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外資奶粉在中國為啥快不行了?

文 | 張志偉

外資奶粉在中國為啥快不行了?

昨晚故宮燈光秀刷屏的時候,達能釋出了一份羞澀的年報:2018年,在中國市場,達能系奶粉第三季度出現兩位數下滑,第四季度繼續負增長,因下半年的“滑坡”,2018年全年僅實現個位數增長。

在飛鶴、君樂寶2018年100%的同比增速面前,達能全系奶粉在中國僅個位數增長,著實讓業界為他們捏了一把汗!

據專業資深人士提供的資料(非官方資料,僅供參考),惠氏奶粉在中國營收130億,達能系奶粉在中國全渠道營收120億左右。這意味著什麼呢?

按照惠氏的緩慢增速以及達能的“短暫調整”,飛鶴如果2019年順利實現150億的銷售目標,飛鶴就成功鎖定全行業第一的位次。

這應該是中國奶粉市場格局鉅變的開始,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訊號:外資奶粉經過十年狂奔,如今在中國,已經有了被反超的顯著跡象;並且,包括達能在內的巨頭,開始出現短期下滑的現象。

外資奶粉為何開始低頭了?乳業專業優質媒體《食悟》提醒您:答案千萬條,環境第一條,調整不及時,親人兩行淚。

可以說,目前,外資奶粉正面臨史上最壞的發展環境:

1,中國的大國崛起,需要各行各業塑造一批“中國品牌”,奶粉行業同樣如此。

很難想象,每年1700多萬的新生兒,生命早期的“口糧”就是外資品牌,這對一個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心的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恥辱!

從2008年至今,我們已經臥薪嚐膽了近十年,1700萬乘以10,1。7億新生兒在國粉弱勢的環境中出生、成長,雖然我們可以說這是經濟全球化的體現,但這種餵養環境和氛圍,及其不利於民族自信心的培育和提高。

過去的十年,過得很漫長,未來十年,國粉一定要重新奪回市場份額,並要讓一批有實力的中國品牌佔領奶粉行業制高點。

與此同時,外資品牌如今正面臨中國品牌崛起、發力、衝刺、反超的關鍵階段,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而這種趨勢,並非惠氏、達能憑藉一己之力能夠扭轉的。

外資奶粉在中國為啥快不行了?

2,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如今的自媒體時代,更加客觀、理性地還原外資奶粉品牌的優勢與不足,月亮並非只有外國的圓。

對於奶粉這個特殊的行業而言,媒體報道和新聞資訊,對於一家企業、一個行業的發展環境至關重要,三鹿、多美滋的“倒下”,與其說是安全事故給絆倒的,不如說是媒體狂轟亂炸、一篇接著一篇新聞報道,最終把這兩家企業給批判倒了。

傳統媒體時代,財經媒體、都市媒體關注的大多都是大品牌企業的大事件,諸如某進口奶粉品牌的某批次產品,在國家食藥監總局、質檢總局的抽檢中不合格,如果涉及到的是中小品牌,很多媒體理都不理,因為即便寫了,報紙版面空間也無法保證,很多網路媒體也不會去爭相轉載。

可以說,傳統媒體時代,外資品牌、尤其是外資中小奶粉品牌過得很安寧,表面上顯得風平浪靜。

但自媒體時代,更加細分,垂直,即便是小品牌,如果抽檢不合格,仍然備受行業及消費者關注。

基於此,外資奶粉品牌在各類部門的抽檢不合格資訊,開始受到更多關注,而這也讓更多中國消費者認識到了:哦,原來外資奶粉也經常出問題啊!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歐美等地的進口假冒奶粉案例,就至少發生了三五次,每次涉及到的銷量,作案手段,都引發了中國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往往這些假冒奶粉就透過海淘、跨境購的方式進入中國,每次都讓中國的年輕媽媽們忐忑不安。

外資奶粉在中國為啥快不行了?

比如,達能在最新財報中就指出:代購等間接銷售渠道銷售收入持續下滑。

這裡面當然有跨境電商新政調整的影響,但也包括進口假冒奶粉事件頻發對達能系奶粉銷售的衝擊。

3,國產奶粉消費信心加速恢復,外資品牌越來越難俘獲年輕消費者了。

十年了,人們逐步淡忘了以往的記憶,尤其是面對鋪天蓋地的國粉廣告後,年輕消費者開始主動接近、選購國粉了。

比如,北京各大電梯廣告,經常看到飛鶴星飛帆的身影,“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口號,不僅讓飛鶴脫穎而出,更讓國產奶粉的品質深入人心,給了國人一個選擇國粉的充分理由。

春節期間開始,君樂寶、旗幟奶粉的廣告頻現央視及各地方衛視,奶粉鮮活理念走入尋常百姓家,從牧場到工廠的零距離一體化模式,在全世界都是獨特而領先的。

國產奶粉“月月檢”連續數次全部合格;各國產奶粉品牌營收節節攀高,屢創佳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奶源養殖環境逐步改善,規模化、集中度不斷提升,為國產奶粉的好品質創造了堅實基礎……

最近兩年,國人對國粉更加有信心了,國粉靠品質和信念,贏得更多消費者的信賴,朋友圈的口碑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