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難忘家鄉滋味|江蘇宜興:“綠糰子”是綠苧頭糰子,不是青團!

明天就是除夕了,江蘇宜興人家都已完成了一件大事:做糰子!糰子有甜味的,有鹹味的,孩子們最喜歡的當然是甜餡兒的“綠苧(zhù )頭”糰子。作為宜興一帶特有的迎春糕點,它也成為了在外遊子“粘人”的鄉愁。

難忘家鄉滋味|江蘇宜興:“綠糰子”是綠苧頭糰子,不是青團!

綠苧頭糰子≠青團

綠糰子在江南一帶很常見,然而,大多數地方吃的綠糰子是江南常吃的青團。綠苧頭糰子與青團,在選用的植物、麵粉上都有差異,因此口感也不同。

“綠苧頭”糰子中的“苧”字,即來自其製作必須的植物“苧麻”。綠苧頭糰子,不像青團上色那麼均勻。即使是蒸熟了,那綠的發亮的糰子表面能清晰地看到一些植物的經脈,這也正是其獨特之處!

普通的青團多數是用漿麥草、青艾汁或其他綠葉蔬菜汁加上糯米粉搗制而成。蒸熟後的青團色如碧玉,是清明節的特色美食。

從植物到食物,這是江南人的智慧,更是對這片土地的熱忱。

難忘家鄉滋味|江蘇宜興:“綠糰子”是綠苧頭糰子,不是青團!

苧麻變綠苧頭糰子

苧麻生長低調,江南廣佈,卻在國際上被美譽為“中國草”,因國人數千年前便發現它的纖維是上佳織物並開始栽培,且產量至今雄居世界第一。

數百年前,不知是一位怎樣的江南人在什麼機緣下,將苧麻這一紡織物和藥用等的原材料,做成綠苧頭,再做成鄉土美食糰子,從此在江蘇南部宜興、常州武進一帶,代代流傳,固定為一種獨到的地方性、儀式性的迎春小吃。

難忘家鄉滋味|江蘇宜興:“綠糰子”是綠苧頭糰子,不是青團!

製作綠苧頭

春夏時採摘嫩葉,焯水去澀,摘除粗大葉脈,在甕內一層葉一層石灰,反覆疊加至甕滿,密封醃製。石灰的鹼性中和苧麻葉片的有機酸,可穩穩地鎖住葉綠素的色素。醃製後的苧麻葉便是綠苧頭,它還只是半成品的食材,取出後需淘漉清洗,切碎,入鍋煮至水開。

煮熟的綠苧頭,與糥米和粳米按比例配成的米粉,用煮綠苧頭的熱水揉和均勻,用力揉成綠色麵糰。將麵糰揉搓成長條狀,分段取下一塊塊,搓捏出小碗狀,填入餡料,再經巧手一番揉捏,餡就被圓滿的包裹到中間了。約定俗成,綠糰子一般用來包甜餡兒,比如豆沙、芝麻、花生等,為區分開不同味道,有時還會在外形上作出區分,比如捏出一個“小山尖”樣。

難忘家鄉滋味|江蘇宜興:“綠糰子”是綠苧頭糰子,不是青團!

包好的糰子放入鋪好紗布的蒸籠,上鍋用大火蒸熟,糰子蒸的時長有講究,時間短了不熟,長了軟塌。出籠後的糰子與上籠前色澤完全不同了,此時糰子的綠色更深了,表面泛著亮光,這種熱氣氤氳下的光亮是年味,照亮著期盼過年的人們的心。

糰子蒸熟冷卻後更方便貯存,因此,出籠後的糰子需要快速冷卻。往往這時候,也是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拿起扇子帶勁地扇起來,似乎這時他們也成了整個“做糰子”大事件中非常重要的一員,與揉麵團、包糰子、蒸糰子的家人一樣有著明確的職責分工了,這種齊齊整整的團圓感,也成了孩子們心中的年味印象。

難忘家鄉滋味|江蘇宜興:“綠糰子”是綠苧頭糰子,不是青團!

剛出籠的糰子清香撲鼻,綠苧頭天然的植物清香與甜餡兒是絕配。綠糰子咬起來有韌性,咬上一口,甜蜜的豆沙、芝麻、花生餡兒流出,那熱鬧、忙碌、蒸氣騰騰的做糰子場面一下也浮現出來。這,就是宜興人舌尖上的年味!

宜興人家做糰子一般數量都不少,蒸熟涼透後的綠糰子包好,寄送一些給遠方的親友。這份來自家鄉的年味,便也隨著這些綠瑩瑩、香甜適口、寓意吉祥圓滿的糰子飛向了四面八方。

編輯:付鑫鑫

綜合:宜興釋出 味道宜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