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音樂家的故事之八:歐洲最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門德爾松

音樂家的故事之八:歐洲最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門德爾松

門德爾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德語: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德國猶太裔作曲家,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門德爾松的音樂只可能來自溫順、和諧、善良的心及白皙、雅緻、幸福之手,除了門德爾松之外,我們不可能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裡體會到如此純真的執著。在西方音樂史上,再也找不出哪一位作曲家能有門德爾松那麼完美的成長環境與生活背景。

幸運的音樂家

門德爾松1809年2月3日出生在德國漢堡一個富有的資產階級家庭。他的祖父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的哲學家,父親是一位大銀行家,母親是一個具有高度音樂修養的人,並以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才能聞名,府邸的沙龍一直是柏林文藝精英會聚之處。

門德爾松童年時代住在柏林,自小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長大,高貴可親卻敏銳易感,學識淵博且知禮得體。全家都是音樂愛好者,這對門德爾松在音樂方面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薰陶。他4歲開始隨母親學習鋼琴和音樂理論,後來又轉到巴黎跟隨馬利亞比高特學習,9歲時便已能登臺舉行鋼琴獨奏會,11歲開始嘗試創作各種型別的音樂作品。巴赫專家車爾特於1821年帶著年僅12歲的門德爾松到魏瑪會見72歲的歌德,歌德對門德爾松讚譽有加,一老一少,感情甚篤。由於他身上所具有的特殊音樂天才,使他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能夠快速地前進。與此同時,他的創作才能也開始顯露出來。1817年他開始跟隨作曲家捷爾特學習作曲,不久便以驚人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他在1826年寫出優美的管絃樂序曲《仲夏夜之夢》時,年僅17歲。這是一部具有高超寫作技巧和完美藝術性的傑作,它最終成為門德爾松一生的著名代表作品。他在少年時代除了致力於音樂學習和創作外,還自學柏林大學的一部分課程,努力充實自己多方面的知識,終於成為當代最具有文化教養的藝術家之一。

音樂家的故事之八:歐洲最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門德爾松

由於門德爾松的處境優越,生活安逸,從來沒有遭遇到為生計而奔波的困難,也不必去為謀得職務而煩惱,幸運使他對生活的感受不同於其他浪漫主義藝術家。他不像貝多芬和舒伯特那樣一生都在同貧困作頑強的鬥爭,而是在平靜和愉快的環境中度過了一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聽不到激昂的鬥爭音調和憂愁的旋律,也沒有接觸到社會性的題材或者是尖銳的生活問題,也沒有嚴肅的折理意識和深刻的戲劇性情結。同浪漫主義藝術家所特有的奔放的激情相反,門德爾松慣於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流露,用嚴格勻稱的形式來表達安詳的思想。因此,他的作品中,抒情性音樂佔優勢,主要運用城市生活風俗性的體裁,他的鮮明的旋律寫作保持著同民間歌曲舞曲的緊密聯絡,有深厚的鄉土氣息,內容通俗易懂,而且用肯定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大自然,把幻想與現實、幻想與大自然的光明世界聯絡在一起,這就使他的音樂具有的光輝色彩,優雅,溫柔,處處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恬靜的情感,聽後總給人一種輕鬆愉快和優美如歌的感覺。

門德爾松和舒曼一樣,一生致力於振興和發揚德國古典和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1829年,門德爾松在萊比錫指揮演出了巴赫的著名樂曲《馬太受難樂》,使這部沉睡了100多年的偉大作品得以重見天日,使入們對巴赫有了真正的重視和了解。1833年他任杜塞爾多市樂長職務,特別是在1835年遷居萊比錫並擔任格萬豪斯音樂會指揮後,更系統地積極傳播德國古典音樂作品,組織了按歷史次序編排演奏曲目而連續舉行的音樂會,演奏了亨德爾的神劇、海頓的交響曲和清唱劇、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樂》和《第九交響曲》等;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曲》在1838年被舒曼發現後也是在門德爾松指揮下在萊比錫首次演出的。1843年他和舒曼一起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並親自擔任了該院的第一任院長,建立了基本上以古典音樂為依據的一整套音樂藝術教育體系,形成了所謂“萊比錫樂派”,為培養青年音樂家和發展民族音樂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一切,都是門德爾松為振興德國民族音樂和繼承前輩作曲家優秀遺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貢獻。

音樂家的故事之八:歐洲最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門德爾松

萊比錫音樂學院

門德爾松作為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演奏家的才華得到了瑪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維希·貝格爾、莫舍萊斯等鋼琴老師和策爾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勒。

在短暫的一生中,門德爾松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創作體裁涉及很廣。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管絃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路易·布拉斯》《芬加爾洞序曲》《蘇格蘭交響曲》《義大利交響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G小調鋼琴協奏曲》,清唱劇《聖保羅》等。此外。還有大量的聲器樂及室內樂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獨特的韻味。它們的豐富內容、優美旋律、新鮮風格和感人情調,使之凝練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門德爾松的一生雖然一直幸福美滿,但卻十分短暫。他因大量的工作和繁重的事務而操勞過度,致使身體越來越壞。1847年,他接到他摯愛的姐姐不幸病故的訊息,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故而心力交瘁、一蹶不振、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這一年的11月4日因腦溢血而逝世,終年3R歲。

《仲夏夜之夢》序曲

這首序曲在1826年夏寫成,門德爾松剛滿17歲。那時候他和妹妹醉心於閱讀當時剛新出版的莎士比亞戲劇的德譯本。莎士比亞的名劇《仲夏夜之夢》中那美麗怪異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於是他根據這一題材成勸地寫出了這首著名的音樂會序曲。

“仲夏夜”就是一年中夜間最短的日子,在歐洲,對“仲夏夜”有過許多的傳說,認為在這一晚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怪異事情。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就是一部充滿幻想色彩的神話喜劇。

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既保持了古典音樂作品的嚴謹形式,又具有浪漫主義的新穎風格,作曲家用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巧妙地描繪出了一種虛幻而神秘的音樂氣氛。其中幻想的東西包含著現實的因素,而現實的東西也描寫得十分富於幻想,因此,整個樂曲的構思顯得十分統一。作為一部管絃樂傑作,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地聽眾的喜歡。

音樂家的故事之八:歐洲最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門德爾松

管絃樂版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是在1827年首演的。17歲的門德爾松寫出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一個奇蹟,更令人驚訝的是,17年後普魯士國王委託門德爾松創作序曲之外的其他部分,相隔這麼長的時間,門德爾松竟能保持原來的風格並繼續下來,使全劇一氣呵成,沒有時間上的絲毫破綻。如今,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已經和莎士比亞的原劇緊密地結合為一體了。這部作品可以說是門德爾松一生創作的濃縮版,是他音樂風格最貼切最完整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