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張恆春藥業欲赴港上市,壓力之下轉型真的有必要嗎?

近日,張恆春藥業董事長王偉傑稱,公司目前正在準備赴港上市事宜。

王偉傑表示,目前整個公司的準備已經差不多了,馬上就要進入審計階段,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或將在年底實現。

根據格隆匯APP瞭解,這家公司目前除了籌備登陸資本市場之外,還想要轉型打造文創產品。

張恆春,一看這名字就知道,是一家打著老字號招牌的中醫藥企,1991年被國家國內貿易部評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2000年改製為蕪湖張恆春藥業有限公司。張恆春現有古法傳承的老藥工4人,

大專以上學歷佔員工總數41%,中藥類相關專業人員79人,執業中藥師27人。

文史館藏有清末、民國、解放初期的張恆春醫案、老處方、古法炮製和製劑等52冊。

張恆春藥業欲赴港上市,壓力之下轉型真的有必要嗎?

2004年,該公司首次透過GMP認證,2014年1月透過新版GMP認證,擁有丸劑(濃縮丸、水蜜丸、水丸、糊丸)、片劑、硬膠囊劑、顆粒劑、糖漿劑、露劑、合劑等7種劑型(含中藥前處理、提取)63個品種及其生產線。

根據天眼查,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香港傑美健康發展有限公司,屬於2015年註冊,2017年透過認繳出資100%控股,屬於赴港上市的準備計劃之一。

張恆春藥業欲赴港上市,壓力之下轉型真的有必要嗎?

很明顯,張恆春是一家國內典型的中醫藥型的企業,至於為何要在港交所上市,王偉傑則是表示,一方面港股市場與國際更為接近,對於企業來說,可以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源,而在另一方面,企業從籌備到決定上市一般大約需要三年半到四年的時間,如果是在境內上市的話,需要的排隊時間過長,這對於一家中醫藥公司來說,是沒有太大必要的,而如果是先從港股上市,以後如果有需要的話,再轉而從內地上市,也就方便了許多。

至於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段準備上市,外界普遍認為,這與公司目前面臨的自己窘迫是有一定關係的。

近年來,隨著醫藥連鎖店和網際網路醫療的興起,傳統的藥店其實是受到很大的挑戰的,更加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從該公司董事長王偉傑透露出來的訊息看,該公司旗下的零售連鎖門店馬上要進行升級改造,如果能夠儘快在港交所上市,那麼就能緩解該公司的資源需求,如此便能達成一年內改造的目標。

從目前來看,張恆春所得的融資,大多將用於這一部分,未來2-3年內規劃要在全國內開設300家中醫文化體驗館,並且目前公司也有向北京進軍的意向,透過併購重組,開始了門店方面的佈局。

但是,中醫藥企和生物製藥不一樣,在近年來不斷的意識衝擊下,國內的很多老字號藥企的品牌知名度都在下降,而伴隨著新的醫藥觀念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衝擊,傳統的中醫藥企業已經在新的形勢下,日趨乏力。

所以,從目前來看,企業宣傳力度不夠、公眾知曉度不高、社會認同度低等問題,是該企業急需要解決的,而目前該公司準備的方向是——轉型。

轉型?

這對於一家中醫藥公司來說,確實稱得上是一件摸不著頭腦的事,歷來傳統領域想要突圍,都繞不開一個現實就是,資金與市場相匹配的問題。

張恆春藥業方面,雖然表示要將企業轉型的方向往文創產品方面打造,但是具體效果如何,卻讓人信心有點不足。

一方面,中醫藥企業轉型到文創產品,這是一個跨行業的轉型,雖然近年來文創市場發展迅猛,例如故宮口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對於一家中醫藥企業來說,有何能力和品牌,支撐起文創?

僅僅是一塊老字號的招牌嗎?

根據張恆春藥業的計劃,該公司將透過網際網路新媒體營銷等手段進行推廣,後續還將佈局食品、藥妝、功能性日用品等,也就是說這已經不僅僅是文創了,還與大健康車扯上了關係。

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文創靠的是IP,大健康靠的資金和研發實力,一個目前正缺錢的中醫藥企業,

有足夠的資金來打造品牌IP,並且佈局大健康嗎?

目前來看,全球文創產業每天可以創造出220億美元的產值,並且迅猛遞增,但是一邊做文創,一邊做大健康產品,又稿食品,又搞藥妝,還要將一系列的衣食住行都融合進去,會不會有貪多嚼不爛之嫌?

結語:

張恆春是一家中醫藥企業,目前的困境也顯而易見。

其多方面出擊的決心,固然有轉型的決心和市場的需要,但是也有翻車的可能,和國內目前眾多的大品牌相比,它並沒有什麼優勢。

但是,轉型的方向也是其不得不進行的嘗試,在中國,中醫藥被普遍認為在延年益壽、養生保健方面與西醫相比有明顯優勢,大健康產業巨大的市場中,中醫藥可挖潛的方向眾多,在年輕人群裡中打造年輕形象,也是其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