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天堂的張望》:一個七歲小女孩的向死而生,催人淚下

看了電影《天堂的張望》,突然想到了馬丁·海德格爾提出的生死概念: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在《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裡,秦沛飾演的林平生就上演了這樣的戲碼,只是,那是人到了一定歲數看透一切的坦然,讓人感動,但並不惋惜。7歲的張望則不一樣,她花季般的年齡,在第一次被拋棄之後,依然相信這世間的美好,突發急性白血病,為了不讓養父為籌集費用為難,她主動放棄治療。在被媒體報道之後,雖然有了治療的費用,但還是未能打敗病魔,而她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有恐懼,有害怕,但還是毅然決然的為自己短暫的生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帶給了更多人生的希望。這就是一個7歲小女孩的向死而生,催人淚下,感人至深。

《天堂的張望》:一個七歲小女孩的向死而生,催人淚下

《天堂的張望》的催淚程度,可以和上個世紀的《媽媽再愛我一次》有同樣的功效,並不是刻意煽情,而是用娓娓道來的敘事,一點一滴地戳中人內心最敏感的那部分神經,很多女性觀眾,看到中途就已經抽搐,這種情緒的渲染,是真摯情感的最質樸表達,讓人有一種心碎的痛。小女孩的善良,和各種浮躁人心形成鮮明對比,最後透過伸出援手戰勝冷漠的命題,直擊觀眾的心靈。故事講述的並不複雜,一切都歸於簡單,也正是太過簡單,所以才能更純粹地表達出人性本來的面貌。養父的不斷努力,看似無能為力,又讓人覺得他拼盡了最後一點力氣。一個男人,能夠為了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女兒,放下男人本該有的尊嚴去求人,那一刻,偉大的父愛形象如此的高大威猛,豐滿立體。

《天堂的張望》:一個七歲小女孩的向死而生,催人淚下

很多細節的處理,非常的剋制,小女孩張望並沒有哭,有好幾次她都透過擁抱養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給人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強烈刺激。同樣,有句話,只說一次,且背地裡只跟主治醫生說,就是她害怕死亡。但是,為了不讓養父難過,她又不表現出來自己的害怕和恐懼,也正是這小女孩的善良和懂事,才會讓人覺得更加心疼。而在選擇告別的時候,她向父親提出了要一個髮箍和照相片的要求,哪個女孩子不愛美,只是,她很理解養父的苦衷,從來都不敢提出這種和學習無關的要求,因為怕養父花錢。而留下相片,只是希望養父不要忘掉她,多麼真摯的表達,怎麼能夠不讓人感動。也正是小女孩張望的極度剋制,才彰顯出來了向死而生的震撼。

《天堂的張望》:一個七歲小女孩的向死而生,催人淚下

影片最終所傳遞出來的愛,沒有任何宣教的意味,而是透過小女孩的舉動,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這種昇華,是藝術處理的結果,同樣也讓這樣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顯得更有張力,更有戲劇性,更加博愛,也更充滿溫情。小女孩用繪畫和寫信,把死亡表達的唯美又浪漫,而擺放在洱海邊上的遺照,綻放出來了別樣的美。小女孩並沒有離開我們,她的生命透過另一種方式延續,她的眼角膜捐獻了出來,善良的人給她捐贈的款項,她又轉捐給了同樣身患白血病的兒童。伴隨著音樂的響起,在飛翔海鷗的映襯下,一切都顯得那麼富有詩意。

《天堂的張望》:一個七歲小女孩的向死而生,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