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田裡挖出“龍骨”,剃頭匠撿起賣給藥鋪,如今成為中華瑰寶

中華歷史數千年,很多瑰寶文物的發現,都可以用“意外”來形容。

(一)

話說清朝末年,河南安陽洹河南岸邊,有一座小屯村。村中有個剃頭匠叫做李成,一個十分微不足道,連張照片都沒留下的小人物。

在很多偏遠山村,窮人得病後要麼把康復希望寄託於菩薩神靈,要麼去嘗試一些偏方,這個患有瘧疾的李成就是個典型。

田裡挖出“龍骨”,剃頭匠撿起賣給藥鋪,如今成為中華瑰寶

圖:晚晴剃頭匠

李成有個鄰居,叫做“張三”,這人是個滑頭,愛財。一天,他在田裡耕地時挖出了很多片狀的骨頭,這些東西輕輕一捏就成了粉末。

這人知道鄰居有病,腦袋一轉,把這些東西打包,當成“藥材”賣給了李成。這個李成也是死馬當活馬醫,還真敢用。沒想到的是,用了一段時間後病還真有了好轉。

李成就向張三打聽藥材,結果張三心虛,以為穿幫了,就說出了“藥材”的來源。李成這人腦袋也機靈,立即去田裡挖了一堆,直接送去了城裡的藥鋪。

田裡挖出“龍骨”,剃頭匠撿起賣給藥鋪,如今成為中華瑰寶

當時這種東西少見,很多藥鋪老闆看後都是“呵呵”一笑,不收!直到一個見多識廣的老中醫看後,一翻閱《神農本草經》,說:這是中藥裡的“龍骨”(古代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可入藥)。

後來,訊息傳開,村裡的人都知道這種“東西”能賣錢,所以都跑去挖!挖出就往藥鋪送,後來賣的人實在太多,藥鋪也不收了。

(二)

時間轉到1899年,一個叫做王懿榮的清朝官員,和李成一樣也患上了瘧疾。下人去藥鋪中給他抓了一副中藥,這副藥中就有“龍骨”。

這個王懿榮,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學家、鑑藏家和書法家,當時在京任國子監祭酒,平時沒事兒就愛研究搗鼓一些書畫、金石,還寫得一手好字。

田裡挖出“龍骨”,剃頭匠撿起賣給藥鋪,如今成為中華瑰寶

圖:王懿榮畫像

煎藥時,這味叫“龍骨”的藥材引起了他的注意。藥材上刻著一些奇怪的符號,這些符號和金文很是相似,有的像“雨”,有的像“日”;還有的像“月”。

直覺告訴他,“這難道是一種古人的文字?”他陷入沉思,讓人再去藥鋪買了些“龍骨”。

果然,看到買回來的“龍骨”,他欣喜若狂!查閱大量的史料典籍後,他發現這些“龍骨”其實都是龜甲和獸骨,是古人用來占卜的,巧的是,他在這些文字中還發現了幾位殷商國王的名字。

田裡挖出“龍骨”,剃頭匠撿起賣給藥鋪,如今成為中華瑰寶

沒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就這麼被發現了。

(三)

王懿榮的發現,直接證明了中國歷史上殷商朝代的存在,讓中國的信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值得驕傲的是,國際上也把他發現“龍骨”刻辭的1899年作為了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田裡挖出“龍骨”,剃頭匠撿起賣給藥鋪,如今成為中華瑰寶

圖:甲骨文

而甲骨文也成為了我國篆籀文字之前的古文字,那些刻著“甲骨文”的“龍骨”,也成為中華瑰寶的一張名片,和明清檔案、敦煌文書、流沙墜簡併稱中國近代史上史學領域的“四大發現”。

資料

源於:《中國通史》有刪改