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巴渝懷良|開啟發現之旅,在歷史深處“尋味”

文/李偉

這是一次與眾不同的發現之旅。

在歷史深處穿行,“尋味”以及瞭解中國烹飪文化的博大精深,目的在於開拓視野,增加認知,參考借鑑,然後以十八梯“巴渝懷良”為載體,豐富產品線,營造文化氛圍,提升運營能力。

巴渝懷良|開啟發現之旅,在歷史深處“尋味”

“文明始於飲食”。儒家經典《禮記》曾鮮明地提出如此觀點,原話是:“禮之初,始於飲食”。儒家文化締造者孔子崇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飲食生活上一點也不馬虎,處處講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都要合乎“禮儀”和“文明”。

巴渝懷良|開啟發現之旅,在歷史深處“尋味”

儒學對飲食的態度,說明中華飲食文化,在歷史上還是很有地位和影響的。而重慶更是一座烹飪之都、美食之城,特別是近、現代以來,湧現出了不少才華橫溢的烹飪大師,川菜更是位列八大菜系之一。

“巴渝懷良”將以“禮樂”作為企業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中華“禮樂文化”以天地自然的秩序為基礎,天地自然的和諧為“樂”的精神。樂的精神即和諧,禮的精神即有序,所以萬物都能化生,並且萬物能各具特性。

巴渝懷良|開啟發現之旅,在歷史深處“尋味”

於“禮樂”,《呂氏春秋·本味篇》透過一則故事,從一個方面加以說明。這個故事與從廚師做到宰相的伊尹有關。書中寫道:“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爝以火,釁以犧。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對而為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看來國王商湯也是一個美食家,不然不會與廚師伊尹一見如故,有事無事聊聊怎麼做菜,還拜廚師為相,用烹飪的方式治國。上面那段文言文,翻譯過來大意是“伊尹透過“至味”說湯的故事,希望國王商湯重視禮樂,任用賢才,推行仁義,如此便可得天下成天子”。

巴渝懷良|開啟發現之旅,在歷史深處“尋味”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是一本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書藉,書中“燒鵝”一品,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加以錄,並改用倪瓚之號題名為“雲林鶴”。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也將燒鵝收入,可見此菜獨具風味,名馳中外。據說,如今蘇式名菜“芙蓉蟹鬥”也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也許朱元璋做過乞丐,明朝人留心可以度荒的草木成了一種風氣。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便蒐集了可以充飢的四百餘種草木,在自己的園圃裡栽種,並編了《救荒本草》。明代的散曲大家王西樓也著了《野菜譜》,以備荒年時用。這兩部書留給後人兩個印象,一是古人心繫民生,那是落到實處的;二是今人崇尚綠色食物,何不學之烹之,也許一不小心便成就了一道名菜。

巴渝懷良|開啟發現之旅,在歷史深處“尋味”

《醒園錄》介紹菜式做法同樣詳盡,比如其中記載的“醉魚法烹製”,就異常有趣。做這道菜時,將新鮮鯉魚收拾乾淨,醃二日,翻過再醃二日,即於滷內洗淨。再以清水淨,晾乾水氣。入燒酒內洗過,裝入壇內。每層魚各放些花椒,用黃酒灌下,淹魚寸許。再入燒酒半寸許。上面以花椒蓋之,泥封口。總以魚裝的七分,黃酒淹得二分,燒酒一分,可成十分滿足,吃時取底下的,放豬板油細丁,加椒、蔥,刀切極細如泥,同燉極爛,食之,香鮮至極、回味無窮。

巴渝懷良|開啟發現之旅,在歷史深處“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