這些人就是些見風使舵、溜鬚拍馬之徒,衛鞅新法就其本身而言是違揹人性的,對君主當然好、對個人而言沒人受得了)。接下來衛鞅所做的和一般被拍馬屁後飄飄然的官員不同,作為法家人物中的翹楚他眼睛可不容沙子,說:

“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這些都是擾亂新法的刁民,於是把他們全部驅趕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再不敢議論法令的是非。)

大秦改革2.0

《資治通鑑》中記載,新法頒佈十年之後,衛鞅又開始了第二次改革,公佈了

大秦 變法的 2.0 版。

商鞅變法——變法界最閃耀的一顆星

第一、築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

在咸陽修建宏偉的城闕和宮殿,將國都遷到那裡。遷都咸陽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向東發展!奠定一統天下的偉業!

第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

下令禁止百姓家庭不分長幼尊卑地父子、兄弟混居一堂。簡單的說就是把大家族拆散為小家庭。好處在哪裡,當時主要是按照戶頭收稅、收兵役徭役,家庭單位越小漏網之魚就越少,提升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兵源。一夫一妻制自此施行。

第三、並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縣令、丞,凡三十一縣。

把小村落合併到一起,成為一個縣,設定縣令、縣丞等官員,共設了三十一個縣。郡縣制從此開始,我國的國家行政機構從此開始真正涉足最基層行政單位,使徵稅、徵兵工作減少死角。而在政治制度上徹底改變了分封制的基礎。

第四、廢井田開阡陌。

廢除舊有的土地制度,把舊有的封區疆界一概剷平,讓人民自由佔耕沒有開墾的土地,國家直接對人民實行計田徵稅。

最後、平鬥、桶、權、衡、丈、尺。

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等計量單位。為什麼統一?為了方便徵稅,收莊稼有用斤的、有用斗的、有用斛的,各種器具紛繁複雜很難進行徵稅,統一器具才可以方便徵稅。

有了這樣的制度在調動全國人力、物力、財力方面使得秦在戰國諸國中無出其右者。

濟安一直有一個觀點,在單純的軍事能力上戰國中期的秦國並不一定是最強,

魏武卒、趙騎兵、齊國技擊之士

可能都比秦軍實力強;單純的國力方面,秦也不一定強過齊、楚等傳統強國。但打仗是要看動員能力的,秦國自變法後軍事動員能力已是天下獨步,山東六國已難望其項背。

國力提升,雄霸六國

國力提升、動員能力又大幅度提高,接下來就是開疆拓土了。《資治通鑑》中記載:衛鞅言於秦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何者?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然後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

此帝王之業也

。”(衛鞅對秦孝公分析說:“山東六國中,魏國和秦國接壤,是我們的心腹大患。為什麼這樣說呢,魏國與秦國以黃河為界,但是他獨享崤山以東的地利。靠著這樣的地理優勢,魏國強盛時便向西侵入秦國、衰弱時便向東收縮自保)

(這就是在地理上的戰略優勢地位,魏武侯曾對吳起說過自己的山川之利是有道理的)

。現在咱們秦國國勢漸強;而魏國去年大敗於齊國

(這是孫臏“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的功勞)

,而且因為魏國的窮兵黷武,目前他也沒什麼朋友可以合作。我們應該乘此時攻打魏國。我們現在打魏國,魏國一定無法抵抗,只能向東遷徙。這樣我們就可以搶佔黃河、崤山的險要

(其實就是拿到了崤山的管轄權,也就是把攻守自由的地理優勢掌握在自己手裡),

有了地理優勢,就奠定了稱王稱霸的基礎。”)

秦孝公聽從了他的建議,直接派衛鞅率兵攻打魏國。魏國這邊也派公子卬為將軍前來抵抗。衛鞅透過誘惑欺詐的手段俘虜了公子卬。接著趁對方主將不在,命令全軍乘勢攻擊魏軍,使其大敗。魏惠王聽說敗訊,十分驚恐,想到剛兩次被齊國打敗,現在又敗給秦國,再也經不起折騰了,於是派人向秦國獻出河西一帶來求和。此後魏國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秦國也真正獲得了對魏國等山東六國的戰略主動位置。這時魏惠王才嘆息說:

“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我真後悔當年不聽公叔痤的話殺掉衛鞅!)

經過此戰,秦的霸業根基已經奠定,

王致伯與秦

(周天子贈給秦孝公霸主的名號)。秦封衛鞅商於的十五個縣,

號曰商君

。孝公向他的得力助手衛鞅兌現了二十年前《求賢令》裡的承諾

“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應該說從這個時候起他才真正叫做

商鞅

商鞅變法——變法界最閃耀的一顆星

(來源:大秦帝國劇照)

濟安曰:

秦孝公與商鞅,一個是百年難遇的亂世雄主,一個是百年難遇的變法奇才,兩人三次見面後便結為生死之交,互為知音,在紛擾的亂世戰國書寫了君臣合璧、氣壯山河的的華美篇章。既是商鞅成就了秦孝公,亦是孝公成就了商鞅。他們二人的通力合作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順應了的歷史發展的潮流,為百年後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