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白酒各香型的發展預判

中國白酒各香型的發展預判

中國酒是風味性飲品,是中國熟人社交的載體,也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體現,因此中國人喝酒,喝得既是產品品質,也是品牌與價格。不同的區域消費者對於中國酒有著自身的品質認知與品牌偏好,這一切都決定著中國白酒不同香型的發展趨勢!

01

濃香型

濃香型白酒依然是國內主流的白酒香型,目前國內佔比依然超過50%,整體的風格特徵可以概括為:窖香濃郁,清冽甘爽,綿柔醇厚,香味協調,尾淨餘長。

濃香型白酒的品種十分豐富,目前有代表性的是多糧跑窖的五糧液,單糧原窖的瀘州老窖,綿柔的蘇酒、水井坊、捨得、古井貢酒等,從消費者口感來說,

濃香的共同特點就是:香氣濃郁,入口綿甜。

首先我們需要說明的是濃香型白酒並沒有衰落,只不過它在多元化消費趨勢下回歸了正常態而已;其次就是濃香的品類價值有待細分與挖掘,作為國內最為主流的白酒香型,濃香型的品類品質教育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屬於典型的品牌驅動品類,濃香型在釀酒技術以及酒體風格等層面缺乏大眾認知,這就導致消費者對於濃香的品類價值感知較低,嚴重影響了濃香型酒企的發展,這種情況有望隨著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古井等頭部酒企的不斷髮展而得到改善,更是有可能在此輪產區化建設過程中創造出不同的濃香品類新價值。

總的來看,濃香性白酒的最大任務是依託不同區位的頭部酒企,儘快實現區域內細分品類的概念梳理與價值傳播,從而促進整個濃香品類的可持續發展!

02

醬香型

醬香型是目前國內發展速度最快,也是品類價格最高的白酒,目前市場佔比大約接近20%,整體風格可以概括為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豐富醇厚,回味悠長。

醬香型白酒的品種比較單一,除了茅臺為代表的赤水河醬酒,雖然國內一些酒企提出了北派、南派、川派等醬酒細分概念,但是市場接受程度比較低,還沒有形成相應的消費市場。

從消費者口感角度來說,醬酒要有焦糊味(醬香),並且入口要厚重。

我們認為,醬香型的成功是中國酒類品質化消費的結果,歸根結底還是超長的釀造週期,較為傳統的釀酒技術在價值迴歸環境中形成了品類的高價值認知,這要歸功於茅臺酒一直以來的高階定位,以及赤水河產區長期以來主動或被動的封閉釀酒生態。

醬香型白酒剛剛完成了品類的全國性擴張,形成了結構性的醬香品類品牌矩陣,發展依然廣闊,

醬香酒下一步的重要工作是品類價值的品牌與文化升級,依託於茅臺醬酒文化衍生出基於不同區位與文化的醬酒細分市場能夠進一步豐富醬酒品類價值,從而提升醬酒品類的抗風險能力。

03

清香型

清香型白酒是中國最古老的白酒香型,在長期的歷史演化中,清香型白酒釀造技藝不斷傳播,由於用曲等工藝的差異又衍生出了許多細分香型,深刻的影響了中國白酒釀造的發展,但是目前清香型白酒佔比依然較小,佔比不超過15%,主要集中在北方市場。清香的特點是:清香純正,醇甜柔和,自然諧調,餘味爽淨。

目前清香型代表的酒企有汾酒、牛欄山紅星二鍋頭、江小白等等,

從消費者口感來看清香型追求味道和酒體的純淨度,又清又淨。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汾酒的成功並不是清香的成功,而是汾酒作為名酒品牌的成功,汾酒的高速增長是自身品牌在名酒時代的價值迴歸,同時是企業聚焦全國化與高階化戰略的結果,清香型白酒釀造工藝的價值並沒有得到市場的高價值認同,甚至還很有爭議!

因此清香型品類需要儘快實現“大清香”工藝的價值提升,並且完成全國性消費者的品質教育,重新塑造清香性白酒的高階價值感,從而支撐整個大清香白酒的品類發展。

04

鳳香、馥郁香、芝麻香、老白乾、特香等小眾香型

除了濃香、醬香、清香、米香等有比較明顯的品類口感特徵,其他小眾香型大多數都是脫胎於這四種基本香型,並且都密切相關,從消費者角度其實很難區隔。

從品類發展的角度,這些小香型短期內無法創造大容量的利基市場,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全國性的品類擴張,但是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各個小眾香型的代表性酒企依然擁有者較好的發展優勢,

特別是像西鳳這樣的老名酒品牌,有根據地消費市場,亦有全國化品牌基因,能夠在酒類消費多元化的趨勢下在核心價格帶實現品類價值升級,從而帶動企業的高速發展。

總結來看,這些小眾香型需要進一步完善品類價值核心要素,代表性酒企的發展是重點,並且決定著品類的發展高度與廣度,雖然這些小眾品類酒企短期內很難形成強勢產區經濟,但是支撐頭部一兩家企業完成產品結構升級與全國性市場擴張應該是大勢所趨!

05

其他創新香型

最近幾年出現了許多創新型香型,大多數都是個別企業自己的“原創”,雖然我們認為這些酒類的香型創新值得鼓勵,但是從市場發展角度來說,此類香型存在著創新度不足,教育成本極高,發展前景也十分受限。

首先是因為白酒的消費者依存度在下降,大多數消費者不能也不願去理解新的品類價值,其次就是創新品類缺乏代表品牌,沒有標杆產品就無從談起品類發展,再次就是這種創新其實更多的是營銷層面的“主觀想象”,缺乏嚴謹的科學理論與資料支撐,很難在品質層面真正實現口感的突破;最後就是其實我們中國酒根本不需要這麼多雷同的品類,中國酒的品類走向大融合是時勢必然!可以參照的是目前中國菜系發展已經走向“融合菜”,這背後是整個社會消費文化的融合與演變。

單獨再創造一個細分品類,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成本極高,當然,對於個別酒企的所謂“香型”,我只能說,大家都只不過是說說而已,誰認真誰就輸了,此處不再贅述!

文/蔡學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