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我們經常談論信仰,談論理想,然而在藝術作品中,信仰或者是理想從來都不是統一的,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氛圍之下,總是會有著屬於自己的信仰與理想。這本該是一個大家都熟知的話題,然而卻最終演化為一種曲解,一種霸凌。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在當今的創作領域,總是少部分掌握了話語權的人來定義這些原本屬於創作者甚至屬於一個民族的詞彙。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當這些詞彙所展現出來的力量與他們的話語權理論相悖,什麼信仰,什麼理想統統給你掃進垃圾筐,因此,全面的,多樣的談論或者是看待這些平日裡的普通詞彙,對於藝術創作來說或許更有意義。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說的就是這樣的內容。《未寄出的信》講述的是一個與信仰有關的故事,在蘇聯時代,一個地質勘探隊來到了西伯利亞荒原,在這裡,他們奉命來探測鑽石礦,外界環境非常艱苦,且對於這些人來說,茫茫的荒原,親人的遠離都是阻隔他們想要獲取此行目的的障礙。一行人從一開始的信心滿滿演化為後來的心灰意冷。正當他們幾近絕望之際,女隊員丹尼亞卻發現了一小塊鑽石,於是,這一場旅途瞬間又充滿了歡笑,然而好景不長,當他們想要將這個訊息帶回總部的時候,森林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幾名隊員開始了絕境求生,在保衛地圖這件事情上,他們不惜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這是一個傳統的蘇式英雄主義的電影,同時也是國內很多被貼上“主旋律電影”標籤的影視作品的敘事路線。如果讓美國人拍攝本片,一定會得到一個讓大部分觀眾們都滿意的答案,一定會從人性的角度解釋出來一個讓大家都贊同的主題,然而很遺憾,這是一部1960年上映的蘇聯電影,本片如果說不帶有任何的意識形態是說不通的,但是當我們放下這種意識形態的偏見去看待事實,這或許只是電影創作的一種方式。然而有人願意放下偏見嗎?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未寄出的信》的核心在於一行四人為了完成總部賦予的任務而最終做出了偉大犧牲。這種眾人團結一致為了做某一件事情的創作理念似乎被當代的很多創作者所詬病。在他們看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任何與人性有關的話題之下,有且只有一種,那就是黑暗,他們崇尚“人之初,性本惡”的理念,因此,在這樣的理念之下,我們看待這部影片的話,就會跟他們一樣給本片貼上標籤“太假”。然而這一定就是對的嗎?很明顯,不是的。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不論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說“人之初,性本惡”。都不過是一種創作理念,在這樣的創作理念驅動下,我們才會有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誕生,正因為有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我們才會有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理念。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藝術創作才不會狹隘。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然而當代的藝術創作並不遵循這樣的理念,這樣的理念並不會被很多人接受,甚至於主流的,掌握了話語權的藝術評論者們並不接受藝術的多樣性,反倒是他們習慣用一種標準來衡量所有的作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似得到了一個肯定,實際上不過是路越走越窄了。就拿很多影迷們推崇的《活著》跟《霸王別姬》來說,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好的作品,但並不足以成為所有國產電影的標杆。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並不是一部中國電影,而是一部完全的,嚴格的遵循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敘事邏輯,敘事框架之後,拍出來的非常標準的西方電影。因此,這兩部作品才能在西方主導的電影節大放異彩,甚至在幾十年後的今天被很多影迷們稱讚。然而這兩部作品看似是中國電影的榮光,實際上卻將中國電影前進的道路鎖死了。以後只能按照這個標準去拍電影,如果不是以這兩部作品為目標,那麼在方向上就不會得到觀眾的認同。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回到本片上來說,同樣的意義在本篇上也顯露無疑。我們看待《未寄出的信》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這是不是一部主旋律,這是不是一部被灌輸了意識形態的作品,我們絲毫不在乎本片創作者透過鏡頭語言來構築片尾處的絕望,以及一行人對於信仰的堅持等等。這些都被忽視了,就因為本片是讚頌信仰這種精神的,而且並不是按照西方世界給定的邏輯來讚頌。

他們有信仰,他們有力量

這種非黑即白的評斷標準使得我們對於影視創作進行了某種程度的“淨化”。其結果就是屬於自己意識形態的作品會被褒揚,而在自己所理解的的意識形態之外的作品,即使本身的質量過硬也會被惡意丟棄。我們無法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作品的時候,我們所崇尚的還是作品嗎?很顯然,藝術的多樣性就會被這樣簡單的解體,最終簡單的絞殺,爾後,當我們高呼藝術的時候,藝術就已經成為了恥辱。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