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國漢季的神兵:論陶弘景《刀劍錄》

本文主要按南朝《刀劍錄》,談談三國漢季的著名兵刃。

如果從現實角度來看,就三國兩晉的鍛造技術而言,根本沒可能有所謂的神兵利器。

兩漢魏晉常見的武器就是環首刀,使用“鍛鋼法”,利用反覆摺疊鍛打刀條,去除金屬當中的雜質。

一次摺疊鍛打為“一煉”,一般的中下級士兵能配有十煉的武具已然不易。至於廿煉(二十煉)、卅煉(三十煉)、五十煉的兵器,便無疑是門閥貴族的專享了。

比如曹丕曾鑄百鍊環刀,無疑是傳國寶器。

(曹)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龜,名曰靈寶;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鋒似崩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典論》

實際這些貴族專屬的兵器,觀賞性、儀式性遠大於實用性;今日文物所見的裝飾較完整的古刀,基本都是儀仗兵器。真正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實戰兵器,難免捲刃、崩刃甚至斷刃。因此也罕有傳世。

如故拋開手感與配重而言,單單從金屬的強度、韌性考慮,今天超市中最普通的菜刀,效能也能秒殺古代的神兵利刃。現代的一把水果刀,放到古代也是摧金斷玉的名器,大概可以和“魚腸劍”相媲美。

兵器所以出名,不在於其本身的強韌,而在於使用者的名氣。

我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喜愛將“器物”與“使用者”相勾連,甚至延伸出所謂的“器物之性”。比如將磐石、蒲葦乃至蘭草擬作各種高潔品性之人,甚至推而廣之,賦予器物各種秉性。這是傳統文化中常見的事情,因此刀劍也不能免俗。

本文主要就《刀劍錄》中的諸多神兵,談談三國漢季的武具。考慮到陶弘景(456-536)的活躍時間大約在三國漢季(189-220)的三百年之後,諸多傳說雖然不免荒謬之處,但相比更晚的記載,又明顯具備一定的可信度。

歷來大抵將陶弘景視作道教的代言人,實際就他的涉獵範圍以及“山中宰相”的雅號來看,陶氏應該被歸類為博物學家,與西晉張華相似。

本文共 5100 字,閱讀需 10 分鐘

魏國的神兵利刃

《刀劍錄》中關於魏國神兵的記載,比較有趣的有兩處。

(1)曹操劍

其一是曹操的“孟德王之劍”。乃曹氏在建安二十年(215)於幽谷之中所得,發掘時便篆有“孟德王”的銘文,充滿著迷信色彩。

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於幽谷得一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刀劍錄》

三國漢季的神兵:論陶弘景《刀劍錄》

曹操得一劍,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實際建安二十年(215)是曹操討伐張魯的同年。因為前一年(214)劉備剛剛攻陷成都,且自入川起(211)便對漢中地區進行了長久的政治滲透。比如相繼派遣彭羕、李恢出使漢中,招誘馬超來奔,以及葭萌關守將霍峻(劉備部將)與張魯的同盟關係等等。例證非一。

從《蜀書》中的諸多記載,不難看出劉備對張魯的引誘。比如張魯兵敗漢中,劉備便遣黃權“迎之”。

先主以(黃)權為護軍,率諸將迎(張)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蜀書 黃權傳》

再比如張魯降曹之後,自稱“寧做曹操的奴才,不做劉備的上賓”。可見彼時的川中與漢中的微妙關係。

(張)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華陽國志》

所謂“幽谷中所得”,其實就是隱喻曹操稱漢中地形崎嶇,地貌多變。

(曹公)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魏書 劉曄傳》

至於所謂“孟德王”銘文,則純粹系扯淡。因為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只是魏公,尚未封王。翌年(216)才晉為王爵。

但《刀劍錄》的這條材料依然有史料價值,因為這條“孟德王”銘文很可能是曹操封王之前的一種“輿論攻勢”,與改朝換代時各地“靈芝異草、鳳凰雲集”是一個路子,即所謂的讖緯祥瑞學說。

劉備稱帝之前(221),也在四川搞這些鬼把戲,當時跳得最歡的是李嚴,搞出一個“黃龍甘露碑”,大得劉備賞識。後來李嚴果然官運亨通。

三國漢季的神兵:論陶弘景《刀劍錄》

祥瑞讖緯,靈芝異草

(2)曹芳劍

《刀劍錄》中另一條兵刃記載,就是齊王曹芳“寶劍自失,只留空匣”。

齊王(曹)芳,以正始六年,鑄一劍,常服之。無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後有禪代之事,兆始於此,尋為司馬氏所廢。——《刀劍錄》

按材料,此事發生在正始六年(245),實際正始十年(249)時,司馬懿即發動武裝政變,將大將軍曹爽一黨盡數夷滅,曹芳也被架空成為傀儡。

可見曹芳的“寶劍無故消失”與曹操的“孟德王之劍”實際是相同的配方,相同的味道。都是天命、讖緯學說的“借古喻今、借屍還魂”。這大概與陶弘景本人的道教背景有關。

蜀漢的神兵

《刀劍錄》中關於蜀漢的神兵記載比較豐富。僅選擇部分值得分析的案例,略作探究。

(1)蜀漢八劍

章武元年(221)。劉備鑄劍,自取一柄,賜三子(後主、梁王、魯王)各一柄;關、張、趙、葛各一柄。

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劉)備自服,一與太子(劉)禪,一與梁王(劉)理,一與魯王(劉)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刀劍錄》

按照章武元年(221)時黃忠、法正剛好死去(220)的記載,八劍的主人大抵可信。尤其考慮到彼時劍作為儀仗兵器,其實就是賜給高階官員作為展示身份之用。

這條材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採礦地點“金牛山”。

金牛山不在川地,而在湖北宜城。宜城彼時是縣級單位,東漢時隸屬南郡,三國時隸屬襄陽。實際這裡也是劉備最初的封爵“宜城亭侯”的所在地。

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蜀書 先主傳》

按照章武元年(221)劉備東征的大背景,彼時襄陽在曹魏而不在東吳,雖然劉備擅屬了南郡太守,但未見擅署襄陽太守的記載。他還派遣鎮北將軍黃權在江北防備魏軍,可知應該沒有挑釁曹魏,兩面樹敵的打算。

(黃)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王沈《魏書》

因此此處的“採金牛山鐵”,毫無疑問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不過仍然可以從金牛山的地名,窺見背後的命名邏輯。

三國漢季的神兵:論陶弘景《刀劍錄》

金牛山採鐵鑄劍

(2)關羽刀

關羽刀銘“萬人”,號稱是關羽不惜性命,進山採神鐵鑄成。

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刀劍錄》

實際關羽老家司隸河東,亡命徒出身,在諸多傳說中,有說是打棗子的(三國演義)、有說是武財神的(馬上封侯)、有說是文財神的(熟讀左傳),莫衷一是到了混亂的地步。

按照《刀劍錄》的記載,關羽的身份又多了一個,就是鐵匠,同時兼備徒手採礦技能。

(3)張飛刀

張飛的“蜀新亭侯刀”是播流最廣的謬誤之一。

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刀劍錄》

實際“蜀”是蔑稱,被吳國的諸葛恪、薛綜罵作“橫目苟身、蟲入其腹”。川蜀政權真正的稱呼是“漢”。

(薛)綜下行酒,因勸酒曰:“蜀者何也?有犬為獨,無犬為蜀,橫目苟身,蟲入其腹。”——《吳書 薛綜傳》

張飛的“蜀新亭侯”,就如同中國人自稱支那,日本人自稱倭奴一樣,根本不值一駁。

合理的稱謂,是“漢西鄉侯刀”。可見張飛刀比關羽刀更不靠譜,純粹是陶弘景的思維發散。

(4)黃忠刀

黃忠刀號稱“刀身如血”,定軍山一日之間,“手刃百人”。

黃忠,漢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於漢中擊夏侯軍,一日之中,手刃百數。——《蜀書 黃忠傳》

三國漢季的神兵:論陶弘景《刀劍錄》

黃忠得一刀,一日之中,手刃百數

可憐的老兵黃忠,死了都被人這麼消遣。實在太過不幸。

任何一個具備基礎常識的人,都知道金屬的強度與厚度掛鉤。按照刀刃的厚度,別說揮刀去剁“頂盔摜甲”的職業軍人,就是揮刀去剁大豬骨頭,按照東漢末期的冶煉技術,最多三五下,就得刀口捲刃,不得再用。

《水滸傳》中武松“火燒鴛鴦樓”時,就是連殺數人,刃口崩毀。而且武松在鴛鴦樓殺的,都是張都監手下的奴婢小廝,還不是披甲嬰胄的武士。

武松按住,將去割時,刀切頭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時,已自都砍缺了。——《水滸傳 第三十一回》

按《水滸傳》的成書時間,可知即使在三國漢季的一千年之後,刀具質量都十分堪憂。

因此黃忠所謂“赤血刀一日斬首數百”根本就是沒影兒的事情,是瘋人瘋語,與武俠小說兒一個性質。

(5)諸葛亮刀

“諸葛亮刀”是蜀漢所有神兵當中最為扯淡的記載,可信度為零。僅放在此處,供讀者朋友觀摩,以作談資。

諸葛亮,定黔中,從青石祠過,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測。——《刀劍錄》

按《刀劍錄》記載,諸葛亮平定南中(今雲、貴、緬甸東北地區)之後,路過青石祠,“抽刀刺山,刃入山體,人不能拔”。

這種故事在西歐、北歐乃至近代的日本動漫、中國武俠當中都極為常見。充滿著“宿命論”、“天命論”、“英雄救世論”等狗屁不通的文化糟粕。說實話,陶弘景把諸葛亮跟這種神怪妄語聯絡在一起,對武侯實在是一種大大的褻瀆。

吳國的神兵

在《刀劍錄》中,當屬東吳的神兵最為舛謬,比蜀漢的記載有過之無不及。

(1)周瑜劍

按陶氏所言,赤烏年間,東吳有人發掘到淮陰侯韓信的故劍。孫權賜給周瑜。

赤烏年中,有人得淮陰侯韓信劍,帝(孫權)以賜周瑜。——《刀劍錄》

三國漢季的神兵:論陶弘景《刀劍錄》

孫權得韓信劍,賜周瑜

按赤烏(238-251)是孫權末期的年號,而周瑜死於建安十五年(210)。那此劍被髮掘時,周瑜早成冢中枯骨,難不成是孫權賞給周瑜的鬼魂了?

更可笑的是,韓信的淮陰侯,是被劉邦褫奪兵權、軟禁之後授予的虛銜兒。韓信本是齊王,後為楚王。按東吳的地緣環境,即使真的發掘出了韓信劍,那銘文也應該是“楚王信”,何來“淮陰侯”?

活人豈知死人事?今人豈知未來事?

(2)皇帝吳王劍

陶氏稱,孫皓(吳末帝)在建衡元年(269)鑄劍,銘文“皇帝吳王”。

孫皓以建衡元年,鑄一劍,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刀劍錄》

讀至此處,不由大笑三聲。皇帝是皇帝,國王是國王,豈有將皇帝與國王並列的道理?當年曹操僭越魏王時(冕十二旒、乘金車、駕六馬),尚且知道“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孫氏僭號江東,稱帝四代(孫權、孫亮、孫休、孫皓),難道還會搞不清楚“王”和“皇帝”的區別嗎?

此銘文最大的漏洞,就是“吳王”的稱號不是漢廷授予,而是曹丕授予。漢廷授予的封號是“吳侯”,而非“吳王”。

魏黃初二年,(曹丕)遣使者邢貞拜(孫)權為吳王。——《吳書 張昭傳》

在東吳與曹魏交惡的環境下,孫皓再怎麼荒唐,也不可能使用曹魏的封號。遑論將“吳王”與“皇帝”並列了。

將“皇帝降格為王”的荒謬程度,大概和明武宗自封“威武大將軍”有的一拼。如果從彼時魏吳關係來看,此記載的可信度為零。

(3)斷蒙刀

在《三國志》中,吳將董襲,曾經率部突襲江夏太守黃祖。彼時董襲與淩統“人披兩鎧,先登陷陣”,率眾跳上敵方戰船,抽刀砍斷風帆的繩索,敵船失去控制,橫於江面,吳軍遂大破黃祖。

(董)襲身以刀斷兩紲,蒙衝乃橫流,大兵遂進。——《吳書 董襲傳》

三國漢季的神兵:論陶弘景《刀劍錄》

董襲抽刀斷紲,艨艟橫流

董襲“抽刀斷紲”的典故,書有明載,無可置疑。然而此事在《刀劍錄》中,又被扭曲為另一種怪異模樣。

按陶氏所言,董襲砍斷的不是“紲”(繩索),而是“蒙”(船體)。

(董)元成引刀斷衝頭為二流,拜大司馬,號“斷蒙刀”。——《刀劍錄》

蒙即艨艟,一種包覆牛皮的狹長快艇。按照陶氏的理解,董襲拿的應該是“盤古陰陽至尊無敵屠龍大砍刀”,一刀能將艨艟鉅艦攔腰斬斷,這與“手撕航母”差不多一個性質。

更可怕的是,陶氏還信誓旦旦地宣稱,董襲手中的“斷蒙刀”,竟然是他自己鑄造的。

董元成,少果勇,自打鐵作一刀。——《刀劍錄》

這打的只怕不是“鐵”,而是瓦坎達帝國的“震金”(見漫威作品《黑豹》);董襲應該也不是地球人,而是流浪異星的宇宙霸主。

《刀劍錄》這段記載,在玄幻的基礎上,又平添了幾分仙俠的味道。想必陶弘景對自己的“傑作”應該也頗為滿意。

陶氏大概編得興起,又筆走龍蛇般寫道“董襲憑此大功,官拜大司馬”。

太謙虛了,董襲要是有這兩下子,什麼大司馬小司馬,直接封個“銀河大將軍”,它不香麼?

實際魏晉南北朝時代,還真有個銀河大將軍,即侯景。其自封“宇宙大將軍”,二十五朝僅此一家。

(侯)景又矯詔曰:“相國可加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餘悉如故。”以詔文呈太宗。太宗驚曰:“將軍乃有宇宙之號乎!”——《梁書 侯景傳》

董襲“一刀劈斷艨艟”的記載,固然是瘋人瘋語,實際也早有伏筆。因為陶氏連董襲的名諱都搞錯了。

按《吳書》,董襲字“元代”;《刀劍錄》寫成了“元成”,可見此事無疑出自地攤文學。

董襲字元代,會稽餘姚人。長八尺,武力過人。——《吳書 董襲傳》

董元成,少果勇。——《刀劍錄》

篇幅所限,本文便不再另撰小結。

陶氏的《刀劍錄》,其中當以曹魏相關記載較為可信,至於吳蜀二國的記錄,則純粹是瘋人瘋語,只能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

從這個角度看,羅貫中相比於陶弘景,已算十分克制。羅氏基本還侷限在“武俠”的範疇之內,編排的大多隻是甲冑兵刃的形制;至於陶氏,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換言之,如果《三國演義》由博物學家陶弘景來執筆,只怕《超級仙魔大戰》就要提前一千七百年問世了。

我是胖咪,頭條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