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鄭爽風波臺灣網民質疑:覺得大陸哪裡很窮?

近日大陸演員鄭爽的天價片酬、一天208萬元人民幣之新聞刷屏兩岸媒體,讓人回想到一則舊聞。2020年11月,大陸娛樂新聞出臺了一篇“2020臺灣演員收入排行榜”,其中在大陸活躍的臺灣資深演員王耀慶,引起了臺灣媒體的注意。

王耀慶,早早進軍大陸演藝圈,多年來不溫不火,在2020年大放異彩,又火回了臺灣,“西進大陸爽賺!王耀慶一年賺一億臺幣”成為臺灣熱門娛樂新聞。

然而在那時的大陸輿論場,一位大陸娛樂記者給出中肯評論,“臺灣資深藝人還是挺划算的”。對比今日鄭爽風波,不得不說,說得有理。

“大陸真的這麼好賺嗎”?

近年臺灣輿論,不管是影視娛樂業、電子科技業、金融業,都在問這個問題,臺灣商業類雜誌也無數次做過類似選題。

也因此在論壇上,最近幾年“去中國大陸工作,薪資沒有想象的高”,這類提醒臺灣年輕人的文章,漸漸多過“去大陸就高薪”。

但在大陸輿論場中,“臺灣人都還以為大陸很窮”是一個長期刻板印象。

2008年後兩岸交流開啟大門,大批陸客及陸生赴臺,從那一刻起在大陸論壇如豆瓣(及後來的知乎)上,“去了臺灣,感覺基礎建設不行,感覺很窮”是一類;“臺灣人都還以為大陸很窮”是另一項。

臺灣青年,窮嗎?

大陸社會對“臺灣感覺很窮”的印象,一是對比出遊的大陸人民之廣大消費力,二是基礎建設,三是太多臺灣人因為“經濟不佳”跑大陸工作。

講起“臺灣年輕人低薪”,大陸網上大約都知道“22K”(四千多至五千元人民幣),但一般不太明白具體情況。畢竟這薪資在大陸一線城市,雖是低,但以大學畢業生來說並不過分。

臺灣的青年低薪困境,根源不是“起薪”、更不會讓你“吃不起飯”,而是上升空間、未來可發展性的問題。

根據臺灣勞動部門統計,2020年大學畢業生起薪,平均為兩萬九臺幣,也就是六千元人民幣左右。以臺北來說,這在應屆畢業生中數不高、也不算低的中間水平。

而根據臺灣政府部門的“薪情平臺”上,30至39歲的世代中,“中位數薪資”為四萬四臺幣(約為九千七人民幣)。

進一步分析行業類別,可以發現,金融保險業、醫療業、製造業及科技業等高於這薪資,但多數行業是低於這薪資的,也就是臺灣常說的“臺積電撐臺灣”。特定行業在臺灣才賺錢,其他專業發展相對停滯。

但金融、醫療、科技在中國大陸一線城市同樣太賺錢,許多中階主管的薪資也比臺灣高出許多,所以就算是在臺灣“偏高薪”,人才仍會流失。

而在臺灣其他領域的年輕人(比如幼兒教育、傳媒類、服務業),畢業時拿個三萬臺幣,到了30歲,八年過去,可能“提升”為三萬五臺幣,漲幅微小。因此,選擇去大陸城市更是常態。

“上升空間大”,在臺灣,許多臺資企業亦會用這個說法挖角臺灣人外派大陸。

臺灣青年看大陸,窮嗎?

“為什麼部分臺灣人覺得大部分大陸地區都特別貧窮和落後”,這問題是知乎上萬年不退的流行問題,就如同大陸媒體分析過數次“臺灣真實的經濟水平怎麼樣”。一直討論,一直困惑。

在臺灣的論壇中,過去一年與“中國大陸窮”有關的熱門帖子中,非常少將“窮”與“整個中國大陸”連在一起的表述。而是“上海很多人仍很窮”,這樣的表態多出現在討論兩岸薪資的情況。

討論兩岸薪資,比如“上海應屆畢業生薪資”、“北京平均薪資”等在臺灣網路上一直很熱門。而在“很多大陸人收入很低”、“上海基層很窮”的相關論述中,大多是基於對討論版上“大陸/上海薪資比臺灣高”的反駁(比如“上海很多人收入高,但服務員薪資很低”)。

更有意思的是,在這類兩岸薪資對比中,“科技業”(面板、晶片)往往佔到最多討論。

其一是“臺積電”一直是臺灣新聞的熱門詞,科技業也是臺灣民眾驕傲的,這也是臺灣人才外流的重災區。且在薪資比較的討論區中,以男性使用者佔多數。

其二是,臺灣的強勢產業到底有沒有“輸人”的情緒。這在臺灣面對中國大陸時普遍會存在的。

直言之,臺灣網路上對大陸一些不理性的認知,大多建立在政治對立(臺海問題)的情緒中,比如日前網路上對大陸脫貧新聞的質疑,就事論事的不多,而會扯上香港、臺灣的問題等。

“中國大陸窮”,一個簡單的刻板印象下,其實更多的是時代變遷下,臺灣青年面對大陸,在“明白經濟現實”與“政治情緒中”的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