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國家強大了,為何很多人卻變窮了?時代終將拋棄那些選擇錯誤的人

最近幾年,我們能從電視、媒體上看到,中國是越來越強大:

我們的航母下了水,我們的空間站上了天。

中國的手機、汽車,有了自己的民族品牌,開始邁向全世界。

然而,很多人卻又能親身感受到,市場的機會在減少。

十年前的2012年,中國GDP增速還可以達到7。7%。但在10年之後的今天,2022年,我們的GDP增速目標只有5。5%。

同時,像“996”、“躺平”這樣的網路詞彙層出不窮,無不反映出,現代人面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當時間來到2022年,就連那些被稱為“絕對高薪”的網際網路公司,也相繼爆出了“裁員潮”。

這些現象,不禁讓人困惑。

國家強大了,難道每一箇中國人,生活不應該變好麼?

但為什麼我們卻看到,很多人的生活水平,近些年來卻在原地踏步、乃至倒退呢?

這篇文章,主要是為了給大家分析、推演“中美博弈”這個“大變局”的今天和未來;並且探究,如此大的國際形勢變化,又將如何影響普通中國人的工作、投資和財富機遇?

我們來談一個,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的一個現象:

那就是中國越來越強大,國家實力蒸蒸日上。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能感受到,我們自己、或者身邊的親戚朋友,有的人生活卻越來越差。

這種國家發展和個人命運的割裂感,究竟是怎麼來的?

如果你、或者你身邊的人,現在正面臨著這樣的困惑,那麼我強烈建議你把本篇文章看完,它可能會悄然影響你未來十到二十年的人生選擇。

首先,我們需要澄清的一點是,很多人產生的這種、國家與個人命運的割裂感,其實來自於中國人最樸素的情感:那就是我們覺得,國家強大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生活都應該變好。

這種情感、或者想法是錯誤的。

國家在發展,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平等地獲得階級晉升、或者發財的機會。

例如我們看美國。

在過去20年裡,美國的GDP數字翻了一番,從10萬億美元增長到20萬億美元。但是剔除通脹後,美國最普通家庭的收入中位數,完全是沒有增長的。

國家強大了,為何很多人卻變窮了?時代終將拋棄那些選擇錯誤的人

從GDP數字來看,你能說美國沒有發展嗎?當然有發展。但是發展的好處,只被少數富人所收割,並沒有惠及到美國的普通老百姓。

反觀我們中國,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追求社會公平。但即使再公平,發展的好處也不會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

反而,很多人還會成為改革大浪潮下的犧牲品。因為改革,從來就有贏家、有輸家。

例如,在改革開放後的40年裡,即使同一時間,我們國家的經濟在飛速發展,但依然產生了兩個最大的輸家群體:

一是農民。由於我們的經濟結構,從農業經濟升級為工業經濟,在“工農業剪刀差”的壓力下,農民群體在各行各業中的收入,始終是最低的。

二是國企工人,隨著我們的市場體制,從計劃經濟轉換為市場經濟,大量的國企被市場化淘汰,而國企工人們則在90年代末迎來了集中下崗。

對於中國上億農民、和上千萬國企工人們來說,人生從此走了上下坡路,難道是因為他們不努力麼?完全不是。

但是沒有辦法,當時代的浪潮襲來,註定會有一批人會成為犧牲品;

而今天,很多人再次感受到了,和90年代下崗工人一樣的感受,就是因為我們正處於建國以來、第三次重大戰略轉向當中。

柏年曾在之前的影片中講過,建國後,我們曾經歷過兩次重大的戰略轉變:

第一次轉變,名為“自己更生”,第二次轉變,則是“改革開放”。

這些戰略轉變,主要是因為中美關係的變化、因為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的變化而引起的。

而當前,當我們面臨“中美大博弈”這樣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國家又需要透過推動重大改革,打破舊的利益格局、不破不立,來為未來20年的發展積蓄力量。

但是,改革過程中必然有贏家、有輸家。很多舊的利益、舊的主體、舊的產業,就會像90年代的國有企業一樣,被改革所淘汰。

這個時候,我們普通人該怎麼辦?

柏年必須要說,在當前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選擇遠遠比努力更為重要。

我們要去選擇順應改革,而不是去違逆改革。我們要去成為贏家、而不是去當輸家。

就好像90年代,一個人如果不去當一個看似“鐵飯碗”的國企工人,而是選擇去下海經商的話。那麼此後,他人生的軌跡大機率會更加精彩。

因為在那個時代,當一名商人投入市場經濟,是順應改革的。而當一個國企工人,是違逆改革的。

由此帶來的命運的轉折,很大程度上與個人的努力無關。

那麼問題來了,今天,我們普通人究竟該如何去順應新時代的改革呢?國家的改革方向又在哪裡呢?

這就要涉及到我們前幾篇文章的內容了。在未來20年,國家為了應對“中美博弈”,主要做的就是兩件事:

第一件事,堅決地進行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打破美國的科技霸權和壟斷;

第二件事,進一步推廣“一帶一路”倡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形成穩定的“朋友圈”,打破美國的意識形態霸權;

而一旦這兩個霸權消失,美國的其他霸權——包括美元霸權、軍事霸權等等,這些用來“吸血全世界”的工具,都將會逐漸崩塌。

所以產業升級和一帶一路,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兩個改革方向。

那麼普通人,應該如何去順應這些改革呢?接下來,我們一個一個地講:

首先是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國家將大量淘汰不怎麼賺錢的、低端的製造業產業,將他們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等其他國家,進行騰籠換鳥。

國家強大了,為何很多人卻變窮了?時代終將拋棄那些選擇錯誤的人

說到產業轉移,這裡很多人就會有疑問說:我們的中西部地區、人力成本也很便宜,為什麼不能將這些低端製造業,轉移到中西部呢?

現實情況,很難。

因為低端製造業,對於成本是十分敏感的,而中西部地區的運輸成本又太高,天然競爭不過越南、印度這種人力成本又便宜、又有著大量海岸線的國家。

而正相反,能向中西部轉移的製造業,恰恰是高利潤的高階製造業。因為高階製造業,靠的是技術壁壘而不是成本優勢,它對於運輸成本並不敏感。

例如,我們看世界上的發達國家。

德國,汽車中心斯圖加特——也是賓士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美國,汽車中心底特律——也是福特、通用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這些城市都是內陸城市、都不沿海。但是一點也不妨礙它們,把生產出來的汽車賣向全世界。因為它們靠的是技術優勢、而不是成本。

從這一點上來看,如果我們迷戀低端製造業,遲遲不願意鬆手。那麼這些產業,只能永遠地受困於我們的東南沿海地區,不但會佔用、浪費產業升級的資源,而且會造成巨大的東西地域差異。

但是,如果我們順利地進行了產業升級,那麼國家就可以將這些產業在全國佈局。不但能打破美國對我們的技術壟斷,也能夠實現中國各地區的經濟平衡。

而這個改革方向,就對接下來,個人的人生和財富機遇,產生兩個極為重要的影響。

第一個影響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和不受高等教育的人,他們面臨的機會將會天差地別。

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隨著中國產業的進步,我們對於工程師、科研人員的需求會越來越多,相關領域的人才待遇也會水漲船高,晉升空間也會更大。

例如,最近兩年產業裡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突飛猛進,大量汽車公司招人需求猛增,汽車工程師的待遇在翻倍上漲。

而對於沒有受到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他們則會因為低端產業的不斷流失,相關崗位不斷減少,遭遇收入停滯、乃至失業的風險。

這是當前,相當多的、處於傳統產業的中國人,所面臨的風險。

所以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未來的20年,一定不要放棄對於自我的教育、以及子女的教育。

同時,產業升級還會帶來第二個影響,那就是有教育、科研資源的城市,和沒有教育、科研資源的城市,發展速度將會出現明顯差異。

因為產業升級,是以科技、人才為基礎,而科技、人才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大學。

所以那些有優秀大學的城市,就會有強大的人才儲備,有能力承接高科技產業。

而那些沒有優秀大學的城市,因為人才資源的匱乏,就沒有能力分享產業升級帶來的紅利。

這樣一個城市的發展邏輯,和過去40年是完全不一樣的。

過去40年、乃至過去100年,一箇中國城市是否能獲得發展,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這個城市有沒有自然資源,例如煤礦、鐵礦等;二是這個城市是否有地理優勢,位於鐵路沿線、或者沿海。

這樣的一個發展邏輯,還是一個“以成本為中心”的發展邏輯。

但是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從“以成本為中心”轉向“以人才為中心”,很多新的城市將會脫穎而出,而很多舊的城市則會沒落。

國家強大了,為何很多人卻變窮了?時代終將拋棄那些選擇錯誤的人

例如在最近幾年,西部城市成都、西安,獲得了大量的市場關注和人口流入。為什麼?

如果從一個城市擁有的優秀大學數量上,我們可以看到端倪。

例如成都和西安,均擁有7家“雙一流”大學,在全國城市排名中並列第5名,教育資源僅次於北京、上海、南京和武漢。

而依託本地的優秀大學,成都和西安發展出了相對先進的IT、電子、生物醫藥等高新行業,比他們的兄弟城市,例如重慶或者蘭州,產業結構更加先進、經濟更有活力。

再例如,安徽省省會合肥。

在改革開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合肥名不見經傳,在長三角地區發展速度落後於南京、杭州。

但是最近5、6年,合肥逐漸有了“風投之城”的稱號,大量高科技企業選擇在合肥落地生根。

目前,合肥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平板顯示基地、儲存產業基地。為什麼?

除了合肥政府招商引資的能力強之外,很多高科技企業落戶合肥,還是看中了合肥的人才資源寶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像這種,因為一個大學、發展出一片產業的例子,不止在國內出現。

在世界上,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斯坦福大學,讓矽谷發展成為世界網際網路產業的中心。

所以,一座優秀大學所蘊含的能量,可能會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但與此同時,對於那些沒有優秀大學的城市來說,當本地的傳統產業開始衰落之時,一座城市的發展,可能就到了盡頭。

這其中,包括相當多的、上世紀以工礦業起家的工業型城市,乃至一些省會級城市。

具體的名單,柏年就不在這裡列舉了。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裡,沒有一所雙一流、乃至沒有一所一本大學,那麼這座城市的發展前景,足以值得你去擔憂。

同時,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我們無力阻止一座城市的衰落。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前往那些擁有大學、擁有人才資源的城市,留在這些城市裡工作、買房定居,最大程度地分享城市發展的紅利。

而對於那些固守在傳統型城市的人來說,他們的結局可能也就和整座城市一樣,平庸地老去。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無奈,也是改革所必須經歷的陣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重心,一直是朝向美國以及日韓,由此帶來了中國的經濟重心,由東北向東部沿海的轉移。

但是下一階段,隨著中美摩擦的加劇,我們的貿易重心將沿著“一帶一路”倡議發生鉅變,由此帶來了中國經濟重心的二度轉移。

那麼具體會產生什麼樣的一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