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難忘魚米鄉

魚,我所欲也

一群,一群

悠閒地在清澈河湖中游弋

米,亦我所欲也

一簇,一簇

綠油油地在田野間搖曳

然集二者之大成者

魚米之鄉

借一汪清水匯魚蝦之鮮美

潤五穀之麥香

煎炸有時,蒸煮慢燉

一方灶臺,四季飯香

文學家口中一縷輕煙

成就一鍋好菜

也成全了浮生好時光

老百姓的日子守著山水

琢磨一種風味

倒也成全了最質樸的熱望

01

時間與美食相融

成就魚米之香

八百里巢湖是當之無愧的“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地區,風調雨順,季候分明,彷彿這裡天生就是匯聚了人傑地靈的聚寶盆。巧婦的門前滿是魚蝦地鮮,成就盤中美味便水到渠成。

而巢湖,最有力量的就是時間。不論是四千年前,巢氏祖先隱居於此,還是有史為證,巢湖商時地屬南疆,《尚書·仲虺之誥》記載“成湯放桀於南巢”,總面積近800平方公里,蓄水量可達27億立方米的巢湖,必然都將歷史的印記沉澱在了一首首歌謠、一道道菜餚中。在巢湖水面上盪漾開的每一絲煙火氣,都氤氳著文化的氣息。

銀魚之美 一蛋承之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難忘魚米鄉

作為唯一一個坐擁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會城市,合肥的魅力是獨一份的,美味也是獨一份的。銀魚、湖蟹、白蝦,三者被譽為“巢湖三鮮”;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紅鮊等魚類都是巢湖優質鮮群種。千百年來,以湖為家的巢湖居民,自然研磨出了一套既美味營養,又不失魚蝦之鮮的家常地方菜。

銀魚潔白如雪,無骨無刺,味道鮮甜,最適合用來做蛋羹、炒蛋,白蝦和螃蟹自身便鮮美無雙,更是怎麼做都好吃。中國是銀魚的起源地和主要分佈區,其中以淡水區域的銀魚最為肥嫩。通體柔軟雪白,無刺無骨,尤為適合小朋友和牙口不好的老人食用。

民間流傳了一個關於銀魚的悽美傳說,從前,水晶宮龍王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銀果,女的叫銀花。一日,龍王派它倆到人間檢視生物生長情況。在人間,它倆看到人們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十分羨慕,便偷偷結為夫妻,過著男耕女織、相敬相愛的自由生活。後來,龍王知道後將銀果、銀花變為全身透明的小魚,從此只能在淺水處遊動。

與洞庭湖銀魚、鄱陽湖銀魚有所不同,巢湖銀魚肉質細膩,潔白鮮嫩,無骨無刺,無腥味。由於巢湖湖區與長江相連的沿岸水溫適宜,水草繁茂,為產卵的良好場所。每年二三月產卵孵化的銀魚魚苗,至5月下旬生長成熟,體長已達10釐米以上,此時便最是美味。1958年在巢湖通往長江口處建造大閘,控制了巢湖水位,使銀魚產量增加。

而巢湖名菜銀魚蒸蛋更是將兩大天然鮮物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將新鮮銀魚加入精鹽、清油拌勻,去腥醃製入味。雞蛋攪拌成蛋液,撒入精鹽、味精攪勻,倒入盤中。“魚和雞蛋不能攪和在一起,一個食材有一個食材適宜的做法,人也是一樣。”地道的巢湖人都知道,要先燒沸蒸鍋再放入蛋液,用慢火蒸約7分鐘後才能加入魚。“最後一把小蔥花,講究的就是恰合時宜。”綠色的青蔥鋪放在面上,續蒸3分鐘,關火卻不能急著揭蓋,利用餘熱焗2分鐘取出,淋醬油和油,還得撒上胡椒粉方能上桌。

一口米飯一勺蛋羹,只要是巢湖邊長大的孩子,總忘不了在米飯中尋找銀魚滑溜溜影子的記憶。彷彿香油間有媽媽指尖的溫度,而蛋香四溢中不可忽視的那一抹鮮美,又是家鄉最驕傲的珍寶。

爆炒白蝦 以糖潤之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難忘魚米鄉

如果要問蝦子怎麼做最好吃,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答案。但說起巢湖的白蝦,不用多想,最上乘的答案便是爆炒。烹飪蝦最重要的就是火候,嫩不嫩的關鍵全在這上面。將油燒開,放入胡椒、生薑,爆鍋後,先將白蝦倒入簡單翻炒,緊接著放入辣椒絲,煸炒1分鐘。鹽、糖、生抽、胡椒、大蒜、蔥段提前備好,在此刻同時倒入鍋中,只等糖微微上色後,即可出盤。

白蝦經過糖色的包裹,色澤鮮紅,光澤美觀,清爽可口。其本身肉質鮮嫩可口,入口很有彈性,具有獨特的海鮮味道,除此之外,還含有較多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很高,可想而知這一道佳餚在巢湖流域是何等風靡。

暫別鮮香 守得一湖碧水

吃著魚鮮長大的人,深諳藏於美味中的妙意,也更是感激自然的饋贈。如今,巢湖邊的人們,要和這些傳承了千百年的美味暫別。

為了讓巢湖充分休養生息,十年禁漁也獲得了巢湖流域居民的支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的是長長久久的保障,而不是這一二十年的逍遙。”受盡巢湖恩惠的人們發自內心地守護著這一片汪洋,即使暫時告別了以往的飲食習慣,卻依然眾志成城要將這份來之不易的鮮美延續下去。

巢湖十年禁漁,只為守得一湖安瀾碧水。魚蝦愜意地在湖水中繁衍生息,而岸邊的巢湖人更是自發地守護著這一片寧靜。以水為伴,往昔歲月裡舌尖美味總少不了湖水的滋養。也正是那些蘊藏著巢湖人對生活憧憬的一口鮮味,讓人們更加明白“久久為功”的含義。

02

智慧與生活配比

化作鄉愁之味

如果說人的智慧是鎖在盒子中的寶藏,那對美食美景的嚮往,便是開啟這把鎖的鑰匙。老百姓在平凡的家長裡短中,琢磨著怎麼將手邊習以為常的食材做得滿口生津,將對家的熱愛揉在了每一塊麵團、每一捧米飯中。

當被這片巢湖水滋養的萬物融合,加上智慧與生活的巧妙配比,就如同產生了化學反應,也誕生了讓人流連難忘的美味。

泥鰍掛麵 智慧成全至味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難忘魚米鄉

泥鰍掛麵是合肥肥東一道有名的“土菜”,合肥人吃泥鰍早早成為安徽一絕。溼滑黏膩的泥鰍與麵條相配,居然也能成全一番混搭的美味,沒點生活智慧的人恐怕都做不到,但這卻是巢湖流域的代表之作。

老吳在店埠河邊開了20年的土菜館,他透露,做泥鰍掛麵,很多人都難在了第一步。“泥鰍自帶的土腥味,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淤泥中,咱們在清洗方面就要下點功夫了。”如果有充足的時間,最好提前2天就把泥鰍放進乾淨的水中養著,多換幾次水,等到水變得乾淨之後,就說明泥鰍體內的髒東西吐乾淨了。

但沒有哪一個美食家是不善於思考的,老吳也有自己的秘方。“在面盆里加入清水,再加些麵粉,滴上幾滴芝麻油,把泥鰍在裡面放上兩小時,任其吐去汙泥,再換一盆清水養著,很快就能清洗掉體內的汙物。”此外,他還說一定要去除泥鰍的黏液和內臟,雖然麻煩,但對食材的口感和衛生都很重要。

掛麵久煮不爛,泥鰍鹹鮮味足,如果在巢湖邊的土菜館,主食端上一盆泥鰍掛麵,肯定是席間最受歡迎的菜餚。微辣的味道,鮮濃的湯汁,浸透了勁道的掛麵,飽籽的泥鰍,肥美無刺,滿足了老饕們最質樸的貪心。

“做餐飲哪有不麻煩的,但每次研究出一個自己的配方或是妙招,就覺得很有成就感。”飲食文化是流域文化中最接地氣也最百家爭鳴的部分。它與生活息息相關,只要善於發現和研究,每個人都可以是愛美食的文化人。

巢湖麻鴨 成就珍饈名菜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難忘魚米鄉

如果說泥鰍掛麵是一道遊入尋常百姓家的地鮮,那巢湖麻鴨便是窮盡珍饈也要烹飪出的一口濃郁鮮香。用老合肥人的話說,“一鍋老鴨湯,那不比港式打邊爐鮮得多!”以雞湯打底佐以鮑魚、花膠等一種高階食材的打邊爐,在巢湖麻鴨面前也成了“不過爾爾”,這怎麼能讓人不心懷渴望。

巢湖麻鴨的做法有很多,怎麼做怎麼好吃的秘訣,還是源於食材本身。麻鴨,主產巢湖市各地水網地帶,人工飼養歷史悠久。在廬江清朝志書上都有所記載,現有年飼養量數以千萬只。巢湖麻鴨體型勻稱緊湊,生長較快,幼鴨飼養百日以後,即可達2千克多重。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麻鴨肌體皮薄骨細,肉嫩味美,且脂肪適中。別看這只是一隻鴨子,既可供宰殺紅燒或清燉食用,又可加工製成南京板鴨、無為板鴨、巢湖雪花鴨、和縣鹹水鴨等大名鼎鼎的菜餚,鴨蛋還能制精品松花蛋。

作為肉蛋兼用型優質鴨種,巢湖麻鴨可以說是安徽省唯一當家鴨種,素負盛名。身為合肥“廬州烤鴨”及“廬江柳風板鴨”的主要鴨源,品種形成有近200年的歷史。巢湖麻鴨適應性強,適宜放牧,凡湖泊、河流、塘口等有放牧條件的地方均可飼養。

“廬州烤鴨”在江淮大地的歷史悠久,家喻戶曉。據合肥市檔案館資料顯示,“烤鴨”早在南北朝的《食珍錄》中就有記載,朱元璋建都南京後,從鳳陽請來善做烤鴨的黃老侃。明宮御廚便取用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餚,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採用炭火烘烤,使鴨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稱讚,即被皇宮取名為“烤鴨”。

烤制巢湖麻鴨同樣延續了宮廷掛爐烤鴨技術,使用一種特製大缸,製作“吊爐烤鴨”。烤鴨爐是缸口朝下,缸底朝上,在缸底打上一個洞,洞上面卡上鐵鉤子,缸內燒上柴火,將清洗乾淨的鴨子吊在上面,利用碭山梨木來燒烤。在果木炭慢慢地烤制下,50分鐘左右,著名的廬州烤鴨便出爐了。隨著烤制過程中果木的香味浸入烤鴨中,形成獨特的口感。

烤鴨憑藉果木炭的加成自是別有一番風味,但巢湖老鴨湯則是講究“嘗全鴨”,即一盆湯由一隻整鴨熬製,入口鮮香濃郁,難以忘懷。將老麻鴨清洗乾淨,取出內臟後先在開水中去除血沫,然後與姜塊、蔥段一起放入鍋中用慢火煨上一兩個小時。等到全屋都彌散開鴨肉的芬芳,揭開蓋子便可欣賞到一汪黃澄澄的鴨油包裹住的高湯。

美食從來不是獨角戲,融八方美味才是闊氣的吃法。最常見的便是在老鴨湯中放入蘿蔔,蘿蔔的清甜能瞬間將鴨湯的鮮美拉上幾個檔次。炎炎夏日以蘿蔔鴨湯解暑,入口溫潤絲滑,脾胃亦得其樂。巢湖當地的吃法還會泡入饊子,炸得酥脆的饊子浸潤濃郁的老鴨湯後香軟酥心,油脂的碰撞在口中激盪出千層浪花。然而,最近流行的吃法更是令人眼花繚亂。400多天的巢湖麻鴨搭配天目山筍乾、金華火腿等風味獨特的輔料慢熬成湯,紅枸杞、西紅柿點綴色彩,揭蓋的瞬間橙黃明亮,暖人心脾。

03

便宜的美味點睛生活之愛

“硬菜”,往往最能代表一個地區的生活水平。富庶之地紅燒、油燜必不可少,大部分地區也多淋油嗆炒。但要想從四方桌上感受世間溫度,體味老城人文歷史,“點心”永遠是家長裡短,走街串巷恆久不變的時光縮影。

八百里巢湖水脈悠長,誰也數不清沿線蒸煮過多少發糕、蒸餃、豆沙包;也沒人能理得出鍋貼的厚度,豆腐腦的濃度,米餃的鮮香。每一道溢位鍋沿的輕煙蒸汽,都是吹響美味的號角聲,而每一份在碗碟中整裝待發的晶瑩食物,始終閃爍著人們對生活的繾綣姿態。

醃菜汁蒸豆腐 一口難忘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難忘魚米鄉

安徽省是豆腐的起源地,嫩滑無雙且包容萬物,彷彿任何食材的風味都能被豆腐完美承接,富含蛋白質又低脂低糖,如寶藏一般閃耀在華夏食譜中。不同於在客家人的飲食中,豆腐的做法大多數都是釀豆腐、煎豆腐,在巢湖,有一種豆腐的做法叫做醃菜汁蒸豆腐,這道菜很好地反映了當地特色的飲食文化。這裡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做一手拿手的醃菜,而醃菜被吃完之後可不能浪費,秉著節省的性格,於是就用來製作成這美味的醃菜汁蒸豆腐了,久而久之便成了巢湖區域農家風味菜之一。

冬芥菜醃製一至二年後,自然發酵而腐爛成汁,菜汁似臭實香,風味奇特,且極富人體必需的十餘種氨基酸。民間的智慧渾然天成地將其製成了一道佳餚。用芥菜汁與嫩豆腐加上些許辣椒,淋上香油一起蒸。其特點是“聞著臭,吃起來香”。曾有美食大家評價“餐桌有幸吃一口,三年五載沒法忘”,與榴蓮讓人流連忘返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傳“和平將軍”張治中回鄉省親時,他拒絕盛宴款待,卻指定要品嚐此菜。奇特的風味不僅蘊含著家鄉的人文情懷,也是和平富裕年間憶苦思甜的初心。據說,巢湖流域一些僑居他鄉的名人,回到桑梓也念念不忘此菜。這道農家常備的小吃,以家鄉之名,入遊子之心。

廬江小紅頭 故事悠長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難忘魚米鄉

要說巢湖流域的點心,廬江小紅頭絕對既有故事又兼具美味。談及廬江小紅頭,不是當地人恐怕連它的名字都沒聽過,然而在當地說起小紅頭,幾乎每個人都能和你聊一聊它的來頭。歷史考證,這個廬江傳統名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以前原名叫餑餑,又叫油糖燒賣,它曾是清光緒年間的貢品,也是廬江縣歷史上唯一的宮廷貢品。溯其淵源,已有200餘年的歷史了。

每個地方几乎都有一種承載記憶的點心,每到臘月,廬江家家戶戶就忙活開了,傳統名點廬江小紅頭也開始閃亮登場。外形如盛開的石榴花,小而圓,大如錢,正中染一紅點,故而得名。咬上一口,甘腴細膩,香甜無渣,唇齒留香,回味悠長。

關於廬江小紅頭的歷史起源,相傳與淮軍將領有不解之緣。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淮軍名將吳長慶率江淮子弟出征朝鮮。為解決將士飲食不適,吳長慶命令廬江籍廚師陳長寬製作特色麵點。吳長慶部下的官兵因常食隨軍廚師所做的油糖燒賣而食慾大增,體格壯,士氣旺,勝利歸來,受到了同治帝嘉獎。為謝主隆恩,吳長慶讓廚師精製油糖燒賣,供奉給老佛爺品嚐,特在其頂端逐個染上了一點紅,表示吉祥如意,受到老佛爺青睞。此後,廬江小紅頭身價倍增,登上了大雅之堂,後來成了貢品,聞名於世。

隨著口味的多樣化,廬江小紅頭既可以作為麵點蒸著吃,也可以油炸成糖糕帶來“糖油混合物”的快樂。然而,不論蒸炸,這都是巢湖流域人民為枯燥生活注入的一抹甜蜜。

蘇灣小枕頭 團圓之美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難忘魚米鄉

圓子,飽含團圓吉祥的寓意。在巢湖市蘇灣、柘皋等地,逢年過節,餐桌上常常會有一道別具風味的特色菜,叫“蘇灣皮圓”,形似枕頭,當地人俗稱“小枕頭”。做法簡單,味卻難調。簡單地說就是將調製好的肉餡以豆腐皮為外衣,包成5釐米長、2釐米寬的肉卷,下鍋高溫油炸至金黃,撈出淋上醬汁。

但看著廚藝精湛的老師傅製作伊始,面前就擺放好的一二十個調味碟,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小吃才不能馬虎嘞,薑末蔥段都有比例,肉要‘肥三瘦七’,料酒、精鹽、味精、溼澱粉、雞蛋攪勻上勁,做成餡料還得加入米泡、饊子,口感才會更好。”

蘇灣皮圓歷史悠久,傳說朱元璋帶兵打仗到巢湖北岸,為節省時間,將當地的搓圓子,改用豆腐皮包裹,用來犒勞有功將士。後來巢北民眾也效仿製作。以色澤金黃、外綿軟耐嚼、內鮮嫩幽香而著稱的蘇灣小枕頭,也成了湖畔居家風味菜品之一。

合肥人對生活的熱愛,撒進了一日三餐的每一個角落。曾有作家寫到在巢湖周邊隨意找一家早茶店,“裡面都是人聲鼎沸,天南海北的人們在這裡吹牛擺龍門陣。”仔細聽他們在談論些什麼,一定少不了佳餚中的千秋,更少不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鄉的眷戀。

【來源:江淮晨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