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夏季防暑的小妙招,你應該瞭解一下!

夏季防暑的小妙招,你應該瞭解一下!

今年7月22日為24節氣中的大暑,大暑標誌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開始了。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大暑時節出現35℃~40℃的高溫天氣在我國的一些地區是很常見的。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注意防暑降溫就刻不容緩了。

大暑來臨如何開胃

說到七月裡最常見的現象,莫過於厭食了。特別是在三伏天裡,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體重減輕、精神不好等症狀尤為普遍。對於這些現象,有些人採用的方法是熬,然而有句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慾作為人生三大本能慾望之一,是五臟功能好壞的重要標誌,熬只會熬壞自己的脾胃,從而影響健康。對於大暑時節最常見的胃口變差問題,我們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才行。

食慾不振的現象到底是何原因引起的呢?在中醫看來,大暑期間的厭食症狀,多與脾胃受涼有關。《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說:“長夏善病洞洩寒中。”我們知道,“洞洩”指的是拉肚子;脾胃屬中焦,脾胃受涼稱為“寒中”。這是因為天熱,人們常吃冷飲,喝冰水,致使脾胃功能失常。所以,要改善夏天的厭食現象,首先應祛除脾胃的寒氣。

開胃常食生薑粥 很多食物都具有驅寒暖胃的功效,最常見的莫過於生薑了。生薑不只是去除腥氣的調味品,還是一味有較大醫療價值的中藥材。生薑除了殺菌外,還可祛寒。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113方中,用到生薑的有68方,或配半夏以降逆止嘔,或配陳皮以宣發胃陽,或配紫蘇以開散鬱氣,或配大棗以健脾和血。但總離不開一個“寒”字,外寒解表、內寒溫中,生薑都是首選的藥物。所以民間才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這句俗語。

姜可做薑湯、姜粥,炒菜時放點薑絲,燉肉、煎魚加薑片,也可在做餡時加點薑末。唐代醫家李絳的《兵部手集方》中,有一款驅寒功能能較強的藥膳——生薑紅棗粥(生薑絲15克,紅棗5枚,粳米100克),對夏季厭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但有消瘦、面色偏紅、口乾舌燥、喝水多而不止渴等陰虛內熱現象的人,不適合食用此粥。

夏季防暑的小妙招,你應該瞭解一下!

除生薑之外,最方便的暖胃食物還有山藥、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米、豇豆、扁豆、黃豆、香菇、桂圓等。

按摩三里增食慾 據《黃帝內經》記載,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進食慾,促進機體生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祛病延年之功效,故足三里穴被稱為保健穴或長壽穴。

日常起居重防護 炎夏也不應貪食寒涼或整天在空調房裡待著,否則易受寒涼侵襲而出現厭食症狀。還要注意防寒,睡覺不蓋被子,脾胃也容易受寒。老年人講究要冬暖脊背夏暖肚,就是不要讓腹部著涼。

大暑時怎樣遠離陽暑

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時期。每到此時,許多人都會受到熱傷風、中暑、痢疾等疾病的侵擾,尤其是中暑,發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

在中醫看來,暑氣最易損傷人的津氣。因為夏天溫度高,人的毛孔處於舒張狀態,津液很容易透過毛孔以汗的形式外洩。在津液外洩的同時,氣也會隨著汗液流失。此時也會出現一些耗氣的症狀,比如乏力、懶言等。如不及時治療,便會出現重度中暑而暈倒的情況。我們稱這種中暑為陽暑,主要是夏季感受暑熱之邪所致病症,是在烈日下勞作或長時間待在高溫、通風不良的環境中引起的,也就是中醫學所說“動而得之者為陽暑”。中陽暑的主要原因就是“熱”,其表現有高熱、汗出、煩躁、口渴多飲、小便短赤等。

針對陽暑,我們有什麼好的預防方法呢?我們知道,既然陽暑是受熱後傷津耗氣所致,所以治療應以清熱補氣為主。

綠豆熬湯清暑熱 綠豆湯是清熱的佳品。《開寶本草》記載:“綠豆,主丹毒煩熱、風疹、熱氣奔豚。生研絞汁服,亦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毒。”綠豆湯能清熱解暑、止渴利水,既是夏季的防暑飲品,也是治療中暑良藥。另外,經常食用馬鈴薯、紅薯、香菇、山藥等,在大暑傷津耗氣時節也有益氣作用。

夏季防暑的小妙招,你應該瞭解一下!

盛夏補水是關鍵 炎炎夏日,人體大量出汗,體內鹽分減少,身體因嚴重缺少水分,從而出現中暑。而多喝些鹽開水,可以補充體內失掉的鹽分,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但是,喝鹽水要少量多次,才能起到預防中暑的作用。另外,多飲茶水也是一個防暑的好方法。

瓜果蔬菜經常吃 要多吃一些涼性蔬菜,如苦瓜、絲瓜、黃瓜、菜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蘆筍、涼薯等。還可多吃一些水果,如西瓜或蘋果等。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具有清熱除煩、止渴解暑、寬中下氣等功效。蘋果性平,味甘酸,具有補心養氣、生津止渴、健脾和胃的作用,且營養豐富,對身體極其有益。另外,桃子和香蕉也是不錯的防暑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