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面對孩子哭鬧手足無措?瞭解背後的真實原因,輕鬆應對

明明因為媽媽不給買新玩具,而大哭大鬧……

小小因為媽媽不讓看電視,而哭鬧不止……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哭鬧是非常常見的場景,也是父母最為苦惱的崩潰時刻。

想要化解哭鬧危機,就要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真實原因,只有找準“病因”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哭泣是內心情緒的表達

幼兒園親子勞動課上,小丁忘記了從家裡帶水桶和抹布。於是,他乘文文不背時,搶了她的水桶。

文文眼看著小丁拿著她的水桶跑遠了,哭著跑去找媽媽,媽媽見狀,一邊輕聲安慰、一邊詢問她為什麼哭。

面對孩子哭鬧手足無措?瞭解背後的真實原因,輕鬆應對

文文抽噎著說:“我的水桶被小丁搶去了,我沒有勞動工具,我要報告老師去。”

媽媽安撫好文文的情緒後,帶她找到了小丁,然後對兩個孩子說:“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你們兩個可以分工合作,小丁去打水,文文擦桌子,這樣好不好?”

兩個孩子高興地答應了。

媽媽的安慰撫平了文文的委屈,讓文文從情緒的泥潭裡跳了出來,媽媽幫助文文解決了問題,所以,這件事並沒有對文文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然而,並不是每個媽媽都能像文文媽這樣對待孩子。

小麗把媽媽買的新文具盒帶到了幼兒園,可是卻被夏天弄壞了。看到媽媽時小麗哭著向媽媽訴說,媽媽不但沒有安慰小麗,反而對她一頓訓斥,小麗哭的更厲害了,媽媽卻不耐煩的強制小麗停止哭泣。

哭泣是孩子內心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當看到孩子哭泣時,家長應該及時給予安慰,詢問原因,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面對孩子哭泣,家長如果強行壓制,不良情緒就會堆積而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允許孩子以恰當的方式表達、釋放自己的情緒,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健康。

哭泣是渴望關愛的方式

笑笑是別人眼裡的“愛哭鬼”,在幼兒園裡哪個小朋友不小心碰她一下,她就大喊大叫哭個不停,在家裡也是經常又哭又鬧。

笑笑的父母長期在海外工作,所以笑笑從小就跟姥姥姥爺一起生活。爸爸媽媽一個月才來看她一次,雖然每次都會收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還有很多精美禮物,但是擁有優渥的條件,笑笑卻並不快樂,反而很愛哭。

面對孩子哭鬧手足無措?瞭解背後的真實原因,輕鬆應對

有人說,是隔代養育太過溺愛,養成了她的公主病。其實並非如此。笑笑哭鬧是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她覺得孤獨。

她認為只要我哭了,姥姥姥爺就會緊張,就更疼我了;只要我哭了,老師就會注意到我,更加關注我;只要我哭了爸爸媽媽就會心疼我,所以就能常常來看我。

很多時候,孩子哭並不單純只是因為眼前發生的某一件事,而是很多事積累、沉澱的結果。

有一天聰聰在幼兒園裡不小心摔倒劃破了手,他很堅強並沒有哭,老師幫他清理了傷口,他就興高采烈的去玩了。但是,當看到媽媽來接他時,卻大哭起來向媽媽訴說。

原來,聰聰的父母平時工作很忙,根本沒時間照顧他,所以他大哭只是為了引起媽媽的關愛。

當孩子需要透過眼淚向爸爸媽媽索求關愛時,是多麼的可憐啊!雖然工作很忙,但是爸爸媽媽還是要儘可能滿足孩子的內心所需,多關愛他們,使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用哭泣表達抗議

爺爺奶奶來家裡看一凡,吃飯時2歲的一凡突然哭鬧起來,硬要拉著爺爺起來,不讓爺爺坐下吃飯,還咿咿呀呀個不停。

爸爸生氣訓斥了一凡,一凡哭著撲到我的懷裡。我問為什麼不讓爺爺吃飯?一凡哭著吐出兩個字“不對”。我忽然明白過來,原來是我們坐的位置和平時吃飯時的位置不同。之後我們調換了座位,這下一凡又高興的吃起飯來。

面對孩子哭鬧手足無措?瞭解背後的真實原因,輕鬆應對

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2-4歲是兒童秩序敏感期的成長階段。這一時期的孩子,對物品的擺放位置、事物的順序等非常講究、敏感。當事情沒有按他們通常的秩序發生時,他們就會覺得很難過。

良好的秩序感,可以幫助孩子重塑自我,將生活中的人、事、物井然地聯絡在一起,使他們慢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旦孩子的秩序感被打亂、破壞了,他們就會失去安全感,感到忐忑不安,情緒也會受到影響,變得躁動,於是亂髮脾氣、哭鬧不止。

秩序感對孩子非常重要,所以家長最好抓住孩子的這一年齡階段,對他們進行秩序感的培養,讓孩子從小就在有序的環境中自然、健康、幸福的成長,為他們今後的健康成長、社交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用哭泣逃避懲罰

陽陽把遙控器弄壞了,還沒等媽媽開口他就先哭了起來。看著孩子紅紅的眼眶,媽媽便心軟不再責備他了。

孩子因為年齡小,生理機能和心理發育都還不夠成熟,犯錯再所難免,比如,打碎盤子,弄壞物品等。

有些孩子性格倔強,做錯事拒絕認錯,覺得承認錯誤會沒面子,也有的孩子因為膽怯,擔心會受到懲罰,所以就會拿眼淚當武器,試圖透過眼淚博得爸爸媽媽的同情心,以哭泣來澆滅父母的怒火,從而避免受到父母的懲罰。

看到孩子流眼淚,爸爸媽媽就會心疼,從而對孩子犯的錯“寬大處理”,懲罰也就作罷。事實上,這種做法會給孩子灌輸一種“哭可以逃避責任”的想法,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內心脆弱”“愛逃避責任”“不敢承認錯誤”。

面對孩子哭鬧手足無措?瞭解背後的真實原因,輕鬆應對

爸爸媽媽可以先安慰孩子,讓孩子停止哭泣,然後找個合適的機會,再跟他講一個有關小朋友大膽承認錯誤,並得到爸爸媽媽原諒的故事。告訴他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做錯事不要緊,只要承認錯誤並改正,就是好孩子,爸爸媽媽還會更加疼愛他。

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做錯事要敢於承認並改正錯誤。當孩子承認錯誤後,爸爸媽媽要給予表揚,肯定他的進步,然後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以及造成的後果,教他如何去改正。

哭泣是滿足要求的博弈武器

媽媽叫小小吃晚飯,小小非要看完動畫片之後再吃。媽媽不同意,強行關掉了電視。小小坐地上大哭起來,爸爸心疼女兒,又把電視開啟讓小小看。

小小嚐到了哭的甜頭,之後無論是想買什麼,還是想做什麼,只要得不到滿足就用哭泣表示“抗議”,漸漸地小小越來越任性。

對於孩子的哭鬧和要求,父母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哪些合理可以同意,哪些不合理應該拒絕。父母必須堅定自己的原則,絕不能因心軟而動搖,否則,孩子會養成“透過習慣性哭鬧達到目的”的壞習慣,影響身心健康。

孩子哭鬧最常見的場景,就是買玩具不得而躺地撒潑打滾。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想要這個玩具。

面對孩子哭鬧手足無措?瞭解背後的真實原因,輕鬆應對

如果是孩子的生日到了,並且之前答應過送孩子玩具,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反之,是因為孩子無理取鬧,家長一定要堅定原來的決定,不能輕易改變。當孩子知道了你的底線時,下次就不會再大哭大鬧了,因為他知道那麼做也沒用。

家長要在心中立一把標尺,對孩子提出的每一個要求進度量。對孩子有益且父母能接受的要求可儘量滿足,反之,要堅定地拒絕。

哭泣的行為背後隱藏著多種的情緒表達,父母要用心觀察並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解決哭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