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黃石太子豆腐:濃郁的豆香味飄著鄉愁

極目新聞記者 梁傳松

影片剪輯 趙鵬

開啟百度App

黃石大冶湖南岸,父子山下,是太子鎮,該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千年古鎮,豆腐飄香”,太子豆腐產於陽新太子鎮一帶,由於當地人掌握一套祖傳的製作工藝,生產出來的豆腐潔白鮮嫩、細膩爽口,成了當地人日常生活和招待賓朋的理想菜餚,用它加工出來的豆腐乾、腐乳等製品更是別有風味,嘗後令人回味不盡……

黃石太子豆腐:濃郁的豆香味飄著鄉愁

黃石人餐桌上的美食

1月18日晚,黃石二中附近的魚頭泡飯餐館聚集了滿滿的進餐客人,多數人的餐桌上,都會出現一道普通的菜餚——豆腐,或是小蔥煎豆腐、或是黃魚燉豆腐湯,讓食客大飽口福。“一盤煎豆腐售價20多元錢,每天的銷量十分可觀。”老闆郭良說,他們店的菜譜中,豆腐專門註明了是“太子豆腐”。因為在黃石,只有太子豆腐才得到客人的認可。

黃石太子豆腐:濃郁的豆香味飄著鄉愁

由於本地人都喜歡吃太子豆腐,所以他們店便專門從太子每天訂購幾桶豆腐回來。“太子豆腐可煮、可壓、可煎、可燒、可炸、可凍、可腐……煮味鮮,煎味濃,燒味美,炸味香,凍味軟,腐味適。”郭良介紹說,食之,回味無窮;醬幹,色香味俱佳,既可烹製冷盤,也可當休閒小食品嚐。

黃石太子豆腐:濃郁的豆香味飄著鄉愁

郭良介紹告訴記者,太子豆腐能弄出100多種花樣的菜品,如炒豆腐、煎豆腐、肉末燜豆腐、白菜燉豆腐、紅燒嫩豆腐、小蔥拌豆腐……就連豆腐渣也能做成幾道美食——豆渣燉白菜,豆渣蒸小魚等。

為何太子豆腐在當地這麼受到本地的人青睞呢?

傳承千年的工藝

太子豆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三國時期,陽新縣遭遇洪災,又爆發瘟疫,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孫權之子孫登兩赴災區慰問,深得民心。但孫登因與病患接觸過於頻繁,不幸染病。後來他食用由當地古井水製作的豆腐,竟奇蹟般康復。從此,太子豆腐,在當地家喻戶曉。

“離開了我們這裡,同樣是一個師傅到外地就做不出來這個味道。”在太子鎮世英村,今年51歲的程程時江介紹,到他這一代人,已是傳承了四代手工製作豆腐的手藝人。程時江介紹,在他很小的候,父輩們頭一天泡好黃豆,到凌晨便開始用石磨開始磨漿,天一亮做好了豆腐挑著擔子走村串戶售賣,雖然很辛苦,但也能靠賣豆腐養活一個家庭。

但隨著農村的變化,賣豆腐難以維持生計了,到他這一代,只得外出打工賺錢。但每年底,程時江都會與妻子王荷英回到世英村,回家重操舊業做起豆腐,僅過年前的兩個多月時間,他們一家便能輕鬆掙到“過年費”。

“在外地打工吃不到家鄉的味道。”程時江說,除了磨豆漿,太子豆腐製作是純手工,已傳承了1700多年的歷史。

一代代人的堅守

機器的使用讓太子豆腐的製作,減去了手工碾磨這一繁瑣而重複的工序。

在程時江的老屋內,擺著著6口製作豆腐的大鍋,磨好的將豆漿倒入大鍋內,王荷英則在鍋臺下燒著柴火,鍋下烈焰翻騰,鍋上熱氣氤氳。撇去白色的浮沫,豆子終於脫去豆腥,潔白如羊脂玉的豆漿,散發出濃郁的豆香味,嫋嫋香氣撲鼻。

黃石太子豆腐:濃郁的豆香味飄著鄉愁

“製作工序非常複雜,有十多道步驟。”程時江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豆子經過泡、磨、煮、點漿、造板、託板、滲水、搖花、緊包、壓豆腐等式個工序後,才能有一塊塊潔白鮮嫩、細膩爽口的太子豆腐出爐。

黃石太子豆腐:濃郁的豆香味飄著鄉愁

“一鍋豆漿最多隻有揭10張豆油皮,多了會影響豆腐的口感。”程時江一邊介紹一邊有灶臺上忙碌著揭豆油皮,沸騰的豆漿上層遇到冷空氣後,迅速凝固,形成一層薄薄的油膜,他插進一根竹竿輕盈地將豆油皮挑起,晶瑩剔透、薄如嬋翼的一張張豆油皮被揭起,懸掛在熱氣騰騰的灶臺上,散發著濃濃的香味。

“為了提高手藝人的積極性,不讓傳統的手工失傳,我們每年都想辦法幫著出聯絡出售。”鄂東醫療集團駐世英村工作隊幹部丁東珅介紹,2010年,太子豆腐入選黃石市第三批非遺名錄。該工作隊在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同時,還幫助村民進行農特產品深加工業,讓人間美味一代代傳承下去。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