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小時候,過年,是爸買回來的肉,是媽給買的新衣裳,是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幾毛錢,是那劈啪作響的小摔炮。小時候,年是期盼。

長大了,年是超市裡的擁擠,是忙活了半天做好的飯菜誰都吃不下,是天南地北的奔波,是不再期待的春晚,是人心的攀比和隱藏,生活越來越好,可那份快樂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了笑著笑著就哭了。是時代變了,還是狗子你變了?

記憶中的年味都去哪了呢?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打鐵花】2017年2月10日,山西晉中皇城相府景區,伴隨著數千名觀眾喊出的倒計時聲,景區城牆頂上鐵花飛濺,火樹銀花。一時間,整座城牆被迸濺出的鐵花包圍,宛如瀑布從天而降。打鐵花,是流傳於豫晉地區民間傳統的煙火,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傳統紗燈】2018年2月28日,北京大興區安定鎮,正月十三,居民欣賞傳統李振文製作的沙河紗燈。75歲的李振文老人,正是沙河紗燈的傳承人之一,在他的組織下,村裡的十幾位老人通力合作,將村裡從清朝就有的制紗燈技術傳承下來。紗燈製作工藝複雜,既需要木工、漆工,又需要書畫工,尤其是繃畫的步驟,有專門的訣竅,而且10多道程式都是純手工完成,他和老夥伴們辛苦了13年,總共才製作出84只紗燈。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舞龍噓花】2015年2月8日,廣東揭陽,喬林煙花火龍。喬林煙花火龍是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歷史沿革可追溯至明代,歷經六百多年曆史演繹過程,現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春節,喬林村舉辦大型的煙花火龍文化活動歡度春節。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對聯,門神】左圖:2014年1月2日,青島,有百年曆史的李村集,進入臘月後開始洋溢濃郁的年味,對聯、福貼、饅頭饁子、年宵花等各種民俗年貨開始熱銷。右圖:2013年2月22日,陝西合陽,一名小朋友開啟張貼著門神的大門。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木版年畫】2018年1月20日,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村年畫藝人正在忙碌印製木版年畫。春節臨近,素有“年畫之鄉”美譽的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村,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趕印木版年畫,近百萬張木版年畫趕在春節前發往全國各地。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貼窗花】2015年2月18日,山西芮城,農曆除夕,一戶人家忙著貼窗花、貼春聯,火紅的窗花和春聯將農家小院映照得一派喜慶氣氛。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泥塑“叫虎”】2017年1月10日,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嶠山鎮道溝村,民間藝人魏兆忠在製作泥塑彩繪“叫虎”。魏兆忠從15歲跟隨父親學習泥塑彩繪手藝,如今已有50多個年頭了。“叫虎”是泥塑彩繪的泥老虎,因內部嵌入特製的“哨子”,玩耍時發出“唔唔唔”的聲響,所以叫“叫虎”。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火神廟會】2015年3月19日,正月廿九,河南滑縣道口古鎮迎來了最具年味的、全民參與的,規模巨大的古會演出。每年正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這三天這裡都要舉辦“火神廟會”,到處人山人海,傳統節目有河西高蹺、軍莊秧歌、背閣、抬閣、八卦秋、武術表演、竹馬、蓮花燈、火龍、花船等。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社火雜耍】2018年3月3日,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西街社群民間藝人在表演高蹺。當日是正月十六,內黃縣西街社群舉辦鬧新春民間社火表演活動,演員們踩著高蹺在桌子上倒立、翻飛。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扭秧歌】2015年2月26日,山東省海陽市,正月初八,由當地村民組成的10多支秧歌隊在海陽市新元廣場上扭起歡快的海陽大秧歌。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社火送祝福】2016年2月21日,陝西寶雞迎來一場降雪,降雪並沒阻擋人們耍社火的熱情。村民從凌晨零點就開始化妝準備,到七點左右完畢,挨家挨戶串門送祝福。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儺戲】2017年2月3日,安徽池州,正月初七晚上,劉街社群姚街組姚氏祠堂,村民進行儺(nuó)戲《傘舞》表演。安徽池州儺始於商周,是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有幾千年歷史傳承,也是中國目前儲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儺戲民間藝術。隨著城鎮化發展,遷出人員居住方式的改變,宗祠文化的影響逐步削弱,儺戲的生存“土壤”也受到影響。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蘆笙比賽】2011年2月5日,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大年鄉,眾多蘆笙在比賽前合奏。當日,是大年初三,廣西融水縣大年鄉舉行蘆笙比賽,10多個侗族和苗族村寨的蘆笙隊前來參賽,吸引了當地和鄰近貴州省從江縣眾多村民和遊人。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蒸花饃】2012年1月29日,山西聞喜,一名小女孩高興地看著奶奶捏花饃。在中國北方,饅頭被稱為饃或餑餑。花饃是一種不同圖案和顏色的饅頭,也被稱為面花或花餑餑,逢年過節在陝西、山西、山東、河南黃河中下游的鄉村都能見到。山西聞喜花饃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打餈粑】2015年2月16日,重慶市大足區,村民聚在一起用傳統方法手打餈粑,迎接新年的到來。手打餈粑工序較多、耗費人力,院子裡的男女老少都參與進來了,不管那家打,都來幫忙,彷彿成了大夥的節氣期間的特殊聚會。婦女們負責蒸煮糯米飯、搓壓制作,年富力強的男人負責用耙棒將糯米衝打成糊狀,孩子們則站上倒立放置在糯米糰上的桌子上將其擠壓成餅狀,場面異常熱鬧。隨著機械化生產的進步,傳統手打餈粑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餃子/湯圓藏硬幣】2015年2月23日,江蘇省南通市,參與活動體驗的市民吃到包著硬幣的餃子。很多地方過年有在餃子或湯圓中放硬幣的習俗,為的是討個吉利。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誰吃到包著硬幣的餃子,就預示著他這一年會有好運。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祠堂祭祖】2014年1月30日,浙江省臨安市島石鎮楊川村村民在古祠堂內祭祀。當日是大年除夕,浙江省臨安市島石鎮楊川村每家每戶提著籃子,裝著水果、魚肉等貢品在古祠堂內祭祀、拜祖等活動,以這種傳統而古老的方式過除夕。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祭灶神】2014年2月11日,河南省鄭州市一次展會上的傳統年畫——灶王爺和老式麻糖。灶神是中國神話中主管飲食的神,有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於是小年這天,人們會擺一些瓜果、灶糖在灶王像前,以表自己真誠祭拜灶王爺,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海燈節】2017年2月9日,大連市,當天是農曆正月十三,是大連高新區龍王塘街道6000多漁民一年當中和春節一樣重要的節日——海燈節。夜幕降臨,漁民們在碼頭放出飽含新春祝福的海燈,扭起充滿漁家風情的秧歌,表達富裕起來的漁民對紅紅火火生活的祝福和讚美。龍王塘海燈節被譽為北方媽祖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活化石”,被列為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燎疳跳火堆】2015年3月13日,農曆正月二十三,寧夏平羅縣舉辦一年一度燎疳(gān)節。“燎疳”,是西北地區,尤其是農村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希望驅除身上的晦氣。此習俗遍佈於寧夏、甘肅、陝西等地,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大地,壯觀之極,可謂是大西北的篝火節。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煙花秀】火樹銀花除夕夜。1993年,北京,全城各處放煙花慶祝春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自1993年在北京實施,數百座城市選擇禁放煙花。近年來,保留春節燃放煙花爆竹以增加節日氣氛的呼聲越來越高,禁放煙花爆竹的政策有所鬆動,由原來的全面禁止調整為指定地點、指定時間的限制燃放。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燒頭炷香】2016年2月8日,廣東省惠州市,除夕夜的元妙觀香火沖天,子夜時分,數萬市民排隊爭“頭柱香”,求來年好運程。大年初一,許多人會急著趕去寺廟道觀燒香拜佛,更有甚者,為了燒頭柱香,在除夕午夜之前就紛紛進廟排隊、徹夜未眠、爭燒第一爐香。他們認為新年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保佑和祝福。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元宵節猜燈謎】2010年2月28日晚,江西九江市民在燈謎會現場猜燈謎。

年味去哪兒了?這些土味儀式感正在消失

【衝海鬧元宵】過完十五還是節。2018年3月5日,福建南日島浮葉村,當地舉行正月十八衝海鬧元宵活動,身強力壯的年輕男子抬著供奉神靈的轎子衝向大海,在大海里顛波搏浪。據說,水花濺得越高,這一年村裡的漁民出海捕魚就會越多,生活越紅火,全家更平安。

【接財神】財神也要與時俱進。2018年2月19日,河南濟源五龍口景區,“財神”為遊客派發現金紅包,並在身上貼上二維碼進行掃碼送紅包,瞬間被眾多遊客包圍拽著要紅包,一時間“財神”被遊客包圍,更有遊客直接將“財神”高高舉起方便掃碼。

沒有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沒有儀式感的年,無非是過週末而已。希望每一位“狗子”記住家鄉的年味,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請告訴我們你的年味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