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網路詩詞七年的沉寂與喧囂》  ——中華詩詞峰會主題演講

文/蘇無名

(2008年)

七年,網路詩詞從童年走向了成熟。從聚合到分散,它呈現出越來越獨立的創作態勢。其作者因獨特的交流平臺和創作語境,營造了一個虛擬而又真實的桃花源。網路詩詞在當下社會處於一個身份尷尬的境地,不被主流創作群體和研究群體所承認, 但是又在真實地影響著主流;它向傳統汲取營養,又與傳統背道而馳。

諸位,今天我們在這裡聚集。但是我們並不能作為網路詩壇的代表。更多的是沒有到場的人。他們和我們一樣,愛好詩詞,只是和我們的風格、審美觀不盡一致。

我在這裡做此發言,並不意味著我比在座的諸位更熟悉網路,也不比各位更熟悉詩。更不意味著諸位需要認同我的一己私見。我僅僅陳述七年來,我對網路詩壇的一種認識和理解。

上世紀末,有關“詩歌危機”的說法不絕於耳。甚至說“詩歌已死”。雖然主要針對的是曾經風靡一時而又迅速走入低迷的新詩。但是,對不絕若縷的舊體詩詞,讀者群痛心失望之餘,更覺得已經是“鄶下不論”了。

詩詞被邊緣化,由來已久。究其原因,新文化運動和文革都難辭其咎。兩者造成的我們對傳統的隔膜。這些學者們論之甚詳。後來西學東漸,影響深廣。從文藝上看,它將中國詩學的創作傳統和閱讀體系破壞殆盡。更加重要的是,當代教育對詩詞的漠視。詩詞在教育中所佔的比重太少,僅僅以記誦為目的。即便在大學中文教育,甚至古典文學的教育中,這種遺憾也依然存在。同時,當前主流文化對詩詞的遮蔽,主流媒體對詩詞的冷落,都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學習它的環境。

而與此同時,新詩的質量每況愈下,淪落為現在分行形式的“梨花體”,越來越不講究音節,不講究蘊藉,不講究意境和神韻。但是它操作簡單,如同佛教中的禪宗。在本已凋零的詩歌領域內大行其道。現在我們在公眾場合,常常能看到的那些淺白如話、平仄不分、格調不高甚至不知所謂的舊體詩詞。其措辭、行文和審美態度,很大程度上向先天不足的新詩靠攏。而不是靠攏已被隔絕的傳統。

“詩學是中國傳統之學,千百年不絕。及至今日,能繼此往聖之學者,殆不多矣。尤以建國之後,新文學未臻其境,舊文學頹然式微。習之者日少。今檢點網路,得諸作者,為一編。存斯人也,存斯文也。”這是我在《網路詩壇點將錄》序言所述。也正是我致力於網路詩壇研究的初衷所在。荒冷凋零的網壇,突然尋覓到數以百十計的同道。頓覺有大地春回,蒼天厚我使之不孤之感。欣喜之情,自不待言。所以從02年開始,即著手為網路詩人作傳。歷時四年,凡閱覽六萬餘帖、四百餘人。完稿之後的欣喜,遠遠多於疲憊。

我所看到的作者,我所看到的作品,其實還只是網路詩壇的冰山一角。如今的網路詩壇,已經擁有數以百萬計的愛好者,數以十萬計的創作者,數以萬計的論壇、個人網站和各種聊天室。每天的詩詞發帖量,平均有數百首之多。從如今網路詩壇的創作數量而言,超過了以往數千年詩詞的總和。

網路詩壇大約發軔於00年。再往前追溯已無必要。若必欲以何人、何詩、何刊物為其標誌,則難有定論。因為即便有橫絕網路之詩人,有獨步一時之作品,有相容囊括之刊物,都有其漸生的過程。

網路詩壇之興起,依賴於網路所賦予的自由原則。網路詩壇的之聚合型別,應有二種,一種為網頁型別;一種為聊天室型別。雖同一源,而支脈各異,絕不雷同。

談及網頁型別,不能不提到天涯社群的詩詞比興,比興對於網路詩壇的發展壯大,無疑是具有特殊意義。現在網路詩壇中有所建樹的作者,幾乎都出自比興。比興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被視作網路詩壇的淵藪。它之所以具備其淵藪地位,除了種桃道人、廖天諸君篳路藍縷,事必躬親之外。發帖環境的自由、版主制度的合理,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此之前,榕樹下、新浪都有開闢詩詞版塊論壇。後來一些地方資源網站、大學的bbs,也都為了迎合讀者,創設了類似的欄目。這種入口網站對於詩詞論壇的分設,好處在於聚積人氣。使得參與者基數更大,交流更為活躍。但是問題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有效參與者並不多。整體質量較低。

專業詩詞論壇如靜虛子等人創辦的“網路梁山”。這個網站有些像如今的“百花潭”,一心一意只做古典詩詞的內容。後來的光明頂、三江油鋪也屬此類。一個一個消亡,又一個一個興起。

然後是大大小小的個人網站。它們的興衰更為頻繁。早期的比如音竹庵主、和後來做成文化綜合類的菊齋。但是專業的個人詩詞網站並不多。我曾經在99年和00年做過統計,包括偏重詩詞的在內,也不超過800個。偌大的一箇中國,這個數字無疑是讓人失望的。當然,這其中自有其原因:第一是網路尚未普及,網民數量還不夠大。第二是個人網站的製作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很多詩詞愛好者也視此為畏途。第三是互動交流的氛圍還不夠,也就是網路詩壇本身還不夠成熟。一些人在經歷了寂寞的堅持之後,選擇了淡出。

談及聊天室型別,騰訊的qq聊天室,諸如天涯孤舟等人建立的詩風詞韻、慕容寧馨等人建立的竹筠清課,曾經都有過人滿為患的經歷。騰訊本身固定的詩詞類聊天室其實不多。這也反映了一些入口網站對於此往聖之學,在當今社會地位邊緣化的一種準確認識。此外還有網易、碧海銀沙等網站。也都有詩詞聊天室的分類。

在聊天室裡,更加彰顯網路自由所帶來的活力。來之如鶩集,去之如脫履,這樣一種天馬行空、自由平等的參與方式,也是網路詩壇活躍不衰的內在原因。

常言道“必也正名乎”,但是為網路詩詞正名,確乎是一件難為之事。現在只能以大家普遍理解與接受之方式,與傳統詩壇並舉而略加辨析。

創作群:

傳統詩壇,普及性較為廣泛。其結構大致可剖分為幾個層面:

中國詩詞協會以其歷史原因,佔據此結構最為顯要之地位。甚至有給城市頒獎授牌之特權。其功過不在討論範圍之內。但顯然協會中以格律不通、歌功頌德者居多。其詩詞被大眾俗稱為“老幹體”。

各地詩詞愛好者所營構的是第二個層面。譬如留社、鴻雪。一般取其社員風格相近,旨趣相合。

第三個層面為散於各地的個體詩人。他們無所從屬。隨著時代和資訊化的進步,原本會老於戶牖的詩人們紛紛被髮掘出來,收編到各種文學社與詩社。但是不可否認,還是有很多人拙於溝通;甚至隔絕詩壇的孤獨詩人也不少見。

第四個層面以學院派為多。書齋學者,創作不多,流傳不廣。很多人未必精諳辭句,但是作為詩詞藝術理解最深刻的一類人,往往在詩詞界扮演隱性權威的角色。

網路詩壇,主要創作群體為青年人。或者已有詩詞創作的根基,或者自涉網後學習詩詞而得窺堂奧。他們或散在論壇,或散在聊天室。在網路中擁有一個或者多個身份。在現實中散於各地,沒有固定統一的組織。不容易形成流派(但是容易形成群黨)。雖然結社,但是個體與組織之關係不甚緊密。特殊的如留社、甘棠,雖然萌生於網路,社中獨立的個體,大多依然皈依於網路。但就兩個詩社本身,已經和網路詩壇相去甚遠。因為一旦成為組織,其所包含的自由度就已經大為縮減。

網路詩壇結社的自由,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之特點:

第一為社員之間的交流應有相當的自由,唱和與評點,不能受現實關係的約束;

第二為社員與詩社之間的自由。社員無必要之義務與責任,詩社亦無必要之約束與要求,彼此之間應該是一種“合留否去”的關係;

第三為詩社與外界之間的交流應該自由。相容幷包,而不宜形成太一致的風格、太一致的創作理論。這樣容易排斥外界、固步自封。(舉例居庸)

創作特點:

古人詩成,多箋寄好友,然後等待他們的見解和點評。傳播的範圍有限。時效性不夠好。好的作品,輾轉傳播於在口耳之間,筆墨書信之間。往往山遠路長,魚鴻難至,音書不達,“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常常只能是詩人一個遙遠的夢。

在網頁模式下,網路詩詞的創作一般和傳統創作模式並無差異;只是地域侷限不復存在。詩友交流更為便捷頻繁。一篇詩成,即有讀者,彼此發慼慼之感,或相切磋砥礪。或詰難,或答疑。於讀者知人論世,於作者反觀利弊,都不無裨益。好的作品短期就能被轉載到各地,為更多的人所瞭解。

這種頻繁的觸發,使得網路詩壇裡詩人們成熟的節奏加快。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作者,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熟起來,技法從生疏到圓潤,境界也日見精進。當然也看到很多作者心生倦怠,淡出網路。我非常感慨於孟依依寫網路的一聯:“我來才一瞬,花謝已三回”。非深諳其間三昧者絕不能道出。

在表現形式上,一首網路詩詞,可以按照內容,配上朗月疏竹,夜靜山空的畫面。也可以按照節奏和情感配上高山流水和平沙落雁的背景音樂。這些是傳統所不能比擬的。雖然這種技巧,不能觸動詩詞的本質,但是對於詩詞在當下的傳播和接受而言,無疑是有很大的助益。

在聊天室模式下,催生了一種臨屏技術。其實還是古代“刻燭、擊盤”限時作詩的現代演繹。值得一提的稻香老農和他的“作詩機”。作詩機初成於01年。學界和詩壇也曾引發過小範圍的轟動。王兆鵬、尚永亮先生曾經盛讚過這一作詩軟體在研究和推廣教學上可能存在的巨大價值。

當詩詞可以透過滑鼠輕點、電腦軟體瞬間作成的時候,詩詞也就只剩下了形式的空殼。但是這種對可能性的探索,理應被我們所銘記。

創作風格:

網路詩詞的風格,較傳統而言,並不是更為多樣,而是更為集中。其實現在所謂的網路流派,在歷代詩壇,尤其是清季以來,並不鮮見。雖然新詞彙、新視角、新物件、新思潮、新審美、新價值對於詩詞的影響歷來不絕,但是未有如今日之盛。

如何在舊形式裡,來構造新詞彙(無以為名)、運用新視角(李子)、描述新物件(獨孤食肉獸)、表達新思想(東海一梟),完成新審美(小眉),體驗新價值(實驗諸子)。延宕開來,將會是一個很大、很有趣的話題。這裡略述。

噓堂所堅持的實驗體。試驗無體。所以響馬先導,噓堂踵繼。高樹等人影從之。李子所堅持的實驗體,卻只有李子能夠適應。其餘諸子,風格差異,在我的《點將錄》中悉已評述,不贅述。

網人結集出版,最近也日見尋常。最早的可能是方舟子的詩集,後來是象皮出版的《網路詩三百》,其中新舊體參半,再後來是六藝出版的《有所詩》,其後網路詩詞的出版已經如雨後春筍,隨處可見了。從這些次序先後的作品,最能看出網路詩詞的發展脈絡。從格律未穩,到個性鮮明,技法老道。新面孔越來越多。

這些年來網路詩壇圍繞創作的內容、格調諸多方面,也進行過反覆的爭論。這也算是網路詩壇成熟和自覺的一個標誌罷。只是詩評、詩話沒有跟上詩詞創作在網路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其數量不多,而且良莠不齊。沒能走出傳統詩話關於“辭藻、情趣、神韻、境界”的話語圈,但是又沒有完全理解這些詞的內涵。造成現在詩詞評論的水平整體較低。

網路詩壇所面臨的一種尷尬,還在於身份的缺失。對於現實的詩壇而言,網路詩壇虛無縹緲。彼此之間隔膜既深。但是也有一些詩人,身份遊離於兩者之間;對於詩詞研究者而言,當代詩詞研究,本身就是一片空白,網路詩壇的研究,尤其顯得無人問津。更多的人僅僅懷抱樂見其成的態度,或者赴水弄潮,遊戲其間。客觀原因在於網路詩詞還沒有成型,作品還沒有經過歲月的沉澱,整個學術界也沒有提供一個可供研究的範本。

但是我想,如果網路詩壇缺席了,那麼,所謂的當代詩壇,也是不完整的。舊體詩究竟有沒有向大眾推廣和普及的必要。怎樣推廣,意義何在?這是有心人的事情。有沒有必要做詩詞入口網站,又如何運營維持。這也是有心人的事情。老調重彈,無非拋磚引玉。把時間留給真正的詩人。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轉自網路)

作者簡介:

蘇無名 ,1970 年代人,詩人、詩評家。久居江城,略習經史,博而寡要。涉網十年,稍近詩詞。就職某司,從事於通訊業。藏書多,結友少,能小飲,好遠遊,引為平生樂事。

《網路詩詞七年的沉寂與喧囂》  ——中華詩詞峰會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